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 《太公兵法》

张良的资料,和相关的资料
以及《张良进履》的文章感悟,揭示的道理等

  张良的资料:
  张良,(?—前186)字子房,汉族,汉初三杰之一。传为汉初城父(《后汉书注》云:“张良出于城父”,即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不久游说项梁立韩贵族成为韩王,为韩司徒。后韩王成被项羽杀害,复归刘邦,为其重要谋士。楚汉战争期间,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合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刘邦西入武关后,在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为汉王请汉中地”;在楚汉战争中“长计谋平天下”,都为刘邦所采纳。汉朝建立,封留侯。见刘邦封故旧亲近,诛旧日私怨,力谏刘邦封夙怨雍齿,释疑群臣。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外,子房功也”。传见《史记·留侯世家》、《汉书·张良传》。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汉代开国谋臣张良,并非体魁雄伟、英气非凡的人物。他身居乱世,胸怀国亡家败的悲愤,投身于倥偬的兵戎生涯,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官拜大司马之后,辞官归隐,是汉初三杰当中,唯一一位甚得善终的人。
  《张良进履》:
  据传说,有一天,张良在圯上(即桥上)漫步,适遇一年迈老人。只见老人故意把鞋摔下桥底,慢慢地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拾鞋!”张良感到太突然,想上前教训老人,但碍于老人的年纪,不忍下手,只好下桥取鞋。取鞋后,老人又令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帮老人穿鞋。事毕,老人非但不谢,反而大笑而去。片刻老人又返回,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5日后的黎明,与我会此。”二次会面,皆因张良迟到而散,第三次张良夜半赴约,先老人一步,老人才授给张良一本书,对他说:“读此书则为王者师。后10年天下会大乱。13年后你会见我于济北谷城(今山东平阴西南)山下的黄石就是我。”说完就很快走了。张良很奇怪,次日天明一看书,方知书名为《太公兵法》(太公,即姜太公,周武王的军师)。张良就日夜诵读此书,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足智多谋、文武兼备的“智囊”。10年后果然陈胜起义爆发,13年后张良去谷城,山下确有黄石一尊,老人的预言神奇般地得到应验。这个故事虽属后人虚构,但他赞扬了张良的聪慧过人。苏轼在《留侯论》中曾对张良的涵养评论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这个故事是说,秦朝末年,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便逃到下邳隐居。一天,他在镇东石桥上遇到一位白发苍苍、胡须长长、手持拐杖、身穿褐色衣服的老人。老人的鞋子掉到了桥下,便叫张良去帮他捡起来。张良觉得很惊讶,心想:你算老几呀?敢让我帮你捡鞋子?张良甚至想拔出拳头揍对方,但见他年老体衰,而自己却年轻力壮,便克制住自己的怒气,到桥下帮他捡回了鞋子。

  谁知这位老人不仅不道谢,反而大咧咧地伸出脚来说:“替我把鞋穿上!”张良心底大怒:嘿,这糟老头子,我好心帮你把鞋捡回来了,你居然还得寸进尺,要让我帮你把鞋穿上,真是过分!

  张良正想脱口大骂,但又转念一想,反正鞋子都捡起来了,干脆好人做到底。于是默不作声地替老人穿上了鞋。张良的恭敬从命,赢得了这位老人孺子可“教”的首肯。又经过几番考验,这位老人终于将自己用毕生心血注释而成的《太公兵法》送予张良。张良得到这本奇书,日夜诵读研究,后来成为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
  感悟,揭示的道理:
  中国有句古训“满招损,谦受益”。张良克制自己的不快,为老人拾鞋、穿鞋,看上去好像很窝囊,但这决不是软弱的表现。张良正是在不断礼让的过程中,磨砺了意志,增长了智慧,后来成为满腹韬略、智谋超群的汉代开国名臣。

  大凡聪明的人往往谦虚低调,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年轻的经理经常会犯下这样一个错误,当他们新到一个单位任职时,往往急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在还不了解公司的情况下“三把火一烧”,结果不是“烧”得不是时候,就是“烧”错了地方,不但费力不讨好,结果还被别人嘲笑为不知“天高地厚”和“后劲不足”。而一个成熟的管理者往往掌握一种外圆内方,绵里藏针的管理、处事技巧,让别人的攻击因为没有着力点而不能发挥作用,反之自己只需轻轻一击就可以令竞争对手受到重创,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谦虚不仅是要能够保持低调,向人学习,更重要的是还要能够接受批评。许多企业领导者在工作中唯我独尊,不能听取他人的规谏,不能容忍他人和自己意见相左,这样不仅得不到下属的尊敬,久而久之公司还会衍生一种“擦鞋文化”,这对于企业来说是十分危险的事情;作为员工来讲,更要能够接纳领导的批评,因为领导对你的批评完全是出于一种公心或是希望你能有所长进,如果有错而不能认真的对待,或是千方百计地为自己找一些“理由”,这样势必给领导留下一种自高自大或是不负责任的印象,因而丧失很多机会。一个人犯点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接受批评和改过的勇气。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2-09
亦作“ 收歛 ”。 《庄子·让王》:“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 宋 陆游 《晚晴》诗:“农家筑塲罢,竭作事收敛。” 明 张宁 《方洲杂言》:“盖自来生长草野世无服役,不过垦植收敛。”
2.征收租税。《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命百官,始收敛。”《北史·崔浩传》:“列置守宰,收敛租谷。”《东周列国志》第二回:“ 襃珦 之子 洪德 ,偶因收敛,来到乡间。”
3.聚敛;收集。《墨子·尚贤中》:“收歛关市山林泽梁之利,以实官府。”《晋书·儒林传·徐邈》:“[帝]好为手诏诗章以赐侍臣…… 邈 每应时收敛,还省刊削。”《宋书·王镇恶传》:“ 镇恶 极意收敛,子女玉帛,不可胜计。”
4.归总。 宋 周密 《齐东野语·道学》:“ 朱公 尤渊洽精诣,盖其以至高之才,至博之学,而一切收敛,归诸义理。”
5.检点行为,约束身心。
6.停止;消失。 唐 樊宗师 《绛守居园池记》:“可四时合奇士,观风云霜露雨雪所为发生收敛,赋歌诗。” 清 孙枝蔚 《张良进履》诗:“莫言豪气全收歛,无限恩仇气未平。” 巴金 《家》四:“她想到这里,便又收敛了笑容。” 郁达夫 《迟桂花》:“白天的热度,日落之后,忽然收敛了。”
7.医学用语。谓通过药物作用,使肌体皱缩、腺液分泌减少。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七:“龙涎入香,能收敛。”《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枯筋箭》“枯筋箭由肝失荣、筋气外发赤豆形”注:“以月白珍珠散掺之,其疤收敛。”
8.收殓。《东观汉记·桓典传》:“相 王吉 以罪被诛,故人亲戚莫敢至者, 典 独弃官收敛归葬。” 宋 周密 《癸辛杂识别集·杨髠发陵》:“事竟, 罗铣 买棺制衣收敛,大恸垂绝。” 鲁迅 《呐喊·明天》:“收敛的时候,给他穿上顶新的衣裳。”
第2个回答  2008-12-10
张良进履
这片文章能够将张良的大度充分的体现出来,其的耐心以及忍性得到怪老头的赏识,我们可以得到的其实便是学习张良的大度,凡事能忍则忍,不要逞一时冲动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