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给我一篇关于通州运河的文章啊?500字左右,急需!!!!

如题所述

老北京曾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漂来的北京城”。这不是说北京城是漂来的,而是说建城用的材料是通过运河的水漕运来的。无论是元大都城的修建,还是明清北京城的修建,都需要大量的砖石木料,而这些砖石木料来自四面八方。如砖石多来自山东的临清,那里不仅靠近大运河,便于水运,而且土质细腻,烧出的砖石坚固结实;上好的木料多来自江南的深山老林,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大的木料运输也只能依靠水运。由此,在运河的运粮船上,加载京城官府用的砖石木料就成为非常普遍的现象。对过去的这样一段历史,至今还有遗迹可以考察。在通州张家湾,就有存放木料的皇木厂村和砖厂村。为此,明朝政府还在张家湾修建了一座古城堡,现在城堡与张家湾古镇相互连接的古桥——通运桥依然存在,仍保持着明代桥梁建筑艺术的特点和古朴的风格。遥想当年,桥上车水马龙,桥下舟船穿行,古镇、古桥与古城相连,恐怕是通州最热闹的地方。

通州城的缘起与运河也有密切关系。经史学家考证,通州的命名就是依据“通漕天下”和“漕运通济”的思想而来。元代通惠河开通后,通州开始“编篱为城”。到明朝初年,大将军徐达委派部将孙兴祖督军开始用砖石筑通州城。这时的通州城周九里三十步,开四门。其中东门曰“通运”,西门曰“朝天”。从命名上看,通州城与运河漕运有关系,与天子所在地——北京城也有联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05
大运河的开通
隋朝大运河是在605年至610年开通的,共分四段。
1.通济渠 605年,隋炀帝征发“河南、淮北诸郡民前后百余万” 开通济渠。早在战国初期,魏国就开凿了鸿沟(引河水循汴水,折南循沙水入颖)。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通济渠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
2.邗沟 隋炀帝于605年,征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通邗沟。早在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下令开通长江和淮河之间的运河。因这条河流经吴国部城(今江苏扬州)城,所以称为邗沟。隋朝大运河的邗沟,就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它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到江都入长江。
3.永济渠 608年,隋炀帝征发河北诸郡壮丁百余万,开永济渠。男子不够,还征发了妇女,永济渠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
4.江南河 610年,开河南河。从京口到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
运河两岸筑有御道,栽种柳树,修建离宫四十多所(自长安至江都)和许多粮仓。课本《隋朝的大运河》地图上还有一段运河,是584年隋文帝下令开通的。由于渭水多沙,深浅不一,行船不便,就在渭水南边开了一条从长安东到潼关入黄河的运河,长300多里,名广通渠。隋大运河全部完工以后,南北的物资可直达长安。
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目的):
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隋炀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动机和目的不是单一的,既有贪恋江都美景的动机,又有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既有耀兵江南、挖掉王气的动机,又有攻打高丽的目的(指运输军粮的方便)。其工程是伟大的综合工程,其动机也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而其本体动机则在于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以巩固其统治。)

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杨州)附近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长1000公里。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605年 隋朝大运河开工

隋是承前启后的一个朝代,文帝与炀帝共在位三十八年。在这三十八年中,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巩固和发展。首先在政治方面,隋朝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统治机构,恢复了被废除多年的三师、三公、九卿的旧制。确立了三省、六部新制,增强了中央集权统治。通过制定《隋律》稳定了社会秩序。另外,开设了科举制度,为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方式提供了一个蓝本。在经济方面,文帝下令整顿户籍,清查人口,继而推行均田制,调整赋役。与此同时,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和加强漕运力量,于开皇四年(584年)开“广通渠”引渭水直达潼关。后炀帝大业四年(608年)又开“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自辉县至涿郡,长达两千余里,这就是现在所谓的京杭大运河。

隋朝大运河

中国的大河如黄河、长江等,大多数是从西向东奔流人海。南北之间要有一条畅通的河流,只能靠人力开凿。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开凿过不少人工河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大运河。

公元605年到610年,隋炀帝为了加强对南北方的控制,活跃南北物资的交流,动用几百万民工,花费了约6年的时间,开凿了这条运河。其中有些河段,是把以前挖好的运河修复、增宽、加深,中间也利用一些天然河、湖与运河相连接。隋代大运河全长2000多千米,水面宽30到70米不等,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中心在洛阳,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大河流,经过今天的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广大地区。大运河的开通,对于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维护国家的统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隋炀帝南下游玩就利用了运河,他南下时,随行的船只有几千艘,在大运河中船头船尾相连,竟有二百多里长。

元朝元世祖在疏通旧河道的基础上又开凿了山东运河和通惠河,形成一条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的京杭直通大运河,使它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水路。

中国今日又计划修复大运河,目的不仅是为方便南北的联系,更主要是使南水北调,解决北方缺水的问题。

参考资料:http://www.cbe21.com/subject/history/html/080402/20012/2001226_213.html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