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牌镇的经济发展

如题所述

界牌镇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狠抓发展机遇,不断优化经济产业结构,走壮大活小、民资外资双轮驱动的路子,保持了工业经济的稳定发展,为界牌的腾飞积蓄了能量。2003年,全镇完成三业总产值41.5亿元,同比增长15.28%,实现销售收入23亿元,与99年相比增长了54%。具体体现在:
(一)、投入猛增,机制调优。2003年来共投入技改资金2.5亿元,完成技改项目25个,其中超500万元的20个,全镇企业改制率达95%,大多数企业经过资产清理和转让,运转情况良好,效益明显提高。2002年新增变压器容量达8300KV,装载量达到了界牌历史以来的最高峰,有65家企业新增用地,并都具有一定规模。
(二)、外向型经济发展明显加快。2003年共审批项目6个,完成合同利用外资2241.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46.2万 美元。外资企业实现销售4.7亿元,同比增长28.6%。
(三)、广泛招才引智,推动技术创新。2003年来,全镇吸引外地人才300余人,其中具有中高级以上职称的有近100人,全镇有20余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发新产品,全镇有30家企业已通过IS09002质量体系认证。
(四)、私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华东灯具城经过三年的引导、整改,已经逐步进入了规范、有序、健康发展的轨道,充满活力。充分发挥“华东灯具城”市场的辐射优势,相继兴建了安乐、镇中、华城等十六个工业聚集区,工业聚集区的建设经过了从小集中到大规模、从综合型到专业化、从低档次到高品质园区的发展道路,为私营个体经济提供载体和优良的发展环境,2002年被评为首批省级乡镇企业示范园。2003年, 引进外来民资3000多万元,新增私营企业50家,个体工商户189户,新增注册资本达5500万元,到目前为止,民营企业发展到560余家,其中亿元企业3家,总资产达到18亿元,真正成为繁荣市场、强镇富民的生力军。
2007年全镇实现GDP23.3亿元,工业销售40.8亿元,财政收入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800元。全镇已形成汽摩配件、路灯、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共有汽摩配件企业320家。全镇路灯企业达85家,全国大多数大中城市都装有界牌生产的路灯,在全国市场占有量70%以上,界牌被誉为“中国路灯之都”。化工企业35家,在国内外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全镇高新技术企业10余家。个私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私营企业的个数已超400家,个体工商发展到3900家,闻名全国的华东灯具市场销售额超30亿元,吸纳行业人员16000人,全民创业率达77%。 界牌镇党委按照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治、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结合界牌富裕程度较高的实际,创新思维,敢为人先,全镇一体化建设新农村,把集镇以外的3942户农户全部集中到界牌新村,打造具有界牌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市镇。
高起点规划。投入1260万元邀请同济大学对全镇23.5平方公里进行总体规划,将全镇规划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集镇商贸区和陵园区五大功能区,并把新农村规划和城乡一体化规划、新市镇规划有机统一,真正实现“农民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土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 的四集中集约发展模式,盘活存量土地4500亩。
高强度建设。按照“政府工程、阳光操作、造福人民、回报界牌”的总体思路,成立了宏森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和宏森新农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全面推进新市镇的建设工程。一期38幢14.5万平方米工程全面竣工,1142户农户已经入住。二期41栋26.5万平方米及320亩界牌湖工程于2010年底竣工,今年6月起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安置。三期65万平方米工程包括低密度住宅、小高层住宅、超高层住宅和门市商务用房等,目前正在紧张有序的建设之中,2011年底基本竣工。
高保障运行。新市镇建设的根本是以民为本,保证农民离地不失地,失房不失居,既有就业又有保障更能创业。在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创设了九道保障线:一是界牌农保;二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三是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四是农民最低生活保障;五是商业保险;六是每征用一亩土地安置三人就业的政策;七是设立爱心基金,八是界牌老百姓全部参加丹阳市新农保;九是将流转的土地产出全部返还原承包户。
高程度认同。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视察界牌,对界牌新农村建设进行高度评价;原江苏省委书记梁保华、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视察界牌,对全镇一体化建设新农村、集约使用土地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丹阳市委高度重视和支持创新,2006年给予享受开发区财税政策,2010年又决定政策延长三年;江苏省农业发展银行给予3亿元低息贷款支持,2010年民生银行投放6亿元贷款,同时承诺未来三年内在界牌放贷30亿元;国家、省、市多家媒体多次报道界牌新农村建设;省市相关部门数次进行专题调研,新农村建设的界牌模式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同。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