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链这篇小说的主题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如题所述

关于莫泊桑的著名短篇小说《项链》的主题,一般认为是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认为“玛蒂尔德的虚荣心并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具有一定的典型性。”(《<项链>的思想和艺术》,见《高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这个看法最让人难以信服的是为什么在资本主义社会里仍然也有很多的读者喜爱这篇小说,要知道,《项链》是世界名篇,这“世界”当然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如果真像以上观点所言,那这篇小说在西方的知名度要大打折扣。况且,每一个敢于解剖自我的人恐怕都无法讳言自己身上的虚荣心,所不同的只是程度轻重而已。那种把它和资本主义制度联系起来的看法无疑是意识形态泛化的结果。近来,又有人提出《项链》的主题是人对于命运的“偶然”的戏剧性变化的无能为力。(钱理群《<项链>告诉读者什么》,《名作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果真如此,它不是太悲观,太消极了吗?难道真是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引发了众多读者的共鸣,成就了这篇《项链》的吗?这恐怕难以使人信服。那么,到底如何看待这篇小说的主题呢?笔者认为,这是一曲不向命运屈服的颂歌。

的确,玛蒂尔德有着很强的虚荣心,尽管“她没有漂亮服装,没有珠宝,什么也没有。然而她偏偏只喜爱这些”。“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她甚至常常梦想过一种“高雅和奢华的生活”,但凭这些我们就有理由责备她吗?作为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作为一个出嫁不久的年轻女子,她毕竟还没有真正进入社会,还难免停留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有一点这样的想法我认为很正常,“高雅和奢华的生活”谁不希望有呢?况且,开头刻画玛蒂尔德虚荣心的这一部分,从篇幅上来说不过整篇小说的七分之一,考查它的中心,为什么老和这很短的一部分过不去?我认为我们的评论家之所以频频引用这一部分的文字作为自己的依据,还是我们一拿到西方作家的作品便先人为主的惯性思维在作怪。这显然难以把握这篇小说的真谛。(我们的评论家从那短短的几百字,显然并不是作者描写重点的舞会场面上看出那豪华的舞会上有“几多真相,几多伪装,玛蒂尔德追求的豪华生活不过如此,整个上流社会又何尝不是一个虚伪的名利场”,显然也是上述这种思维定式在作怪,如果我们尊重作品和自己的感觉,恐怕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结论是一厢情愿。)我认为,与其认为这一部分文字是作者批判玛蒂尔德甚至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荣心,不如从结构上去理解它在全文中的作用更容易把握文章的中心。即这一部分刻画玛蒂尔德的虚荣心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丢项链之后的玛蒂尔德那坚强的性格,也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欲扬先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11-20
1.《项链》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的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她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进行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作了抨击和暴露。
2.传统的看法是,这篇小说尖锐地讽刺了小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的思想,出乎意料的结尾加深了这种讽刺,又带有一丝酸楚的感叹──其中有对玛蒂尔德的同情。小说最后写到十年艰辛不过是为了一件赝品,这又是对她的辛辣的讽刺。
3.玛蒂尔德的虚荣心不是一种个别的现象,而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有一定的典型性。《项链》嘲讽了阶级社会这种追求虚荣的可鄙风气,而且帮助我们去认识产生这种风气的社会原因。
4.作者无意(我们读者也应该如此)对人物作明确的价值判断;他所感兴趣的,或者说发生在人物身上的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引起心灵震撼与深思的,是人自身对于这种变化的无能为力。
5.小人物面对金钱很无奈,而对人格却有不懈追求,《项链》为我们塑造的是十九世纪法国文学画廊中追求人的自尊和人的尊严的女性,十年时间的星移斗转,玛蒂尔德的美丽丰韵被粗壮耐劳所代替,但她追求人的自尊和守护人的尊严的生活目标一直是明确的,她积极进取的思想一直是美好、可爱的──尽管她身上也有过度追求奢华生活的烙印。但在金钱至上的社会中,追求人格尊严是要付出代价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