学校的辩论赛,我方辩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完全继承。请各位指点下!资料祥细点,谢谢!

给个突破口!

【原文】应侯1问孙卿子曰:“入秦何见?”

孙卿子曰:“其固塞险,形势便,山林川谷美,天材之利多,是形胜也。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2,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故四世有胜,非幸也,数也。是所见也。故曰:佚而治,约而详,不烦而功,治之至也。秦类之矣。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

“是何也?”

“则其殆无儒邪。故曰:粹而王,驳而霸,无一焉而亡。此亦秦之所短也。”

【注释】1.应侯:即范睢,战国时期魏国人,秦昭王时期任秦相,受封于应(今河南宝丰),故称应侯。

2.楛:(ku苦)《荀子·劝学》:“问楛者,勿告也。”《荀子·荣辱》:“其定取舍楛僈,是其所以危也。”《荀子·富国》:“芒轫僈楛。”这里用为恶劣,不正当之意。

【译文】应侯问荀子说:“到了秦国,看到些什么?”

荀子说:“秦国的要塞很坚固很险要,地势也很方便,山林河流深谷也很美,天然资源也很多,这是地形胜过别人的地方。进入秦国境内观察其风俗,它的人民很朴素,音乐不庸俗下流,服装不轻佻怪异,人民很害怕有关部门而顺服,是很古朴的人民。到了都城官府,他们的各种办事人员都很严肃认真,无不恭敬俭朴敦厚忠实诚信而且不恶劣,是很古朴的办事人员。进入国都,观察他们的读书人和官员们,出了自家门,就进入公家门,出了公家门就进入自家门,没有办自己私事的;不和同勾结,不结党营私,很高超地无不明白通达而且公正,是很古朴的读书人和官员。观察他们的朝廷,他们听政决断,所有的事都不留待第二天,很安然地就象没有治事一样,是很古朴的朝廷。所以它四代保持优胜,并不是靠侥幸,而是有一定的定数的。这就是我所见到的。所以说,安逸才能治理,简约才能详细,不烦琐才能有功效,这就是治理的最高顶点,秦国已经类似这样了。虽然,那还是有恐惧感的。以上这几方面秦国都已兼而有之,然而,想要悬挂王者的功名,那高超还是远远比不上的。”

“这是什么原因呢?”

“那就是他们没有儒者的原因吧!所以说:‘精粹就能称王,驳杂才能称霸,一样都没有的就会灭亡。’这就是秦国的短处。”

【说明】本节紧接上节,是对领导与管理原则的探讨。本节具体到描述秦国的内部领导和管理体制问题,秦国各方面条件都很好,地形山川很好,人民很好,官史们也很好,自然资源也很好,领导和管理的制度也很好,但为什么不能称王天下呢?最根本的原因在荀子看来就是一条,没有“爱心”!一个人、一个组织、乃至到一个国家,如果缺乏爱心,那是什么都干不成的。现代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1878-1965)在《我与你》中力图阐释宗教哲学的核心概念——超越——的本真涵义,澄清基督教文化的根本精神——爱心时,写道:“教育的目的并非是告知后人存在什么或必会存在什么,而是晓喻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此即是说,要随时准备为人而转成‘你’,向他们敞开‘你’之世界;不,不只是准备,要反复不断地亲近他们,打动他们。然而,人们却不愿也无力践行这敞开世界的活泼交流,他们为见闻学识所蔽,把人格囚禁于历史,把他的话语变成僵死的文字;同样,他们把法则的实现或者被破除也程式化、律令化,无节制地顶礼膜拜,建树偶像,并掺杂以繁芜的心理学论据以适应现代人的味口。”他接着又说:“个人情感乃是‘内在的’,人于其间栖居,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在这里,情绪之光波跳动闪烁,令人眼花缭乱;在这里,人享受爱与恨,欢乐与痛苦。”人是靠什么组成社会的呢?靠的就是“我与你”之间的爱心和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在共同的生活和劳动中,在对付大自然上,在对抗异地异族的侵略和掠夺上,人们只有依靠团结友爱才能组成家庭、家族、社团、乃至社会。如果都是“人人为我,我不为人人”,那么任何一个家庭、家族、组织乃至国家,用不了多久就会分崩离析、四分五裂了。正因为人类有爱心,才会有人类社会。虽然其它动物也有母爱之心,但却缺乏人类普遍的爱心,所以动物世界组成不了它们特有的社会。所以,领导和管理的根本原则首先就是要有爱心。被领导和被管理的人体会到领导和管理者的爱心,才会为之舍生忘死。在荀子前二百多年前,孔子的学生宰我就问孔子:“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孔子回答说:“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这个意思是说,宰我来问孔子:“与人相互亲爱的人啊,虽然你告诉我说:‘法度、法则里是含有仁的内容的’,但你会信从这个法度、法则吗?”孔子回答说:“怎么样才能算是真正的仁呢?作为一个有文化、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可以死去,但不可以陷于不仁。可以欺辱他,但不可以让他无仁。”对于春秋时代所盛行的严刑峻罚,宰我很疑惑,法度、法则里含有仁爱的内容,为什么现在的人不服从呢?也就是说,为什么现在对人民要实行严刑峻罚呢?而主要是严刑峻罚的法度、法则里面为什么看不到仁爱的思想呢?孔子没有正面回答宰我的问题,而是要宰我好好想一想,怎么样才能算是真正的仁,真正的仁应该怎样体现。按现在的话来说,法律是不讲人情的,但法律里面有没有人情呢?“仁”是与人相互亲爱,换句话说,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亲情。而法度、法则、法律则是根据人们的亲情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规范制度,是维护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的,这里面必然也就含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亲爱的关系了,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靠亲情维系着的,所以法律里面必然也含有仁的内容。所以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可以死去,但不可以陷于不仁。可以欺辱他,但不可以让他无仁。意思是说,现在已经没有君子了,现在制定法度、法则的人,只能算是小人,他们只会用严刑峻罚来约束人民的行为,不会用仁义精神来使人民共同遵守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果是君子来制定法度、法则,里面肯定会含有仁的内容。

《易经》里面有一个《井》卦,就专门谈到法度、法则问题。周文王再一次强调法律、法度的透明性,以及其集纳的功能,其目的是要求从上到下,从官僚到平民,都能够懂得法律,知道法规,并一体遵守之。如果有所遮盖,则就会产生弊端,则就会有人怀疑惑虑,以至会影响法律法规的施行。所以,周文王最后提出“有孚”,就是要号召大家要有诚信于仁爱,不论是上是下,是高官还是平民,只有相互诚信,法度才能得以施行,国家才能统一而强盛,事业才能成功。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1-01
一般的观点认为 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试问 1精华一定是精华吗?糟粕一定是糟粕吗
各个时代有不同标准 每个人有不同见解 不能以一己之好饿轻易取舍 而应先继承和发扬 历史自有定论
2和氏壁的遭遇
3中华文化在19世纪以前是种强势文化 之后又经历了“全盘否定”“全面西化”等冲击 中国的崛起不仅仅是经济实力的崛起更是文化的崛起 需要我们全面审视我们的文化 不好的东西何不让他装进盒子 让后世发现他的价值
4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好的东西可以使用 不好的东西可以限制 可以借鉴

5连霍乱细菌 伊波拉病毒我们尚且要保留他的样本

6蟑螂是最让人讨厌的东西 我们不也在仿生学上。。。。大力想蟑螂学习吗

7我们要保留生物的多样性 为什么就不能保留文化的多样性

8祭祀文化 鬼文化 甚至我们的春节都曾被认为是落后的风俗要革除 如果把我们所有的落后的文化 过时的文化都革除中国还是中国吗 把我们所有的破烂的建筑焕然一新中国还是中国吗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8-04-19
我想先问下对方的辩题是什么,这样在给建议的时候能更有针对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