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有什么民俗文化?

如题所述

  由于距孔子诞生地曲阜很近,泰安人的日常风俗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最大。同时,泰山是道教名山,对泰安人的民间信仰影响最大。下面简单介绍一些比较常见的风俗。
  泰山老奶奶的生日 阴历的3月15日是泰山老奶奶的生日,这是泰安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每年这时拜山的人来自四面八方,泰城的人更是几乎每家必去。如果旅游者时间恰当,可不要错过,你能从中感受到古代百姓进香盛况的影子。
  东岳庙会 东岳大帝的诞辰是3月28日,自宋朝起,每年此时立泰山庙会,以祭东岳大帝。地点在东岳庙即岱庙。除祭祈活动外,后世逐渐增加了商贸、娱乐活动等内容,服务于来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水浒传》中燕青打擂就是在泰山东岳庙会上。
  现在的东岳庙会会期在5月6日至12日,一般在岱宗坊西侧的广场举行。庙会内容除正常的宗教活动以外,主要是经贸活动、旅游观光和文化娱乐。近年来,八方人士纷至沓来,国外客商及游客也不断增加。
  王母生日 阴历的3月3日是王母娘娘的生日,每年这时进香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海外、港澳的香客不在少数。
  丧事 泰安丧事的办理讲究不少。首先要向亲朋好友报丧。订好日子设灵棚,门口有专门负责上帐的人,亲朋好友捐的钱要上榜公布,来的人越多,捐的钱越多,说明主家的人缘越好。直系亲属捐的钱越多说明家庭团结。被人高看一眼。每有丧事自家直系亲属要在旁哭丧,人越多声音越大,说明孝心越多,最后主家要设宴招待宾朋,以示感谢。
  酒席 泰安人乃至山东人酒桌上的讲究特别多,在乡下尤其如此。首先是座次,一定不能搞错,座位有主宾副宾、主陪副陪之分,一般面对门的座位是正座,应为主宾副宾坐,背对门的座位为主陪副陪坐。喝酒时一般用几钱的小酒杯,但花样繁多,“哥俩好”“四喜发财”“六六大顺”“十二周全”等等,一不留神,就不知喝多少了。全国有一半的白酒产自山东,山东人酒量大多很好。
  打招呼 如果你在泰安问人:“您是哪人?”老泰安人一般说自己是“泰城的”。由于受孔子的影响,泰安人打招呼一般尊称一声“老师”。
  生小孩 自己家有小孩出生先要通知亲朋好友。亲朋好友会来看望,一般由家中女性出面接待,过去,每家大多是用一对小篮子,装上鸡蛋等物品在用红布盖上,挑者送去,现在,大多是送双数的营养品即可,在乡下,还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大婶挑着盖红布的挑子排着队的身影。之后主家会回请,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吃面”。
  许愿还愿 这一民俗是泰山周围方圆几百里的古俗。据民国时的泰安县志记载:“泰山为五岳首,而圣田之庙在焉,既有求而必应,亦无感之不通。上山祈愿一般在山顶碧霞祠向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祈诉”。“贪者求富,疾者求安,耕者求岁,贾者求息,祈生者求年,未子者祈嗣。”并向元君许下承诺。一旦实现就必须要还愿,既落实所许之承诺。一旦没有实现目的,就再次祈求,最终满意后再行还愿。
  许愿还愿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供奉献礼者,有挂袍送匾者,有捐资修庙者,也有植树造林者。
  进香 进香的准备工作很复杂。联络会员、收敛会费、购置祭品等。进香有“春香”、“秋香”之分。由于东岳大帝的生日是阴历3月28日,碧霞元君的生日是3月15日,所以这一期间香火最盛。准备妥当后就开始启程上山进香。进香的一般程序是:“启程,沿路焚祠,冲火,落宿,登山,报号(到泰山娘娘殿前报到),朝顶,守架,进贡,进香,下山,回香,做回,安驾,谢山”。
  上山进焚的香纸有三种:一是黄草纸(当地称火纸),二是印有玉皇大帝为行长,东岳大帝为别行长的大面额冥币,三是元宝,用锡箔、裱糊、金银成对。碧霞祠有一方“碧霞元君玺”,有钱的香客可请道士在纸上加盖玺印。
  求子 进山求子的最多,天南海北的都有。求男孩者在碧霞祠拴一个金男娃,求女孩拴一个金女娃。并以此向泰山老奶奶许愿。
  生育礼俗 岱下方圆几百里曾有一套完整的生育程序。
  一是择定吉日。欲求生子,须由妻子出面,带上礼品去求当地的“神妈子”择定吉日,安排求子仪式。
  二是筹备供事。主要是购置香烛、火纸、供品等。供桌的摆放是两碗馒头,两个盘子――鱼和鸡蛋,两个果碟――枣和栗子。供品前摆三个香炉一字排开。红布条写上求子者的住址和丈夫姓名,装入火纸折成的纸盒中,将供桌抬往神妈子家。
  三是举行仪式。由求子的妇女点燃三炷香,插在香炉上,与神妈子一起跪在供桌前,由神妈子祈祷泰山老奶奶送子,然后将红布条焚烧。接着,神妈子续香,再由求子妇女诉说求子的心愿后进香,并各取一只枣和栗子吃下,与神妈子一起跪至香全部燃尽。
  四是还愿。如果果真得子,要到附近的泰山老奶奶行宫还愿(最好是到泰山碧霞祠还愿)。
  若祈子未成,则再来一次,但“求子不过三”。
  石敢当 在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甚至国外中华文化圈都有源于泰山的石敢当信仰。将写有“泰山石敢当”的石碑或石人立于路、桥要冲之处,或者砌于房屋墙壁之内,起到避妖邪、压灾殃的作用。日本、新加坡等国也有此风俗。
  节令习俗 泰山脚下除了我国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端午、乞巧(7月7日)、中秋、重阳等节日外,还有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天贶节和浴佛节。
  天贶节源于宋真宗封禅泰山,公元1008年的旧历6月6日天降书于泰山,于是宋真宗大举封禅。为感谢上天,不仅在岱庙修建天贶殿,而且定6月6日为天贶节。这一节日现已沿袭演绎成嫁出去的闺女回娘家看望双亲的节日,或者晒衣、晒书的日子。
  浴佛节为4月8日,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诞辰。是日,用水灌浴佛像。泰山附近此节又增加了庆贺东岳大帝和碧霞元君生日的内容,三位一体,佛道融合,古代十分隆重。

  传说:
  泰山奶奶游徂徕

  泰山奶奶选地方的时候,曾到过徂徕山一次,她发现太平顶周围有一片大荒地,长满各种各样的药材,还有各种花草,共三百多种。泰山奶奶很喜欢这个地方和这些花,就给这个地方取名叫“花坡”。她在泰山长久居住以后,每年五月都要到徂徕山赏花。
  她来的时候,让人用小车推着上山,山上就留下了车辙印,这就是车辙山的来历。
  她认为这些花虽好,但也需好好管理,她就从泰山上领来一个和尚,让他在花坡为她养花养药,所以花坡旁还有个山,样子很象一个和尚的头顶,叫“和尚头”。
  和尚就常年在这里为泰山奶奶浇花。第二年,泰山奶奶又来了,和尚就向她提几个问题,让他老人家想办法:第一,这里水不充足;第二,这里经常有牛来吃花。泰山奶奶根据和尚的要求,在花坡附近点了两个池,一个叫“上池”,一个叫“下池”,两池水供浇花用;在人们进山经常走过的路上,她袍袖一抖,出来了两块石头,叫“夹牛石”,如果牛到这里,就会被夹住。
  第三年她又来了,坐在一个地方歇了一会儿,她看到好多老百姓上山拾柴禾,鞋都磨破了,用葛条和荆条缠一缠还继续穿。泰山奶奶觉得可怜,觉得应该给老百姓点儿施舍,于是她把头上的簪子拔下一个说:“你变作一个锥子,为老百姓锥鞋。”
  这簪子就变了个闪闪发光的锥山。她又让葛条和荆条围着锥山转了一圈,让老百姓补鞋用。
  泰山奶奶到了山上,见到了和尚,跟他说:“你的花养得不错,可还没达到我的要求。”
  和尚说:“那上水池和下水池的水太大,花受不了,得想个办法既要浇了花,又不能让它涝了。”
  泰山奶奶又一甩袍袖,山上就出来个泉子,不管春夏秋冬,天旱天涝,它总是一点一滴地往下淌水浇花。它就是现在的“滴嗒泉子”。
  泰山奶奶后来又觉得每年都这样看花也不大舒服,就对和尚说:“你能不能给我想个办法,让我每年来了能舒舒服服住几天?”
  和尚说:“你让底下那些人给你修个观音楼吧!”
  泰山奶奶就派和尚化装成一个平常人到底下的村子里叫老百姓给泰山奶奶盖个观音楼。老百姓就献石献料,在花坡上盖了个观音楼。
  泰山奶奶觉得老百姓出了力,也应该酬谢酬谢,于是袍袖一甩,花坡上裂了个大缝,缝里有两个瓮,一个叫“米瓮”,一个叫“面瓮”,在这两瓮里种庄稼,年年都大丰收。老百姓上山来拾柴,吃完了煎饼,用包煎饼的包袱从瓮里包一包米,包一包面,就回家了。
  后来,泰山奶奶邀了她身边的男女随从一起来看花。这样呢,上厕所很不方便,于是泰山奶奶又一舞袍袖,山上出现了三块奇形怪状的石头,叫“三人不见面”。
  泰山奶奶在花山采了很多花,想带着回去,可是没法拿。她的一个女随从说对她说:“你不是带着脸盆、镜子和梳头匣吗?咱把花装在梳头匣里不行吗?”
  泰山奶奶说可以。打开梳头匣,里面有把梳子和一个簪子,泰山奶奶把梳子带走了,觉得簪子没什么用,就随手丢下山去了,时间长了,就变成了块很象簪子的石头

  传说2:
  泰山女儿茶的传说

  相传,很早很早以前,泰山扇子崖附近住着一对姓单的夫妻,他们的年过半百,膝下无子,两人相依为命,靠种山上几亩薄地维持生活,日子虽过得清苦,却也算安稳。

  人老了,七病八灾的就来了,有一年,单老汉的妻子得了一场重病,经过千方百计地救治,虽然保住了性命,却欠下了山下米财主的五两银子。那一年到头,老天几乎滴雨未下,地里的庄稼基本上颗粒未收,到了年底,米财主派人来催债,单老汉连饭都吃不上,哪里还有钱还债。

  单老汉来到米财主家,把他的难处向米财主说了一遍。米财主说如果明年还的话,连本加利要还二十两,单老汉顿时感觉喘不过气来。单老汉来到黑龙潭附近,突然听到前面有人在哭,只见一个年轻女子,边哭边往黑龙潭里去。单老汉把那女子拉回岸上,对她说:姑娘,有什么事想不开,年纪轻轻的可不要寻此短见。姑娘哭泣着告诉了单老汉她的遭遇,单老汉可怜姑娘,就说,你要确实没有去处,不怕受苦的话,就跟着我吧,我的家住在山上,家中无儿无女,只有一个老太太,生活虽然清苦,却还不至于饿死。天上掉下这样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单老汉心里乐开了花,刚才的烦恼也烟消云散了,他领着女儿回家,见过妻子,一家人过起了平静的生活。

  可是,每当单老汉想起米财主那还不清的阎王债时,就又愁眉不展了。姑娘想为爹爹分忧,她知道扇子崖下青桐涧里的青桐叶子有清瘟去火,利尿解毒的作用,如果用它制成茶叶,一定好喝,又能治病。姑娘当天就去采来一筐青桐叶,试着制成茶叶,单老汉一尝,还真有个茶叶味,清香甘甜,绵软爽口。单老汉说,我看咱这茶叶来自泰山,又是你制出来的,干脆就叫泰山女儿茶吧。姑娘创制了女儿茶以后,生意在泰城越做越大,叶姑娘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

  谁知,米财主听说单老汉做火了茶叶生意,而且家中还有一个心灵手巧的姑娘,就来到单老汉家,对老汉说“听说你卖茶叶发了财,怎么,借我的银子也不还,想赖帐吗?”老汉说“:攒够了你数,我一早准给你送去。”米财主又说“你要是真没银子,我也不难为你,我看你闺女长得还算标致,就给我做五姨太吧。”单老汉早就知道米财主的德性,抓起扁担就要拼命,但被米财主的狗腿子打倒在地了。叶姑娘沉着镇定地说,你不是要人吗,我答应你,既然我们要结为夫妻,即使做小,也要明媒正娶,起码也要抬花轿来聘。如果你同意的话,三天以后可以成亲,不然你就等着吧。

  三天后,米财主带了一帮人,吹吹打打地来娶亲,姑娘一上轿,天上一阵风起刮来一片乌云,不一会大雨便下了起来,山洪一泻而下,冲毁了小桥,把米财主那帮人冲进了黑龙潭喂了鱼。此时有人看见姑娘坐在云头上,朝着扇子崖乘风而去。

  从此以后,单老汉便以制茶为生,老两口过起了平静的生活。据说,单老汉的那位姑娘,根本就不是什么汶河南岸吴家庄的人,而是泰山上青桐仙子,她是受碧霞元君之命,来扬善惩恶,帮助单老汉的。
  传说3:
  泰山神话传说:牧羊老人

  朱元璋做了皇帝,传下旨来,重修泰山,想把原来岱顶上小小的昭真观,改建成碧霞元君祠。要修得金碧辉煌,宏伟壮观,全部用青砖铜瓦。工程这么大,山又高,路又陡,砖又沉,瓦又重,全靠肩挑人抬。

  开始往岱顶运料的那天,挑夫上百人,可是每人只能挑两块砖,或者两片瓦。从山脚向山顶,一个挨一个,个个累得汗流浃背,直喘粗气。到了十八盘,抬头一看,盘道直上直下,腿软目眩。大家放下扁担,想歇歇腿儿,喘口气。这时山膀上传来山歌声。那歌声,悠悠自得。挑夫们抬头一看,只见一个放羊的老头怀里抱着一根鞭子,边唱边向大家走来。他身后跟着一群白云似的山羊,也都悠然自得地啃着草。那放羊的老头,走到盘道旁,歪着头,瞧瞧扁担,又打量打量挑夫们的可怜样子,哈哈大笑。笑罢,又继续唱他的《蹊跷歌》:

  “蹊跷蹊跷真蹊跷,山高不如小庙高。两条腿的喘粗气,四条腿的尽逍遥。 ”

  挑夫们一听,气得眼都红了。有的说:“咱们累成这个样子,这老头还骂我们哩!”有的人跳起来,想上前抓住老头子讲理……可是一转眼,放羊的老头无影无踪了;再看山膀,那群白云似的山羊也不见了。众人觉得出奇,凑在一起,琢磨那四句歌谣的意思。这一琢磨,大家高兴得拍手大笑。

  “哎呀!这老头一定是鲁班点化。他笑我们太笨了,何不让四条腿的运这些砖瓦呢?”

  于是,大家扔下扁担,赶了羊群,叫一个羊背上驮一块砖瓦,一人赶上百只羊,从山下到山顶,又快又稳当,两天工夫就把砖瓦运完了。
  传说4:
  泰山神话传说:何首乌
  泰安城南有个何家庄,住着姓何的父子俩,以采药为生。村里还有个大财主,开了个药铺,要他们给他采药。这一年,父亲身体不好,儿子因为照顾父亲,就很少上山采药。那财主说:
  “你们再不上山采药,我就把你们撵出去。”
  何家的儿子没办法,只好带着生病的父亲上山采药。到了山上后,父亲说:“我从东路上,你从西路上,咱们分两路采。”“好吧!”他们就分手了。
  那老头爬到半山腰上,突然雷电交加,雨就哗哗地下起来了。老头腿也软了,肚子也饿了,头也昏了,正想找个地方避雨,忽听对面一座小山上有个小孩哭。老头子心想:这么大的雨,怎么还有小孩子哭呢? 再怎么难受也得救孩子!就冒着雨跑到对面山头上去了。一看有个小黑孩,胖油油的,很爱人,在那里哭呢!老头很疼得慌,就把他抱到一个山洞里去了。小孩也不哭了,老头也昏过去了。醒来一看,小孩不见了,手里剩下个黑黑的、跟个地瓜样的东西,很香。老头也饿了,就把这个东西吃下去了。
  一会,他儿子就来了,拉开嗓子喊:“上哪去了,下这么大雨!”
  老头在洞里答道:“在这儿呢!在这儿呢!”
  他儿子进来一瞧,里头是个头发乌黑的年轻人,就上去“啪啪”揍了那人两个耳光:“你冒充俺爹,你才多大年纪来?”
  “我就是你爹,你怎么不认得我了?”
  儿子他仔细一看,果然是父亲,就说:“你怎么这么年轻了呢?”
  他父亲就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讲了一遍。又说:“你看这还剩了一半呢?”
  他儿子把这东西拿下山去,找药铺里的先生一看,原来那黑东西是药。由于这药能使人白发变黑,又是姓何的采的,从那以后,这个药就叫“何首乌”了。
  传说5:
  泰山神话传说:姊妹松

  从前,泰山山后的马家庄有个马员外,他勾通官府,霸占周围的名山大川,有钱有势,肆意欺压百姓,强占民女,坏事做绝,横行乡里,庄里的人都恨透了他。因为他姓马,又如此狠毒,所以人们都叫他"大马蜂"。
  大马蜂有个佃户马老大,马老大有一对黄花闺女,年方二八,姊妹俩虽说生在穷家,自幼丧母,却长得浓眉大眼,如花似玉,庄里的人谁不夸马老大的这两只金凤凰。
  大马蜂虽年过花甲,但他对马家姊妹却早就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他恨不得一把将她们抢过来。这一天,大马蜂把马老大叫到堂下说:"老大,你家两个闺女我看也老大不小的了,也该找个婆家了。这门亲戚我早就给你看好了,那人的长像和我一样,家产万贯,她们嫁过去有吃不尽的鸡鸭鱼肉,穿不完的绫绸缎,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老大,你看如何呢?"
  马老大早就看出他心怀鬼胎,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就连忙说:"谢谢你老人家的好意,我早就把闺女许给人家了。"
  大马蜂吃了个闭门羹,一听就来了气,向马老大吼道:"说穿了吧,你这俩闺女我要定了,给也得给,不给也得给,除非是今晚她们一命归天,要不然明天早晨就拜堂成亲。"
  马老大听到这此,好像是晴天一声霹雳,女儿是他的命根子,怎能把她们往火坑里推,送给这个人面兽心的东西,便向大马蜂乞求道:"员外爷,我家贫寒清苦,女儿貌丑,怎能配得上你老人家。请你高抬贵手,饶了我们吧。"
  "哼!你不要不识抬举,这是聘礼,赶快回家准备吧。"说完,把马老大赶出门外。
  马老大回到家里,像是没了魂。大马蜂是头顶上长疮,脚底下流脓,坏透了的,什么都干得出来。老大急得火烧火燎,只恨上天无路,下地无门,只好把事情告诉了女儿,说完父女三人抱头痛哭起来。姊妹俩非要以死相对,老大忙劝说:"你娘死得早,我把你们拉扯大,你们死了,扔下我这孤老头子,活着还有啥意思?"他沉思片刻说:"天无绝人之路。看来只有到后石坞青云庵出家了。你们莫怪我心狠,这也是你爹没有办法的办法。姊妹俩自然知道出家生活的清苦,可是看着老爹满面愁容,年迈体弱,倘若以死了之,日后谁来照顾他老人家?姊妹俩只好答应了。晚上,父女三个直奔青云庵。
  他们来到庵里,拜见了庵主,说明了来意。庵主慢条斯理地说:"佛门敞开,善者进来。此乃佛门净地,佛祖当家,佛祖保佑,阿弥佗佛!"马老大安置好女儿,辞谢了庵主,便星夜赶回乡里。
  第二天清早,马老大正准备下地,又被大马蜂召去。大马蜂冷笑到:"老大,青云庵可是个好地方。哼!孙悟空一跳十万八千里,还没跳出如来的手心呢。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耳目,你想从我的手里逃走,没门!我要让你亲眼看着我和你女儿成亲。"说完,坐上山轿,押上马老大,一队人马向青云庵奔去。
  原来庵主早就和大马蜂私通,马家姊妹出家的事,庵主当夜便派人报告了大马蜂。此刻,庵主一听大马蜂驾到,便走出山门高接远迎,盛情相待。礼节过后,大马蜂道:"庵主,弟子想暂借你这佛门宝地在此成亲,不知庵主意下如何?"庵主连忙恭维道:"托你老人家鸿福,在此成亲是本庵的荣耀,我已传下话,让马家姊妹梳洗打扮,请员外爷稍等。"说完便和大马蜂眉来眼去的笑起来。
  大马蜂和庵主正做好梦,只见一个小尼姑跑来喊道:"大事不好了!庵主,马家姊妹逃走跳崖了。"庵主一听慌了神,大马蜂也傻了眼。
  马老大刚才看到庵主和大马蜂有旧,心里早凉了半截,现在听说女儿跳崖,更是痛不欲生,不禁失声笑道:"哈哈哈......佛门净地,佛祖保佑,见鬼去吧!这世间哪里有穷人的活路。女儿,等着我。"说完,一头朝香案撞去,碰死在菩萨面前。
  却说马家姊妹,原来帮她们梳妆的几个尼姑,得知她们的身世后,都很同情,便让她们偷偷从后门逃了出来,不巧被大马蜂的家丁发现追来。茫茫山林,哪有路可逃,姊妹俩跑着跑着,前面出现了一道万丈深渊,眼看后面的人就要追上来,马家姊妹对视一眼,俩人便拉起手,跳下了悬崖。
  后来,在她们跳崖的地方,并排长了两棵松树,枝枝连理,叶叶交通,好像手挽着手一样,人们便给它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姊妹松。"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