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叔、伯、季分别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指最小的。仲、叔、伯、季是古人用于兄弟排行的次序。

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

扩展资料 

史实解释

春秋时代诸侯国的老大就称伯,例如春秋五伯,伯又称为霸,所以又称春秋五霸。其实在《左传》这些先秦典籍里,都是记录为“伯”。“孟”也是老大的名称,不过多指庶出的老大。

孔子排行第二,因此称“仲尼”;孙权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因此字为“仲谋”。

如果兄弟姐妹不止四个,那么从第三个到倒数第二个,很可能都称“叔”。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周公排行第四,也称为“叔旦”。

项梁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史记》里就说,“其季父项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仲叔季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古人兄弟姐妹怎么排行:伯仲叔季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8-12-03

古代以伯(孟)、仲、叔、季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

在《左传·昭公二十六年》里描绘到:“亦唯伯仲叔季图之。”这就是在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的最早记录,意思是: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次之,季最小。

有个成语叫难分伯仲,就是难分高低的意思,词语“季春”就是指春末的意思。

并且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 ( 孟 )、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扩展资料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将领、军阀,三国中吴国的奠基人孙坚有四个儿子。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这正是按照伯仲叔季取字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孔子,字仲尼,说明孔子在家里排行第二。相传孔子的哥哥叫做孟皮,是个瘸子。

魏太尉(晋宣帝)司马懿,字仲达,其哥哥是汉兖州刺史司马朗,字伯达;其弟弟有魏太宰(晋安平王)司马孚,字叔达;魏东武城侯司马馗,字季达;魏鸿胪丞司马恂,字显达;魏中郎司马进,字惠达;魏安城亭侯司马通,字雅达;魏安平亭侯司马敏,字幼达。

因其兄弟八人的字皆有“达”,于是并称为“司马八达”。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9-06-04

伯、仲、叔、季是古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古人为兄弟姐妹排行,从大到小的顺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1、伯,老大也,是家里把持家政的,如果是王室子弟,那就是主持国政的。因此,周文王的长子,传说中那位被苏妲己害死的王子,名字就是伯邑考。

春秋时代诸侯国的老大就称伯,例如春秋五伯,伯又称为霸,所以又称春秋五霸。其实在《左传》这些先秦典籍里,都是记录为“伯”。“孟”也是老大的名称,不过多指庶出的老大,是小老婆生的。

2、仲,是老二。古人在“字”前常加排行的次序,例如孔子排行第二,因此称“仲尼”;孙权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因此字为“仲谋”。

3、叔,是老三。如果兄弟姐妹不止四个,那么从第三个到倒数第二个,很可能都称“叔”。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周公排行第四,也称为“叔旦”。

4、季,是最小的。但也有例外,例如汉高祖刘邦,有四兄弟,他排行第三,大哥二哥是刘伯和刘仲,似乎应该称“叔”,但刘邦则被称为刘季,其实他下面还有个弟弟,名字刘交,刘交应该称为季才对。不过刘邦家不是周文王那样的贵族家世,随便乱喊也不会追究法律责任。

5、称呼长辈,父亲的哥哥,叫伯父;父亲的大弟弟称为仲父;仲父下面的一个弟弟称为叔父,最小的叔叔称为季父。

扩展资料:

在先秦时期,姓不但是女子能否与男方婚配的重要标志,而且还具有区别女子结婚与否的重要作用。因为那时的女子虽有名字,但限于周礼“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释义:男女之间,如果不是婚娶,互相不知道名字)的规定,女子的姓于是担负社会通用的名的作用。

未婚姑娘为了加以区别,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用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如古书所记孟姜、仲子、叔姬、季某,意即姜家的大女儿,子家的二女儿,姬家的三姑娘,某家的幺姑(哭倒长城的孟姜女并不姓孟,而是姜家的大女儿)。

女子嫁出去以后,一般用丈夫的姓和娘家的并列称某某氏,如一位姬姓女子嫁给卫国大夫孔圉做妻子后,就叫孔姬;若是李姓女子嫁给张姓男子,婚后只能称为“张李氏”或“李氏”,这种称叫方式在当今某些农村还能见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仲叔季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文史>>生活史>>古人兄弟姐妹怎么排行:伯仲叔季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2-29
  一、兄弟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小的。
  二、出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三、引证解释
  1、“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会里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当国者则一样把持国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国奉为把持朝政的长兄,“伯”、“霸”通用。
  2、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古时常用于表字或对人的敬称。
  《仪礼·士冠礼》:“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当。”
  郑玄注:“伯仲叔季,长幼之称。”
  汉班固 《白虎通·姓名》:“以时长幼,号曰伯仲叔季也。伯者,子最长,迫近父也。仲者,中也。叔者,少也。季者,幼也。”
  3、古代借指事物排列的次序。
  唐 李邕 《陇关游奕使任令则碑》:“《礼》《乐》《诗》《书》,伯仲叔季。”参见“伯仲”。
  4、泛指各国诸侯。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穆后 及 大子寿 早夭即世, 单 刘 赞私立少,以间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图之!” 杜预 注:“伯仲叔季,总谓诸侯。”
  5、指孙坚四个儿子。
  长子孙策字伯符,次子孙权字仲谋,三子孙翊字叔弼,四子孙匡字季佐。这正是按照伯仲叔季取名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20-12-02
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指最小的。仲、叔、伯、季是古人用于兄弟排行的次序。

古人字前常加排行次序,父之兄称“伯父”,父之次弟称“仲父”,仲父之弟称“叔父”,最小的叔父称“季父”,后来伯仲之弟统称“叔父”。

扩展资料

史实解释

春秋时代诸侯国的老大就称伯,例如春秋五伯,伯又称为霸,所以又称春秋五霸。其实在《左传》这些先秦典籍里,都是记录为“伯”。“孟”也是老大的名称,不过多指庶出的老大。

孔子排行第二,因此称“仲尼”;孙权是孙坚的第二个儿子,因此字为“仲谋”。

如果兄弟姐妹不止四个,那么从第三个到倒数第二个,很可能都称“叔”。周文王有十个儿子,周公排行第四,也称为“叔旦”。

项梁是项羽最小的叔叔,《史记》里就说,“其季父项梁”。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