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大运河是“运粮河”

如题所述

隋朝统一全国后,虽然政治的中心还在北方,但是在经济中心已经逐渐南移。当时,都城长安的粮食供应很大程度上要靠南方的漕运。
然而,长安城外复杂的交通地势,相当不利于漕运,粮食经水路到达长安的数量很有限。因此,每当关中遇到灾荒,都会发生官民一起到洛阳就食的场景。
想想那时候举城去洛阳的场景,那气势磅礴的就如同现代春运,想必这也给后来隋炀帝杨广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他登基后,就马上迁都到三面环山、背靠黄河的洛阳。
隋炀帝在营建洛阳的同时,下诏召集百万民工,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南北开凿通济渠、永济渠,连接杭州、北京,全长2700多千米。
这条“之”字型人工河道的开通,让南方的粮食能够很便捷地运往京城以及北方地区,从此打开中国漕运的繁盛时期。
2、京杭大运河(“一”字型的运河)
历史上的黄河经常不乖,几度决口更改河道,每次对都大运河的运输造成重大影响。它带着惊人的携沙量,一旦闯入大运河,泥沙就会淤积在河床上。这样航船的吃水深度就要变小,否则就要触碰河底了。
到了元朝的时候,元世祖忽必烈坐不住了,他必须要把粮食安安全全地运到北方,维护统治的稳定。于是,他开始重整漕渠,完成隋唐大运河“去弯取直”的浩大工程。
1292年秋,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凿了连接通州和北京积水潭码头的通惠河,从此南方的粮食就可以直接运倒北京城下。北京城也由此建立大小粮仓几十座,有效保障了京城的粮食供应。
从此,大运河就不再经过洛阳,而是直接从北京到杭州,呈现“一”字型,我们又叫它“京杭大运河”。就这样,京杭大运河又继续它的漕运繁荣。
直到1885年,黄河再次决口,又一次大大影响漕运体系。那时候的封建王朝即将推出历史舞台,再也无力整治河道,又加上海运的兴起,以及京沪铁路的开通,时代注定漕运的衰落。
3、大运河上的粮仓、粮船
大运河既然是“运粮河”,毋庸置疑粮食运输是其主要负担的功能,那么证据在哪里?甭急,小编正在搬运。
公元606年,也就是隋炀帝下令开凿运河的第二年,著名的粮仓“回洛仓”兴建。根据现在的考古发现,回洛仓那是太大了,就是一座小城。
这个仓城东西长1140米,南北宽355米,面积共计40多万平方米。考古共发现约220座粮窖,按照分布规律判断当时的仓窖约有700多座。
一个粮窖的储粮量达到55万斤,如果用700座推算,那么总的粮食储量达到2亿公斤,即4亿斤。而隋唐时期,我国的总人口才四五千万,可见回洛仓的粮食储量之大。
不过,回洛仓还不是最牛的,它只算老二。老大是隋炀帝下令建造的“天下第一粮仓”——兴洛仓(也叫洛口仓)。
兴洛仓(洛口仓)是一个超级大粮仓,根据《旧唐书》记载“仓城周围二十余里,穿三千窖,每窖八千石,置监官并镇兵千人守卫。”
这些粮仓对于稳定隋朝的统治意义极其大。我们看隋末的农民起义,其中的瓦岗军就是夺取大运河边的黎阳仓、兴洛仓(洛口仓)、回洛仓,一下子就让洛阳城没有粮食可吃。不到一年的时间,隋朝就灭亡了。
接下来,建立的新王朝——唐朝,就学乖了。南方的运粮船经通济渠悲伤后,不再把粮食送到洛阳城周边的粮仓,而是通过洛河分支出的一段漕渠,直接将粮食送到洛阳皇城东北角的一座仓城。
这座建在东都洛阳的仓城叫“含嘉仓”,1969年被发现遗址时,轰动全国。在考古中,我们发现287座粮窖,有1座居然还有粮食,1300多年后还保存相当的好:碳化48%,52%还含有有机物。
唐朝对于粮食安全问题有着严格的管理制度,从含嘉仓的遗址中就能看出一些端倪,以第160号粮窖为例。该粮窖直径11米,深6米;窖底夯实,用火烧硬,再铺上烧土颗粒和碳粒的混合物(防潮层),然后再铺木板和干草的混合层,最后才开始放粮食。
大运河沿岸除了星星点点的国家粮仓之外,河面上还行驶着大大小小的运粮船,明代的鼎盛时期,每日行船有上万只。
这些漕运的船只是帝国统治的基石,专门有一个有皇帝制定的唯一机构来管理,就是“漕运总督府”。漕运总督府设置在江苏淮安,这里是漕运进出的枢纽。
古代中国的主要产粮区就在南方,所谓“苏湖熟,天下足”,国家正通过漕运总督府的管理,有序、平安地调集南方粮食运到北方,让北方无粮食之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01-25
隋炀帝在营建洛阳的同时,下诏召集百万民工,以洛阳为中心分别向南北开凿通济渠、永济渠,连接杭州、北京,全长2700多千米。
这条“之”字型人工河道的开通,让南方的粮食能够很便捷地运往京城以及北方地区,从此打开中国漕运的繁盛时期。
1292年秋,水利专家郭守敬开凿了连接通州和北京积水潭码头的通惠河,从此南方的粮食就可以直接运倒北京城下。北京城也由此建立大小粮仓几十座,有效保障了京城的粮食供应。
从此,大运河就不再经过洛阳,而是直接从北京到杭州,呈现“一”字型,我们又叫它“京杭大运河”。就这样,京杭大运河又继续它的漕运繁荣。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