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日军的97式坦克在中国战场

二战期间,日军的97式中型坦克是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战场上的?主要参加了哪些战役?最好有参考资料网站及文献,有历史照片更好。

在二战的初期和中期,日本军队的坦克以97式中型坦克为主,战斗全重仅15吨,车子轻,装甲薄,火力弱,基本上不具备同坦克作战的能力。但是,由于日本在战争的初期和中期,主要在中国大陆及东南亚作战,作战对象基本上没有坦克部队或仅装备少量坦克,反坦克火力也较弱,这使得日本的小坦克得以耀武扬威。但另一方面也抑制了日本坦克的发展。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08
咦,连军盲都来这回答问题鸟~~~看来没混头了。著名的战役头没什么介绍,主要是南京保卫战以后了,不过日本的技术差,坦克没多少,一般很难看见大规模坦克进攻,主要用于支援步兵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1-08
淞沪会战的时候
第3个回答  2013-11-08
九七式“奇哈”中型坦克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装备的最成功的一种坦克,日本定名为“九七式中战车”。九七是日本天皇纪年2597年(公元1937年)的后两位数字,“奇哈”是日本假名的汉语音译。该坦克由日本三菱重工业公司于1937年制成,1938年开始装备,一直服役到1945年,共装备1500多辆。其中三菱重工业公司生产了1224辆,日立的龟有工厂和相模工厂生产了300多辆。
  在97式之前,日本有一种89式坦克。到了30年代中期,89式的火力和机动性已明显落后于当时世界坦克的发展潮流。为此,日军参谋总部和工程部在1936年决定发展一种新式坦克。时值“七·七”芦沟桥事变爆发之际,日军在侵华战争中急需大量战车投入战斗,于是采用了三菱重工的样车“奇哈”(如右侧的三视图)。和89式一样,虽然名为中型坦克,但在今天来看,只能算是轻型坦克。不过各国的军事专家们仍然称它为中型坦克。
  97式中型坦克战斗全重15.3吨,乘员4人,车长和炮手位于炮塔内,驾驶员位于车体前部的右侧,机枪手位于驾驶员的左侧,炮塔位于车体纵向中心偏右的位置,装有扶手栏杆,以便检阅及步兵搭乘,兼作无线电天线。主要武器为一门97式57毫米短身管火炮,可发射榴弹和穿甲弹,携弹量120发(榴弹80发、穿甲弹40发),其穿甲弹可以在1200米距离上击穿50毫米厚的钢质装甲。辅助武器为2挺97式7.7毫米机枪,携弹量4035发,其中1挺为前置机枪,另1挺装在炮塔后部偏右的位置。
  动力装置为1台功率为125千瓦的12缸风冷些油机,位于车体后部;车辆最大速度38公里/小时,主动轮在前,动力需通过很长的传动轴才能传到车体前部的变速箱和并速器。车体每侧有6个中等直径的负重轮,第1和第6负重轮为独立的螺旋弹簧悬挂,第2-5负重轮每2个为一组要用平衡悬挂。车体和炮塔均为钢质装甲,采用柳接结构,最大厚度25毫米。车长5.516米、宽2.33米、高2.23米。  从1940年起,以97式坦克底盘为基础研制出以下两种改进型车:“九七改”中型坦克,战斗全重增加到15.75吨。由三菱公司设计出新炮塔,换装1式47毫米火炮,穿甲弹的初速为825米/秒,在500米距离上可穿透75毫米厚的装甲。火炮采用半自动垂直滑动式炮闩,车上携带104发炮弹和2575发机枪弹。这种坦克在日本称“九七改”、“奇哈改”。有些97改中型坦克还增加1挺高射机枪。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辆坦克即是这种坦克,常称为100式坦克,100是日本天皇纪年2600年(公元1940年)简化后的数字。1945年12月1日,正是凭着这辆坦克成立了中国人民军队的第一支坦克部队--东北坦克大队。这辆坦克从参加绥芬河剿匪,三下淞花江南,攻锦州,打天津,立下了赫赫战功,获得了“功臣号坦克”的称号。
一式“奇黑”中型坦克,是日军为准备“本土决战”而于1941年研制成功的中型坦克。“一式”的“一”,是日本天皇在位年代2601年的后一位数字。该车战斗全重增加到17.2吨,增加了1名装填手,乘员增至5人。炮塔尺寸也明显增大,车高增大到2.38米。主炮是长身管的47毫米坦克炮。车体改为焊接结构,主要部位的装甲厚度达到50毫米;动力装置是三菱公司生产的100式12缸风冷柴油机,功率为176千瓦。这种坦克共生产了587辆。   九七式中型坦克被广泛用于日本侵华战争,东南亚战争和太平洋岛屿的争夺战中。与美苏同类坦克相比,它的防护、火力、机动均相差甚远,无法胜任大规模的坦克战。1944年菲律宾战役中,作为日军“精锐部队”的第二坦克师团与美军在马尼拉城下进行了大规模坦克战,200辆坦克中的180辆受到破坏,具体状况描述如下:
  “如果我军坦克在接近敌前70米处使用47毫米穿甲弹,对敌军的M4坦克毫无威胁,敌军的M4坦克的燃烧穿甲弹在同一射程内,则很容易穿透我军坦克的25毫米钢板,同时瞬间产生连钢铁也会熔化的高温,使我们的坦克燃烧起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