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作文评改的有效性

如题所述

提高小学生习作评价的有效性,就要重视习作评价的指导性、激励性、差异性、导向性。同时还要坚持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关键字:小学生习作评价 有效性 学生习作的评价一直是语文教师工作中感到耗时最多,成效却非常低的一项工作,老师耗费了大量时间为学生的习作圈圈点点,删词改句,撰写评语,划级评分。孩子拿到了作业本只看看分数或等级,浏览一遍评语,就匆匆塞进书包,算是结束了本次作文的使命,可谓高耗低效。学生根本对教师如何细致的修改置之不理,漠不关心。教师的辛辛苦苦,换来的是孩子的水平不增。而作文教学又是整个小学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为提高学生素养打基础的一项重要工作。如何提高作文评价的有效性就成为摆在小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笔者认为要想提高习作评价的有效性,就要坚持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多元的评价主体,从而使作文评价真正成为引领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阶梯。 一、评价方法科学化 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从学生的年龄和认知层次出发,重视评价的指导性、激励性、差异性和导向性,引导学生热爱作文、学会作文、学会做人。1、指导性 作文评价不仅仅是给学生一个结论:你的作文写得好不好,更重要的是以习作为范例,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写好作文,也就是评价中一定要体现出指导性,让学生看了评语不仅知道自己写得好不好,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哪些地方要提高,哪些地方应该如何写?这是教师在评语中要做到的。而在学生的评价中,我是这样做的:变等级评价为星级评价,目标明确,有的放矢 。 何为“星级评价”?就是将一次习作的要求细分为五个方面,每个要求一个星,学生如果在习作中某一项内容完成得好,就添上一个星。五个星则是这次作文完成的非常优秀。例如:在小学语文年四级上册第七单元作文中,我就将这次作文的要求划分成了以下几个方面:1、书写是否工整,有无错别字; 2、语句是否通顺;3、内容是否具体4、想象是否合理5、是否突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五个方面的要求从易到难,梯度明显。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第一次读同学的作文时,目测书写是否工整,有无错别字,完成第一个星—书写星的评价。第二次再读时,欣赏同学文章的优美语句,完成第二个星的评价。第三次读同学作文时,着眼于文章的内容,完成第三个、第四个星的评价。第四次再读时,就是对这篇文章的最高要求—是否突现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则完成最后一个星的评价,五个方面涵盖在四次阅读、批改习作中。这样的星级评价,不仅对于被评价者有着激励改进作用,而学生也在习作的批改中对比自已的习作是否 符合要求。2、激励性 评语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既指出问题和不足,更要坚持激励性原则,鼓励学生,使学生敢于、乐于写作文,“我手写我口,文章本天成”,写作是一个现代人的基本技巧,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作家,不要用作家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让学生从小就害怕作文,要用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和衡量作文。 习作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习作是学生语文水平的一个书面体现。对于习作能力较差的学生,应该更多地赏识他的进步,而不是单纯地要求他的成绩。赏识评价,有助于学生积极性的培养,也许作文水平并不太高的学生,他的习作中总会有闪光的地方,如:书写工整等。“一滴水能反射太阳的光辉。”当老师在赞赏他的习作书写好时,也就是在激励着他的进步。因此,在习作评价中赏识是必不可的。 3、差异性 每当教师拿到学生的习作时,总会感叹学生差异太大,习作优秀的学生,文通字顺,读起来引人入胜。但是在一个班级中,习作优异的学生永远只是占很少的一部分。对于那些不太入眼的习作,教师常会从开头到结尾一字不落地进行修改,少则删词改句,多则通篇大刀阔斧。当回顾修改完毕的习作时,却再也看不到学生个人创作的痕迹。古人云:“文如其人。”其实作文就是做人。教师过于负责的修改,使作者的个性得不到张扬,加之教者指导的太细,学生习作便会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众口一词,形成了整个班中习作风格均同的“现代八股文”。其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本身又是千差万别的,怎么能用一个简单的标准来衡量呢?从学生的作文和学习水平出发,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习作要求,不仅仅是对不同年级,就是同一班的学生,也要从学生作文实际出发,比如作文一直比较好的学生可以要求严一些、高一些;作文相对较差的学生则可以适当要求的宽一些、低一些。当然还要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认知特点,比如,农村转入的孩子对大自然、农业生产等就比较熟悉,城市孩子则比较熟悉公园、网吧等,作文点评中充分照顾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此,习作评价必须强化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 怀,以彰显学生的个性风采,引领学生健康成长。4、导向性 当前学生作文中常常充满着一些官话、套话、假话,言不由衷的话。教师作文评价既要坚持让学生说真话,避免假大空的话语满天飞。又要防止走上另一个极端,作文毕竟是学生感情的流露,要让真善美的思想充溢和激荡学生的心灵。老师的评价要始终充满向上的激情,引导学生科学正确的思考和认识社会,了解生活。现代的孩子认为自己什么都懂,但由于受生活阅历和学识所限,再加上年轻,容易冲动和偏激,要用作文来引导和教育孩子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习作评价,不要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要发动全班同学和家长都来参加评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出:“我坚定地相信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一种最有效有力的刺激,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每次习作,我都让学生自己、同伴、家长、教师一起来评价。习作完成后,留点时间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要求在课堂上完成,评价的标准是“符合主题要求、内容生动具体、表达真实等。之后,再进行家长评价和教师评价。评价主体可以据此评价打星,完成评价。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赏识,从而实现了《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在写作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学生在互动评价中,学会了评文与评人相结合,学会了评文与修改相结合,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了解,在评价同学习作的同时,自己的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家长参与评价孩子的习作,不但帮助孩子树立了写作的自信,还增进了了解,家长和孩子的关系更密切了。在学生的作文中进行多元评价,老师、家长、作者、同学一起来写激励评语,评语中有激励的话语,有修改建议,这样既有激励作用,又有指导性。在学生、老师和家长都评完后,就可以要求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反思成功的经验、不足等等。这样就可以调整自己的一些不良习惯:勤于阅读、留心观察等。学生间相互评价习作,这本是一件脑力劳动,对别人习作评价,需要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是件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我们教师应巧妙地创设课堂情境,把每次习作的目的和要求变成有趣的东西让学生去对照,把习作评价的原则、要求、重点做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向学生交待明白。 总之,教师在习作评价时要弄清习作评价的目的---那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只要认清了这个目的,那么就会找准评价的手段,那样习作评价就会具有实效性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