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的长期大熊市是什么原因

如题所述

股市有三种趋势:上涨、下跌、横盘。一般来讲,在下跌和横盘这段时间都叫熊市。中国股市长期处于熊市的主要是因为:
1、政策影响。每一次政策公布都会对股市有极大的影响,利好政策会引起股价大涨,但中性和利空政策股市就会大跌。
2、上市公司质量不高。很多股民都知道,企业上市就能融资,但真正上市的优质股很少,因此很多质量不高的公司上市最后只会沦为垃圾股,而垃圾股太多股价就很难上涨。
3、散户多。我们中国股市一直以“散户多投机性强”著称,很少有价值投资者。所以当股价上涨到一定阶段后,就会有散户抛售或恐慌性出逃,从而导致股价下跌。
4、IPO数量多。随着注册制推进,有很多企业都在准备上市,而IPO上市势必会分散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因此在资金总量不变的情况下,IPO增加,股市很难上涨。

温馨提示:以上解释仅供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应答时间:2022-02-1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8-05
特征之一,政策市。市场唯政策是瞻。十多年来,每次市场重大的拐点及行情产生的背后,都打下了深刻的政策烙印,不管我们承认与否,影响中国股市最突出的因素仍然是政策的走向。我们注意到,无论新股发行速度、红筹股回归、股指期货的推出、货币政策出台以及国有股的减持比例、包括新基金发行节奏等都有可能成为政策调控股市的筹码。当此轮牛市股指不断攀上新高峰时,估值过高还不是市场最担心的,恐惧政策的打压才是投资者头上的“达摩克里斯剑”,政策走向成了股市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改变了市场固有的运行规律,而大盘的变幻无常也都能从政策调控中找到最终解释,构成了“中国式牛市”的主要特征。政策不仅可以产生行情,而且能够制造拐点,同样也可以改变股市的运行节奏,加快或放慢行情的演变过程,由此引得不少市场人士热衷研究“政策底”,“政策底”逐步构成了市场股指运行的“脊梁”。我们认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股市依然难以摆脱政策的调控阴影。中国股市常常处于一种既害怕政策调控,又离不开政策托底的矛盾心理,成为市场依赖自身调节功能逐步走向成熟的主要障碍。

特征之二,博弈市。股市是利益重新瓜分的场所。公司经过IPO后,一级市场的募资流入到了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中来,而二级市场如果不考虑分红派息,那么市场利益的重新瓜分仅能看成资本利得带来的一场“零和游戏”。统计显示,2006年1400多家上市公司赚取了3892亿元的净利润,但以0.3%的印花税计算的话,如果按2000亿元平均日交易量考虑,每年将有2880亿元收归国库,如券商平均佣金按0.2%计算,全年产生1920亿元佣金收入,两项之和共计4800亿元,已经超过了上市公司全部净利润达1000亿元之多,使得二级市场沦为了不折不扣的“零和游戏”。这场游戏的背后隐藏着管理层与市场、禁售股与流通股、机构与散户之间的多重博弈关系,这里边既包含政策与市场的较量,也有市场内部的结构性博弈。在这种博弈关系下,散户战胜市场的前提是先要战胜机构,机构战胜市场先要规避政策风险。“5·30”印花税的意外出台是此轮股市调整的导火索,从防范市场急剧上涨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来看,是管理层与市场的一次成功博弈。

特征之三,全民市。投资渠道狭窄使得股票投资成为居民投资的主要渠道。在社会保障没有健全的情况下,财富积累成了全民追逐的目标,而多年来居民储蓄的大幅增长反衬了人们对住房、子女教育、养老等费用不断增长以及未来通胀的担忧,资产增值成了人们摆脱贫困、追求资产安全的必然选择。而股市由于流动性强、投资门槛低、在人们意识中赚钱快成为国内居民致富的首选,上半年市场呈现了储蓄搬家、股市结构散户化的特征,一场轰轰烈烈的全民炒股运动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了。但由于投资者缺乏对股市本质的认知和风险防范意识的建立,上半年市场出现了低价股和垃圾股鸡犬升天状况,随后在5·30中引发了题材股、绩差股的一场暴跌,为投资者追逐短期财富敲响了警钟。

特征之四,过渡市。由于上市公司处于非流通股禁售期,市场步入了一个特殊阶段,这阶段上市公司成为自身市值增长的拥戴者。首先反映在因股权激励必须做出未来公司盈利或市值增长承诺。其次,大股东由过去的“掏空”转为“注入”,但由于“优质”资产的“注入”往往是一次性的,盈利持续增长缺乏相应的保障。第三,反映在上市公司既是投资对象又是市场参与者,上市公司热衷二级市场的股权投资,制造盈利轰动效应,从而有可能偏离原来主业,放大了公司经营风险。第四,大非寻找有利的套现机会进一步透支公司盈利。上市公司有可能制造短期盈利增长、拉高股价,透支未来,制造最佳出逃机会。过渡市加大了研究机构对市场趋势与公司盈利的预测难度。

特征之五,震荡市。其一,研究机构推介品种与观点高度趋同。由于研究的影响力日益扩大,直接影响到市场主流资金流向,也容易成为市场助涨助跌的影响因素。其二,全民参与,散户机构一哄而上,行情发展与散户开户数高度相关。容易诱发市场的盲目跟风。其三,海外资金流入股市暗潮涌动,加剧了市场的动荡。其四,基金交叉持股增加了股市风险。尽管扎营绩优股与大盘蓝筹股,客观上可能起到了稳定市场作用,但由于交叉持股现象严重,一旦市场出现暴跌,持有人大量赎回,基金仍难以摆脱“囚徒困境”,有可能成为市场崩盘、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其五,上市公司盈利波动加大。由于上市公司盈利不仅受经济本身影响,也受资产注入的影响,盈利出现大起大落可能性加大,加之在两税合并、新会计准则以及股权激励的背景下,迎来上市公司业绩增长的虚假繁荣,相应地,基于盈利分析的基本面研究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本质上看,“新兴加转轨”的国内证券市场造就了“中国式牛市”的主要特征,也不断引发价值估值争论的升级,加大了基本面研究的难度,放大了市场风险。“中国式牛市”特征提醒投资者股市是利益重新瓜分的场所,如果上市公司盈利增长难以为继,市场会沦为“零和游戏”,此外,基本面研究要特别注重政策走向研读,要充分认识全民参与带来的市场风险,理性对待过渡阶段上市公司盈利的非正常波动,从而防范股市高位震荡运行的风险。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1-03
你好,熊市的形成原因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出货”期。它真正的形成是在前一个多头市场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有远见的投资人觉察到企业的盈余到达了不正常的高点,而开始加快出货的步伐。此时成交量仍然很高。虽然在弹升时有逐渐减少的倾向,此时,大众仍热衷于交易,但是,开始感觉到预期的获利已逐渐地消逝。
第二个阶段是恐慌时期,想要买进的人开始退缩的,而想要卖出的人则急着要脱手。价格下跌的趋势突然加速到几乎是垂直的程度,此时成交量的比例差距达到最大。在恐慌时期结束以后,通常会有一段相当长的次级反弹或者横向的变动。
第三阶段是由那些缺乏信心者的卖出所构成的。在第三阶段的进行时,下跌趋势并没有加速。“没有投资价值的低价股”可能在第一或第二阶段就跌掉了前面多头市场所涨升的部分。业绩较为优良的股票持续下跌,因为这种股票的持有者是最后推动信心的。在过程上,空头市场最后阶段的下跌是集中于这些业绩优良的股票。空头市场在坏消息频传的情况下结束。最坏的情况已经被预期了,在股价上已经实现了。通常,在坏消息完全出尽之前,空头市场已经过去了。
风险揭示:本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作出决策,不构成任何买卖操作,不保证任何收益。如自行操作,请注意仓位控制和风险控制。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官方电话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
第3个回答  2018-10-22
闪牛分析:转载一个观点,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从1991年刚有股市到现在,上市公司发新股加上再融资大家知道从中国人民手里拿走多少钱吗?那么 从1991年刚有股市到现在,上市公司包括分红送股给股民的回报一共有多少钱?全体股民的付出和回报究竟有多少百千倍的差距?反过来,美国股市这25年来从股民那里募集了多少钱?股民得到回报多少钱?两者的差距又是多大呢?我没说答案,大家自己找,我想答案你们找到了就是中国股市为什么长期大熊市而美国股市为什么长期大牛市的原因!

一个长期重融资轻回报的股市,一个长期股票供给远远大于需求的股市,一个长期考虑如何增加扩容不研究加速退市的股市,一个急于扩张股市规模不考虑市场和股民承受力 的股市----市场给出的反映自然是下跌---反弹---再下跌!解决股市制度危机一个是问责制的问题,一个是考虑民意的问题,人民日报也反复强调很多次,股市搞的太不好需要有人负责。股市重大政策推出前应该征求股民意见投票决定,股民反对就不能推出政策。最后矛盾还是直指股市一开始构建时期的制度弊端,其实和某一段时间的负责人关系不大,股市的制度是否真正是市场化而且考虑到股民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而不是寡头们的利益!

技术面前面已经说了,进入深度大熊市,不过原因是多方面造成的,去年两次股灾后没有充分吸取教训整改股市漏洞而是继续研究扩容的方法,再加上世界股市和经济基本面也在恶化,中国股市生不逢时,灾难就不可避免,中国股市需要规则制定者更加理解尊重市场尊重中小投资者利益。在股市基本面没有彻底改变之前,大家继续坚持等底不测底不抄底的策略,等股市底部形态走出来哪怕成本高一点再进入方为稳定之策!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12-04
A股熊得够呛,管理层还猛发新股,实属不该!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