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是怎么来的?

如题所述

雪是水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

雪是水或冰在空中凝结再落下的自然现象,或指落下的雪花。雪是水在固态的一种形式。雪花是在云内由微小的冰晶互撞黏在一起后形成丰富多样的形状。没有两个雪花是完全相同的,但雪花仍然谨守着最初的冰晶基本的六角形对称标准结构。透过显微镜可以看见雪花错综复杂的构造大多都是六角形的,而雪花的中心一定呈现出对称的六角形,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形状,是因为它要在平面上以最有效率的方式布置,它是结晶学的研究对象之一。 

天气非常寒冷时,冰晶不易黏在一起,雪呈细粉状的小雪珠。雪珠是云中温度低于摄氏零度的许多小云滴在冰晶上互相碰撞凝结而成,仔细观察雪珠的形状,可以看出小雪珠是由许多细白的冰粒聚集而成的。当冷空气逐渐向前推移,上升气流减弱,云中水汽直接在冰晶上凝结成较大的形态,此即人们所见到的雪花。如果温度接近冰点,则会落下湿雪,形成较大的雪花,特别是无风的时候。大型的星形雪花直径可达5到7厘米。多数的雪花在落下地面的途中会融化成雨,只有当接近地面的空气够冷,才能让雪花落到地面成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17
在天空中运动的水汽怎样才能形成降雪呢?是不是温度低于零度就可以了?不是的,水汽想要结晶,形成降雪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个条件是水汽饱和。空气在某一个温度下所能包含的最大水汽量,叫做饱和水汽量。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叫做露点。饱和的空气冷却到露点以下的温度时,空气里就有多余的水汽变成水滴或冰晶。因为冰面饱和水汽含量比水面要低,所以冰晶生长所要求的水汽饱和程度比水滴要低。也就是说,水滴必须在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指空气中的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下空气的饱和水汽压的比值)不小于100%时才能增长;而冰晶呢,往往相对湿度不足100%时也能增长。例如,空气温度为-20℃时,相对湿度只有80%,冰晶就能增长了。气温越低,冰晶增长所需要的湿度越小。因此,在高空低温环境里,冰晶比水滴更容易产生。
另一个条件是空气里必须有凝结核。有人做过试验,如果没有凝结核,空气里的水汽,过饱和到相对湿度500%以上的程度,才有可能凝聚成水滴。但这样大的过饱和现象在自然大气里是不会存在的。所以没有凝结核的话,我们地球上就很难能见到雨雪。凝结核是一些悬浮在空中的很微小的固体微粒。最理想的凝结核是那些吸收水分最强的物质微粒。比如说海盐、硫酸、氮和其它一些化学物质的微粒。所以我们有时才会见到天空中有云,却不见降雪,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采用人工降雪。
第2个回答  2019-10-10
地面的水(海水、河水、湖水、江水等等)受阳光照射而蒸发成水蒸汽升腾至空中,由于高空温度较地面要低很多,有时甚至于低到零度以下。在低温的环境中,水蒸汽凝聚成小水滴。天空中的云就是由这些小水滴聚集而形成的。云层中的这些小水滴受空气运动的带动作用而互相碰撞,使自己的粒度变得越来越大。逐渐不断变大的水滴又由于低温的作用而结冰形成小冰珠(实际就是雪),小冰珠又互相碰撞或其外表不断凝聚空中的水蒸汽,使自己的体积不断增大,过大的冰珠由于过重,使上升气流也无法支持而向地面坠落,在坠落中冰珠由于空气磨擦而升温及地面夏季的高温作用渐渐融化成水滴--雨滴;如果冰珠过大(实际可称为“冰球”)在落到地面之前还来不及融化成雨水,落到地面的稍小一点的可以来得及融化就成了雨,稍大一点的来不及融化就只能仍是冰雹。在空中漂浮的看似柔如棉花的云朵里的气流始终是处于剧烈运动之中,这样剧烈运动促使云层不断地上下运动,形成犹如白蘑菇的浓厚云层(夏日多常见的一种云层)。由于这种云层所处位置很高的极低温的环境中,因此形成的冰球也就越大,落到地面还来不及融化成雨水。所以夏季多降冰雹。冬季由于地面温度较低落下的冰雪也无法在中途融化成雨,所以冬天只会下雪。
第3个回答  2020-12-26

雪是怎么来的?2分钟告诉你,快来学习下吧

第4个回答  2020-02-23
在灰色的云层上,水蒸气们聚集在一起,云儿再也承受不住他们的重量,于是他们决定下落,在下落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冷气的原音,凝结成小冰晶降落,于是形成了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