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有哪些养生之道

如题所述

道教,作为中国独有的传统宗教,其信徒追求成仙,因此崇尚生活、重生和贵术。在长期的修道过程中,道教创立了系统的养生理论,形成了道教养生学,这被称为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集大成者。尽管道教和道家并不相同,但道教始终以道家,尤其是老庄哲学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作为其养生学的理论基础、方术来源和实践规范。道家倡导清静无为、静观玄览、含德抱一、虚心坐忘,追求内心的宁静,主张“道法自然”。道教继承并发展了这种超脱世俗的精神,实践出世的养神之道,以“清静无为,离境高坐”为主要特征。
养神之道的上限难以确定,早在《老子》、《庄子》和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专气致柔”的养神之道。《老子》中的“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专气致柔能婴儿乎”等论述,原始道典《太平经》中详尽地论述了守一、潜心养的方法,认为养神是一切养生的基础和前提。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提倡“守其一”之道,主张欲长生不死必须恬淡泊、涤除嗜欲,必须静寂无为,忘却形骸。
南北朝时的著名文学理论家刘勰在《灭惑论》中将“清静无为”列为道教养生的最上乘。但最为系统地论述道教养神之道的代表作,还要首推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据《庄子·大宗师》中记载的颜回“坐忘观”而撰写的《坐忘论》一书。《坐忘论》认为,养神之道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此提出“安心坐忘之法”的七阶论:
1. “信敬”。“夫信者,道之根;敬者,德之蒂”。“根深则道可长,蒂固则德可茂”。强调欲养生则须心诚德正。
2. “断缘”。此即要求“去物欲,简尘事”,与一切有为俗事相隔绝,除去对物质利益的追求。
3. “收心”。物欲之起,皆因我之知觉、感觉及思维意识的存在,欲长生则必“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老子》)。
4. “简事”。一切身外之物,皆“情欲之余好,非益生之良药”,唐代著名道士兼医学家孙思邀认为“多欲则志昏。”故事养生者须简断事物,欲心不起,“必清必静,无动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庄子·在肴》
5. “真观”。收心简事之后,“日损有为,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
6. “泰定”。收心之后,还要虚心安心。心不纳外事,也不分心于外界,即“心无所定,而无所不定”,则致“心不着物,又得不动”的静定,即能“生慧”、“自明”。
7. “得道”。至此达到处物而不染、处动而不散、本心不起、离乎万境的道教养神之道的最佳境界。
司马承祯在另一本著作《天隐子》中又将修炼的具体方法分为“斋戒”、“安处”、“存想”、“坐忘”、“神解”五个过程。《坐忘论》的“七阶”和《天隐子》中的“五渐”,使清静无为的养心之道趋于完美和系统,成为后世道教徒养生的共同遵经。如稍后的著名道士吴药撰《守神》篇专论此道。金代王重阳创立的全真教以明心见性、清心寡欲、“澄心定义,抱元守一”为内修的“真功”。王重阳的弟子丘处机在渴见成吉思汗时所谓“有卫生之道而无长生之药”的卫生之道,主要就是清心寡欲,固守精神”的养神之道。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