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繁体字和台湾繁体字的区别是什么?

如题所述

“台湾”的繁体字和“香港”的繁体字区别:

1、香港繁体是上下结构,而台湾繁体是左右结构。

如:香港的“里”写作“裏”,比如心裏,雨裏,梦裏。而台湾写作“里”,心里,雨里,梦里。

这两个字都是“衣+里”,香港繁体是上下结构,把“里”塞到了“衣”中间,而台湾繁体是左右结构,左衣右里。

2、香港繁体比台湾繁体更古老一点。

如:香港音乐里的“为”字,写作“为”,而台湾音乐里的“为”字,写作“为”。这两个字在意思上没有任何区别,只是写法不同,而它们写法不同的原因是字源不同。香港的“为”,来源于先秦时代金文和小篆的演变体。

而台湾的“为”来源于汉朝后隶书和楷书的演变。

繁体字简介

繁体字,汉字的一种字体形式,欧美各国称之为“传统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一般是指汉字简化运动被简化字所代替的汉字,有时也指汉字简化运动之前的整个汉字楷书、隶书书写系统。繁体中文已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直到1956年前一直是各地华人中通用的中文的标准字。

简化字总表》实收2274个简化字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简体字来源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也包括合并汉字,比如“後面”的“後”和“皇后”的“后”,在繁体字中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06-02
港版:叹 台版:叹
这两字虽不同,但是他们的字素是一样的:堇,只不过后来“去土从大“。叹从欠,欠是打呵欠,与出气有关,所以香港的叹写作“叹”,台湾同胞认为打呵欠必须要从口出,所以就写作“叹”了。
港版:为 台版:为
港、台的这俩儿繁体“为”,本意上啥区别也没有,但显然港版的“为”要比台版的“为”更加古老。
因为“为”头上的爪是从甲骨文、西周金文以及小篆转化而来的,而“为”则是由隶书和楷书简化而来,谁辈分更高岂不一目了然~
港版:着 台版:著
从这个字上,我们就可以看出来两兄弟谁跟祖国母亲走得更近:当“着”表示助词“着(zhe)”及穿着的“着(zhuó)”时,台湾同胞一致写成“著”,而香港同胞则始终与祖国母亲保持一致步调。
港版:牀 台版:床
这个“床”字繁体,台版的“床”终于是我们认识的床了,可港版的就不同了,《说文》:牀,安身之坐也。从木,爿( pán)声。字亦作床。
古闲居坐于牀,隐于几,不垂足,夜则寝,晨兴则敛枕簟。
追古溯源,所以港版的床则写作古人吃喝拉撒都窝在其上的“牀”。
港版:裏 台版:里
这个“裏”很容易跟“包裹”的“裹”混掉,但其实仔细拆分一下可以看出来,这个字是“里”在“衣”中的一个上中下结构,而“里”则是“左衣右里”的左右结构,而且两结构是不能拆分的,看起来可能更符合我们常见字的造字原则。

港版:线 台版:线
《说文》中说:线,缕也。《周礼》下面批《注》曰:线,缕也。都是“缕”,都是“线”,都是一个意思,只不过字形不一样,互为异体字罢了。

港版:麪 台版:面
当“面”作面粉小麦粉玉米粉各种粉时,香港用“麪”,台湾写“面”,俩字,眼熟的各占一半,那咱就来说说眼熟的这一半。

香港的这一半用得是“丏”,读“miǎn”,“遮蔽”的意思,乍一看跟“丐”长得挺像的,可别说,我之前经常看走眼。
为了避免这个困境,台湾选择用“面”代替“丏”,让人一目了然,也是机智。
港版:钩 台版:钩
“钩”,顾名思义,就是挂东西的挂钩,港版繁体的“钩”就很容易理解了,里面的构造“厶”十分形象,就是个象形符号,而台版“钩”里的小“口”......恕我就很难解释了。

港版:只 台版:只
在唐、宋之前,“只”还仅写作“只”,后在唐宋之降,大多就简写成“只”了,并且流传至今。而香港,独树一帜,一直坚持用“只”,大家鼓掌

港版:羣 台版:群
古文字当中很多字喜欢组合成“上下结构”,有时候我们看一些字很复杂,其实拆分一下结构再把他们重新组装就会发现,诶!眼熟!比如说这个“羣”。《五经文字》曾曰过:羣,俗作群。哎!香港繁体,您简直太文气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