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学数学方法

如题所述

幼儿学数学的五步法如下:

在多元化情境中引导幼儿轻松学数学, 需要教师将枯燥、笼统的数学内容寓于故事、游戏等情境中,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课堂设置成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舞台, 让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各种数学学习活动中。那么, 教师在具体情境中应如何做?

一、在故事情境中“学”数学。

故事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符合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可把一些知识点、重难点通过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

二、在游戏情境中“玩”数学。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是幼儿进行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它最适宜幼儿的身心发展,正如福禄贝尔所说:“游戏是儿童的最高阶段, 是这一时期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 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示····”。

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恰当运用数学游戏, 将数学游戏贯穿于幼儿数学学习活动的始终, 既能防止数学学习的单调与枯燥,又能增强数学学习的愉悦性与趣味性。

三、在问题情境中“思”数学。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没有问题的存在, 就没有数学活动的开始,有了问题, 思维才干有方向。”因此教师不只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生活实际与幼儿求知心理之间所发生的认知抵触把幼儿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考虑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之中;而且还要善于运用课堂提问的形式, 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在生活情境中用“数学”。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 试行)》指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学习简单的数学学习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等。”这些都强调了生活情境在幼儿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五、在操作情境中“做”数学。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 切断了思维和动作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因此, 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不可忽视动作对发展幼儿数学思维的作用, 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操作情境,引导幼儿感知、探索、发现、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规律等知识, 使幼儿在积极动手、动脑、动口活动中获得丰富的数学感性经验。

数学思维的培养:

首先,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培养孩子对形状的观察和比较,教会孩子识别基本的形状孩子去观察比较后,再让孩子相对应的按要求排放好,逐步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比力和对应能力。

第二,在孩子四五岁的时候让孩子学会最简单的数数,让孩子数一下自己的玩具有多多少个三角形等,从数数中让孩子逐渐有了数学中简单的加减法的一些概念。学会基字排序。

第三,孩子五六岁时教会孩子基本的折纸,也可以买一些形状比较多样的积木,通过E堆积木培养孩子的空间思维,其实就是引导孩子从平面二维到立体三维的过程。

第四,孩子六七岁上小学一年级了,开学前最主要培养孩子的推算能力,让孩子从日常活物品的数量有多少,然后添加一些上去或拿走一些再让他确认物品的数量,孩子从中会有加减的概念以及加减的一些基本要领。

第五,随着孩子上高年级了,要逐步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让孩子要学会掌握基本的概以及规则规律,如时钟的时、分、秒的规律,通过这些逻辑关系让孩子懂得基本的数学念,基本的逻辑思维。

第六,有了基本的概念、规律的逻辑思维之后,让孩子学会去推理,如学会了几何图形孩子用一张正方形的形去折三角形,学会了时钟的规律让孩子去推理出其它的时间,如钟之前的15分钟是什么时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