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独处的人,更看重自身价值的追求,在社交选择上会比社交活跃的人更谨慎、且有意义。他们往往只在乎与重要的人进行社交活动,而重要的人就是指“亲人”和“挚友”。
因为他们已足够成熟,明白没必要让所有人喜欢自己,将时间精力平均分配给所有的朋友是毫无建设性的举措;他们对己对人都有一定的要求,所以与三观不合或缺乏契合性的人,只能成为形式意义上的朋友,而非实质性的亲密朋友。其实亲人和挚友已满足了一个人感性和理性上的所有
诉求。
爱独处的人不同于
社交恐惧症患者,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三五至交知己,懂得对身边的人好,懂得说不,并且非常明白如何不给别人,不给自己添麻烦。不参与活动是他们的自主选择,因为在多数情况下,独处让这类人感觉更舒适。正如内向的人不见得是出于自卑、孤僻、不善言辞、缺乏幽默感;相反,他们可能非常擅长社交。
哲学家
梭罗曾经就选择了孤身一人,在
瓦尔登湖边,隐居了两年。在这两年的时间里,他自耕自足,从头到尾就是自己一个人独居。很久以后,就有人问他:在那段时光里,你一个人生活,一定觉得很孤单吧,尤其是在风雨天时。梭罗是这样回答的:我觉得经常独处使人身心健康。与人为伴,即使是与最优秀的人相处也会使人厌倦。我好独处,至今我尚未找到一个伙伴能有独处那样令我感到亲切。当我们来到异国他乡,虽置身于滚滚人群中,却常常比独处家中更觉孤独。
独处就是这样,反而能安静而丰盛。
所谓“社恐”,原本指心理学中的“社交恐惧症”。在这一症状下,个人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的人以及社交情境,产生明显的焦虑、惊惧和
自主神经症状。相对于心理学的定义,许多给自己贴上“社恐”标签的年轻人,往往是表明自己不擅长与人交往或踏足需要展示自己的社交场合,害怕尴尬,更习惯于私密圈子或独处,在社交时会感受到压力并且表现得比较紧张……进一步来说,一些“社恐星人”会主动减少与他人接触的机会,无论是眼神接触还是语言接触,甚至是彻底避免与他人碰面。作为标签的“社恐”确实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病”。
而真正的社恐的话还是比较影响生活的,主要表现为过分害怕外界,不敢与外界接触,也不敢和陌生人讲话,甚至会出现
自闭症,这对于生活和工作来说,影响都非常大的。这种人自卑、自信心不足,胆小怕事,谨小慎微,对轻微挫折或身体不适容易紧张,焦虑或情绪波动。
社恐的人需要勇敢面对生活,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也都有自己的长处,所以既不要无限夸大别人的优点,也不要随意扩大自己的缺点。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