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重要性?
(2)方针?
(3)必须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最根本的是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就从根本上阐述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和基本要求,从而指明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科学内涵,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方面内容,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的一面精神旗帜,是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的重要基础,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必须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界为党和人民事业发挥思想库作用,推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

二、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发挥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内驱力,不仅是适应塑造当代中国精神形象的需要,也是推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文化环境。

建设和谐文化的主题是培育和谐精神,倡导和谐理念,即以人为本的理念、公平正义的理念 、利益协调的理念 、共建共享的理念。建设和谐文化的目标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社会氛围,培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道德情感,见利思义、顾全大局的行为准则,相互尊重、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互谅互让、友好协商以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尚。为此,要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坚持正确导向,弘扬社会正气。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民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

三、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根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富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这是因为: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积累,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含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的丰富内容。这些优秀文化遗产,几千年始终保持延续发展,维系着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大发展时期,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众多人口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的国家,进行如此深刻的转向和巨大变革,这是人类历史上从未遇到过的重大课题。人们的利益关系面临新的调整,其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受到冲击,各种思想异常活跃并错综复杂,同时,对外我们还长期面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和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我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既要广收博采、熔铸万物,又必须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古今中外许多事实证明:国家要独立,不仅政治上、经济上要独立,思想文化上也要独立。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是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影响,相互激荡,竞争日趋激烈。文化领域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上,更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上。而后者的影响往往更加深远。由于中华民族文化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特别是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正确领导,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外来文化的不良影响不容忽视,我们要大力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努力提高民族文化产品的质量及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民族文化自身发展的活力;旗帜鲜明地反对和坚决抵制一切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

四、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推进文化创新,一要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代中国,先进文化,概括地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说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地位,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这是保证全党和全国人民加强团结、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思想基础。二要坚持文化发展的“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刻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是对精神文化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是宣传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一定要紧紧围绕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鼓励创作更多健康文明、积极向上、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激发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一定要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坚持先进文化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从总体上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质量。三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四要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使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使世界文化进入中国。同时要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用实际行动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