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和专家解析上海“新中考”:“双减”推力下打破择校焦虑?

2022年将是上海“新中考”实施第一年,上海市教委2021年12月29日公布《关于2022年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若干意见》

2022年将是上海“新中考”实施第一年 , 上海市教委2021年12月29日公布《关于2022年本市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综合评价录取学校综合考查的指导意见(试行)》 , 这两大重磅文件明确了几点新变化:上海中考志愿填报和自主招生均改在中考后进行;名额分配比例扩大 , “四校”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约占本校招生计划的65% , 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约占本校招生计划的60%;学校综合考查满分50分 , 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合格即为40分 , 高中学校现场综合评价满分10分 。
中招改革和综合考查细则有哪些新的亮点 , 对于学校、学生和家长而言将会带来什么影响?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人员和上海的几位初高中校长及专家进行了沟通 , 来听听他们的权威解析 。
还要不要买“学区房”?要不要“择校”?家长焦虑已减轻
上海市嘉定区启良中学是上海的初中强校工程学校之一 , 也是家长眼中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
启良中学校长陆正芳介绍 , 在上海中考改革的政策影响下 , 教育逐渐回归本原 。 学校开展两年多的《分层作业设计与实践》项目发挥了减负增效的作用;全员导师制 , 让课后服务有质量、有特色 , 还融合了家长资源和丰富的社会资源 。 家长对于要不要买所谓“学区房”等问题已不再有过多的焦虑 。
上海市复兴高级中学校长陆磐良认为 , 在高中阶段学校招生中实施名额分配招生 , 不仅有助于提升初中教育质量 , 更是促进初中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
“我担任高中校长多年 , 深感对于孩子而言 ,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 ”陆磐良说 , 随着政策执行的不断深入与完善 , 我们可以想象 , 广大家长将会发现其实在每一所初中学校都有进入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机会 , 甚至是最优质高中的机会 , 这将大大地缓解家长对于“小升初”甚至“幼升小”择校的焦虑情绪 , 使越来越多的家长愿意将孩子送到家门口的好学校就读 。
“双减”后的共同关切: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汤林春看来 ,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赋分”关注初中学生四年学习经历的过程性和参与性 , 不进行差异性评价 , 其本质是驱动初中学校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引导家长在“双减”政策背景下 , 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 , 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
上海市嘉定区启良中学校长陆正芳也有同感:在落实“双减”过程中 , 学校、教师、家长都比较从容淡定 。 有了中招改革政策释放的“红利” , 我们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更加充满期待与信心 。
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校长金卫东坦言 , “双减”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法律的出台 , 是引导家长们更加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五育并举” , 孩子的成长不争第一 , 只争唯一 。 不为眼前分数所困扰 , 着眼于未来发展 , 着手于当下的准备 , 为其成长奠定基础 。 家门口的好学校将会进一步呈现向好趋势 , 更加坚定家长选择就近入学的信心 。 上学路更近、睡眠有保障、升学机会扩大 , 又有利于孩子长个子增智慧 , 从而有效缓解择校焦虑 。
从“育分”到“育人” , 才是更长远的价值导向
上海市宜川中学校长高洁认为 , 从价值上看 , 高中阶段招生录取新政突出“育人”这一关键词 , “见分又见人” , 突破了以分数为唯一依据的终结性评价 , 在学校综合考查环节 , 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学科类测试 , 现场综合评价 , 促进全面育人 。 因此 , 要树立新的育人观、评价观、人才观 , 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 , 打破“唯分数论” , 全面育人 , 以招生录取改革 , 撬动教育的转型发展 ,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 。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1-14
2022年将是上海“新中考”实施第一年,相关规定明确了几点新变化:上海中考志愿填报和自主招生均改在中考后进行;名额分配比例扩大,“四校”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约占本校招生计划的65%,区属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名额分配招生计划约占本校招生计划的60%;学校综合考查满分50分,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合格即为40分,高中学校现场综合评价满分10分。
启良中学校长陆正芳解析,在上海中考改革的政策影响下,教育逐渐回归本原。学校开展两年多的《分层作业设计与实践》项目发挥了减负增效的作用;全员导师制,让课后服务有质量、有特色,还融合了家长资源和丰富的社会资源。家长对于要不要买所谓“学区房”等问题已不再有过多的焦虑。
我认为“双减”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法律的出台,是引导家长们更加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五育并举”,孩子的成长不争第一,只争唯一。不为眼前分数所困扰,着眼于未来发展,着手于当下的准备,为其成长奠定基础。家门口的好学校将会进一步呈现向好趋势,更加坚定家长选择就近入学的信心。上学路更近、睡眠有保障、升学机会扩大,又有利于孩子长个子增智慧,从而有效缓解择校焦虑。
第2个回答  2022-01-14
新高考各省市的赋分方式对比

按照新高考改革方向,高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选考科目中,分学科大类(或专业)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要求。

由于在符合报考条件的考生当中,选考的科目并不一致,而各科目的考试难度、选考人数不尽相同。

为了让不同选考科目可以在同一水平比较,将考生原始分转换为等级分,这就是赋分制( “3+1+2”模式中,仅对再选科目实施赋分)。

赋分制的核心,可以概括为:由考生的卷面成绩得出排名,按排名计算赋分,以赋分成绩计入高考。

等级赋分的计算方式有两种:

一为等级内固定分值,这种方式分数没有连续性,对应的分差较大,达到3分;

二为等级内区间转换分值,这种方式分数是连续的,对应的分差较小,只有1分。

(海南省的新高考模式中,所有科目均采取换算为标准分的方式,在此不作探讨。)

总体来说,每科选考人数、考生整体成绩水平都会影响到最终赋分后的成绩,因此不少省市又出台了选考科目保障机制,设定最低保障机制。

选考(再选)科目以等级赋分成绩计入总成绩的科目,由于设定了30—40分的赋分起点,实际上大大降低了整体成绩的区分度。

上海赋分方式的问题所在

上海的选考科目在赋分时采取等级内固定分值方式,分为五等11级,相邻两级之间的分差均为3分,这个赋分方式一直有很多争议(当然官方永远是成功的)。

1、赋分起点高、空间小

上海的赋分起点,也就是最低分为40分,最高分仅为70分,中间的分差仅为30分。

也就是说,卷面分考100分和考0分的考生,在赋分转换后,分差仅为30分。

如此小的空间,使得考生的实际差距不能得到有效的体现。

2、赋分级差过大

目前的赋分分为11级,每一级的级差为3分。

原始分差距1分,在转换后就可能差3分。在极端的情况下,高分集中段,可能分差1—2分,转换后会差2级,就达到6分,这样就会造成赋分后的分值失真现象。

(据传某年就是因为试阅卷时,高分段过于集中,从而要求阅卷时非常严格。当然选考科目的原始分数与区间,官方永远不会公布。)

3、导致竞争加剧

新高考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破除唯分数论、一考定终身、学生选择性不够和过度偏科等问题。

采取赋分制后,为了拿到选考项目高分,考生就会避开学霸集中的科目,一度出现物理、化学等难度较大科目弃考的现象。

教育部不得不要求高校加大对必选科目的要求,
第3个回答  2022-01-14
我觉得“双减”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政策和法律的出台 , 是引导家长们更加关注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和“五育并举” , 孩子的成长不争第一 , 只争唯一 。 不为眼前分数所困扰 , 着眼于未来发展 , 着手于当下的准备 , 为其成长奠定基础 。 家门口的好学校将会进一步呈现向好趋势 , 更加坚定家长选择就近入学的信心 。 上学路更近、睡眠有保障、升学机会扩大 , 又有利于孩子长个子增智慧 , 从而有效缓解择校焦虑 。
从“育分”到“育人” , 才是更长远的价值导向
上海市宜川中学校长高洁认为 , 从价值上看 , 高中阶段招生录取新政突出“育人”这一关键词 , “见分又见人” , 突破了以分数为唯一依据的终结性评价 , 在学校综合考查环节 , 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学科类测试 , 现场综合评价 , 促进全面育人 。 因此 , 要树立新的育人观、评价观、人才观 , 开展教育教学的改革 , 打破“唯分数论” , 全面育人 , 以招生录取改革 , 撬动教育的转型发展 ,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 。
第4个回答  2022-01-14

双减推力下,还是让学生和家长聚力于教育的本身,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不要被择校等外在因素影响教育的本意。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