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人闯关东后为何没保留住自己的方言?东北方言是怎么起源的?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04
东北方言的感染力极强,无论身在何处,东北话总能深入人心。人们不禁好奇,东北方言有着怎样的发展历程,能够塑造出如此有力的方言?历史上,山东等地的人们因“闯关东”而迁徙至东北,他们的方言为何未能保留?东北方言的起源又是什么呢?
1. 闯关东的历史背景
山海关城东门划分了关外与关内,从明清到民国,山东、直隶等地的人们开始了闯关东的历程。19世纪,黄河下游地区连年灾害,百姓纷纷闯入东北,人数之众达到历史高峰。东北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指的是幽州之地,其镇山为医巫闾。医巫闾山位于今辽宁省锦州市北镇市与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866.6米。山之东麓有山神庙——“北镇庙”。当地至今流传着关于医巫闾山的众多传说。战国时期,燕国在辽东半岛一带设辽东郡,秦汉魏晋因之。隋代辽东郡治移至通定镇(今辽宁新民东北)。元代于至元四年(1267年)设辽东路,治所在黄龙府(今吉林农安)。朱元璋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设“辽东都指挥使司”,治辽阳(今属辽宁)。在很长一个历史时段,人们就用“辽东”来称呼东北地区。因此,著名学者、作家、报人曹聚仁先生《万里行记》说:“古代的"东北",乃"辽河流域"的东北。”
2. 闯关东的人为何没有保留方言
尽管闯关东的人数众多,但分散到东北三省,人群相对分散。因此,个别山东人的方言难以影响整个地区,反而是当地方言影响了他们。或许最初闯关东的人还会使用山东话,但下一代在东北话的环境中成长,自然会被东北话同化。闯关东的人们按照自己的文化习俗在东北建立了“山东村”,这种现象实际上是中原文化的平面转移。他们并未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宗教信仰,而是将自己的文化带到了东北,形成了东北与山东文化相容的局面。当然,东北文化对山东文化的侵入并非没有反抗,但最终结果是融合。
3. 东北方言的起源
东北方言中融入了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以及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ведро)、称俄罗斯面包为“列巴”(хлеб来自俄语),等等。东北方言有的来自正字的误读,如“母们”(我们)、“那旮沓”(那个地方)等。一字多义也是东北方言的一种形成方式。如“贼”,在普通话里是小偷,在东北方言里则有“非常”和“特别”的意思。有些东北方言难以找到出处和来历,但东北人却熟悉、认同并运用它们。东北方言的形成并非单一、孤立,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东北文化现象。详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