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包含哪三个方面

如题所述

  中医“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三大主题。

  一、未病先防,治在未病之先。也就是说人们在没有患病的时候,要积极预防疾病的发生。中医以“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论述强调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一方面提出“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另一方面要求人们“顺应天时,天人合一”,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未病先防正是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相吻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

  二、既病防变,治在发病之初。也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轻变重,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之先。

  三、除邪务尽,使病愈防复。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虚,脾肾不足,血瘀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来自“百度百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09
治未病”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这一思想奠定了中医预防医学的理论基础。《难经》、《金匮要略》承《黄帝内经》之旨而发挥之,使中医预防医学理论受后世重视,日臻完善。“未病”的含义,大致有两方面:一是无病,即是指“健康未病状态”;二是“相对未病”。又分以下几种情况:①邪气轻微或病在初期,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医者亦未能察觉;②虽然病情较重,但由于症状比较隐匿,患者无明显感觉。这两种都属于“潜病未病状态”,即体内已有病理信息,但尚未明显化,处于潜伏状态,有人称此阶段为“潜兵期”、“病前状态”、“亚临床阶段”;③以人作为整体而言,某一局部或器官已经发生疾病,而其他部位、器官上尉出现病变,后者对前者来说就属于“未病”“治未病”之“治”,多解释为预防和治疗。就《黄帝内经》所论,“治”之含义涉及多方面:①治疗、医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素问●标本色》说:“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②治理、管理: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所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即治理之意;③调理、调养:如《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故寿命无穷,与田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所谓“治神”、“治身”之“治”,皆调理,调养之意;④条达、调顺:如《素问●五常政大论》所说“坚成之纪……天气洁,地气明,阳气随,阴气化燥行其政。”⑤安定。《灵柩●五乱》说:“何失而乱,何得而治”。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3-12-12
应该“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后面还有一句“见肝之病,当先传脾,必先实脾”。这里指的治未病,是指中医五行里的相克相生,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也。不是什么预防什么之类的屁话。
第3个回答  2021-04-09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