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畅想》中的古代诗句

就是里面引用了哪些古代诗句,不管是古诗还是宋词,我会追分的

《西部畅想》中引用的古诗词

1、第1节:“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化用唐代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释义: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黄河边上落日浑圆。

2、第2节:“几声羌笛”,写出了西部特有的乐器、音乐,高亢、雄浑。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释义: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3、第2节:“一杯酒送你西出阳关”出自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释义: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4、第3节:“金戈铁马”引自宋代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释义: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扩展资料

《西部畅想》作品被编入了上海八年级中学语文教材.这首诗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巧妙的融为一体,入情入境,气势磅礴,韵律优美,具有诗词兼容的特点,读来朗朗上口。

诗歌按逻辑顺序组合内容,全诗十一节。1-7节,描绘了西部深厚的历史文化;8-10节,抒写西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第8节既是总起,又与第4节的抒情句呼应,前10节为最后一节蓄势。第11节畅写西部的美好未来。

“畅想”的意思是敞开思路,毫无拘束地想象。作者畅想西部的思路:畅想西部灿烂悠久的文化→畅想西部自然环境和优美景观→畅想西部开发的未来。

作者简介

孙德斌,当代作家、诗人、高级记者。1958年8月出生烟台。1976年入伍,在北京总后勤部,历任文书、排长、参谋、干事,在部队两次进入军校和地方院校学习。

1987年转业在烟台日报社,分别担任过烟台晚报副总编、烟台科技信息报总编、现代科学生活报总编、今晨6点副总编、烟台日报群工部主任、烟台日报专刊编辑室主任。

有近百篇新闻作品获得省级以上奖项,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散发在全国各种报刊,出版有诗歌散文集“岁月相思林”、“潮声云影”等。长诗“西部畅想”被收入上海中学语文教材。

文集:与你真诚相伴、 别了二十世纪、五月的时光、唱给岁月的歌、 春来最宜赏桃花、 搬新家、 “隐私文学”当休矣、世纪之盼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部畅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一杯酒送你西出阳关(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春风正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金戈铁马,几番征战(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2-02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信”,是一种庞大的文化现象,但就道德修养方面来讲,《说文解字》里说:“信,诚也。”儒家的五字道德箴言在“仁义礼智”之外也还有一个“信”。《论语》里格外强调:“与朋友应交而有信。”关于“信”,古人论述颇多:“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曾提出“民无信不立”。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以“信”为“国之宝也,民之所凭也”。汉代的季布说:“立谈中,生死同,一诺千金重。”大诗人李白有“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力”、“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诗句。所有这些都对“信”进行了阐释,并论述了守信、重信的极端重要性。

说“诚”道“信”,一言以蔽之:“诚”即诚实,“信”即守信,诚信即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历代哲学家不但把“诚”与“信”视为人世社会最高的道德规范,更提升为一般的宇宙规律,一旦违反了,人类社会便无可依凭。因此,诚信,既是品格,也是素质和能力;既是社会活动中的交友之道,也是市场经济中的“无形资本”;既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也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既是一个人道德修养内在的、必备的品质和情操,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的统一。从人际交往中说,要诚实不欺诈,信守诺言,讲究信用从道德修养上讲,要真实不虚假,完善道德人格。我们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把诚信作为一个人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内容,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一个人讲诚信,人们就会称赞他,尊重他,亲近他,信任他,顺境时有人交,逆境中有人扶。否则,就会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一个国家讲诚信,人民就会拥护它,支持它,爱戴它,保护它,事业就会迅速发展,社会就会大步前进。反之,就什么事情也办不成。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大多是重诚信、有法度的大智大仁者。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祁山第四次攻魏,在这紧要关头,蜀军中有八万人服役期满,正整装待返故乡。蜀将领纷纷向诸葛亮进言,要求把八万士兵留下,等打完这一仗再走。诸葛亮断然拒绝道:“统帅三军必须以绝对守信为本,我岂能以一时之需,而失信于军民。”遂下令各部,催促兵士登程。此令一下,准备还乡的士兵开始感到意外,接着欣喜异常,感激得涕泪交流。他们反而不愿走了,纷纷说:“丞相待我们恩重如山,我们应誓死杀敌,以报大恩。”他们自愿报名,要求留下参加战斗,那些在队的士兵受到极大鼓舞,士气格外高昂。诸葛亮紧要关头不改原令讲诚信,使还乡的命令变成了战斗的动员令,致使士兵们人人奋勇,个个争先,魏军大败。

不讲诚信,后果不堪设想,轻则遭人鄙视,重则招来灾祸。西周时期的周幽王宠爱王妃褒女以,竟点燃骊山烽火戏弄诸侯来博褒女以一笑,却将诚信付之于一把烽火,烧为灰烬,惹下了滔天大祸。

纵观古今,诚信不仅是为人、处世之本,也是经商之本;不仅是改革、开放之本,也是发展之本;不仅是治军、治政之本,也是治国之本。正因如此,全国各地处处都在大力倡导诚信,人人都在努力实践诚信。诚信这颗良种,已在亿万人民的心中生根、开花、结果,诚信这一传统美德正在“信义之邦”—— 中华民族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