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中国从商代到清代的文学家及简介

越多越好,要有代表作,字,号等等.最好超过70人..有网站连接的也可以..
请提供准确网址~~

华民族的文学。中华民族,是汉民
族和蒙、回、藏、壮、维吾尔等55个少数民族的集合体。
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
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
的东方文明古国,有大约5000年的文明史。有文字的历
史至少要从商代算起,那时距今也有3500年。中国文学,
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特色,与世界上
其他民族文学异轨同奔。
中国的文学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
用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自己的理论批评体系。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文学有各
自发生、繁衍、发展的历史,也有各自的价值和成就,它
们之间相互渗透和交融。作为与汉族文学相对称的中国
少数民族文学,也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例如藏族的《格
萨尔王传》、蒙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
斯》等三部史诗,早已被列入世界著名的英雄史诗之林。
还有维吾尔族的叙事长诗《福乐智慧》,傣族的《召树
屯》、《娥并与桑洛》,□族的《阿诗玛》,蒙古族的
《嘎达梅林》,以及苗族、侗族的诗歌等,都是中国文
学宝库中璀璨的明珠。由于少数民族文学与汉族文学互
相补充,中国文学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多层次性。
中国文学在其文字诞生以前就已经产生了。以汉民
族文学而言,从战国时期诗人屈原的诗作《离骚》、《天
问》、《九歌》中就能发现,中国曾经有过非常丰富的
神话和传说。象“大禹传说”、“羿神话”、“女娲神
话”之类神话传说,足以同世界上最优秀的神话传说媲
美。可惜这些丰富的神话传说没有能在上古时代得到整
理,大多散佚了。但是,在各少数民族中,却保存和传
承了不少神话、英雄叙事诗(又称英雄史诗)、古代歌
谣等。这些珍贵的文学遗产,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的某些
空白,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
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诗经》是最早
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最早的诗篇产生于西周初年,最
晚的产生于春秋中叶。四言为主的句式和重叠反复的章
法,是那一时代诗体的主要特色。紧接着,在南方的楚地
又兴起一种新的诗体——楚辞。楚辞是在楚地民歌基础
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并以伟大的诗人屈
原为其光辉代表。自古以来,“风”“骚”并称。《诗
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成了中
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
《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
歌传统。
随着楚辞逐渐向接近于散文的赋体演变,另一种诗
体——乐府,带着民间文学特有的刚健清新的风格步入
了汉魏六朝诗坛。乐府民歌无论是长篇还是短制,都“感
于哀乐,缘事而发”(班固《汉书•艺文志》)。强烈
的现实感,是它们的一个重要标志。这种现实主义精神
直接影响了尔后诗人创作的“乐府古题”,以及唐代的
“新乐府运动”。在汉魏六朝乐府民歌中产生了象《陌
上桑》(《艳歌罗敷行》)、《孔雀东南飞》和《木兰
诗》等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中的瑰宝,给“诗歌大国”
增添了异彩。在乐府诗的发展过程中,五言、七言的句式
日渐引人注目。到了汉末佚名诗人作的《古诗十九首》
出现,五言诗体便基本成熟了。到齐梁时期,中国古代
著名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序》中已经确认“五言
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七言诗的产生稍
后于五言诗。它的广泛流行,大约在晋宋之际。
经过了齐梁间以沈约为代表的“永明体”诗歌在声
律方面的充分准备,到唐代,近体诗确立了,诗歌进入
了鼎盛时期,这是中国诗歌的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个时
期中,古体诗与近体诗全面发展,出现了李白、杜甫、白
居易等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
中国的诗歌同音乐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二者关系
的发展变化经历了从“以乐从诗”、“采诗入乐”和“倚
声填词”三个阶段。“倚声填词”是诗与乐各自经过长
期的发展演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进行的一种更
为高级的形态的结合。后来的词和散曲都是沿着“倚声
填词”的途径发展过来的。词,原被称为“曲”、“曲
子”,或“曲子词”,是一种音乐化的文学样式。词起源
于民间,盛唐以后,文人才士填词渐成风气。五代时,中
国第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集》问世。到宋代,词这特
殊的文学样式,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普遍欢迎。宋代艺
术家在词中“言诗之所不能言”(王国维《人间词话》),
表达其“动于中而不能抑”的欢愉愁怨情绪(陈子龙语,
沈雄《古今词话•词品》卷上),实现内容与形式的完
善统一。宋代的词,达到了可以和唐诗并列的中国文学
的另一座高峰,出现了一批大诗人,如苏轼等。南宋后期,
词逐渐失去了和乐的能力。同时,北方少数民族的乐曲
不断传进中原地区,带来了“壮伟狠戾”(徐渭《南词叙
录》)的粗犷的格调,引起了人们的新的兴趣。这种“胡
乐”结合北方民间的“俚曲”,配入通俗化的语言,就
形成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散曲。散曲和传统诗歌的
显著区别,就在于它大量地吸收民间的方言俚语。散曲
作品具有浓厚的市民通俗文学的色彩,大量的散曲作品
还具有以往诗歌中所少见的诙谐和幽默,这给诗坛注入
了一股清新的空气。散曲在元代得到迅速的发展,在不
长的时间内就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兴盛的体裁之一。当
宋词、元曲在文坛上居于主导地位的同时,传统的诗歌
仍创作有大量作品。宋、元、明、清的诗,其数量十分
巨大,并有自身的特色,但从总的成就上说,没有超过
唐代。
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
的,还有另一重要文体,即散文。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有
几种不同的概念:①“散文”相对于“韵文”讲,是广
义的,泛指一切无韵的文字。②“散文”相对“骈文”讲,
也是广义的,指那些单行散句,不拘对偶、声律的语文
体,即唐宋以后所称的“古文”。③现代的“散文”概
念则与诗歌、小说、戏剧同为文学体裁之一,包括记叙
散文、抒情散文、报告文学、杂文等样式。为了区别于
古代的“散文”概念,也称文学散文。④单指记叙、抒
情散文,这类散文,有时又称“纯文学散文”。因为中
国作家讲究文采,即使是章表书奏之类应用文字,也决不
苟且为之,而是精心结撰,充盈着浓厚的文学色彩。所
以要概括中国散文的发展线索,应以采用广义的散文概
念为宜,同时又要把握住文学性这一基本特征。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论说文的集子是《尚
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
的汇编,其中所收集的大都是一些誓词、政府文告、贵
族的告诫之词以及一些记述文字。据说原有百篇,年代
“上断于尧,下讫于秦”(《汉书•艺文志》)。《尚
书》的文字大都佶屈聱牙,不过已初具文学特质,并略
能叙事。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士人们纷纷著书立说,献计
献策,谟猷筹划,一时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散文也
在这种时代气氛里迅速地成长起来。首先得到较大发展
的是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以《左传》、《国
语》、《战国策》为代表,诸子散文以《孟子》、《庄
子》、《荀子》、《韩非子》为代表。不过,由于儒、
道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两大流派,所以,《论语》、《孟
子》、《老子》、《庄子》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是最大的。
这时期的散文基本特点是:①感情激越,论辩性强;②
文章宏丽,辞藻华美,结构谨严;③多用寓言和比喻。到
这时,散文的基本形式已经确定,散文史在这里举行了
隆重的奠基礼。汉代继承了战国时代的散文传统,但更
讲究文采,而且偶句增多,有辞赋化倾向。在进入这个
小高潮的同时,也暗伏着骈文的生机和散文的危机。然
而,正是在汉代,产生了司马迁的《史记》这部巨著,达
到了史传文学的高峰。《史记》“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规模宏大而又结构精严,无论是写景状物,还是
刻画人物性格、抒情议论,都获得极大成功。因此,《史
记》不仅被视为史书的杰作,而且其传记部分也是中国
传记文学的典范。
骈文兴盛之后,散文式微。直到唐代,韩愈、柳宗
元大力提倡“古文”,反对“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
积案盈箱,唯是风云之状”的过于矫饰、渐趋空洞的骈
文,散文才重新恢复它的生机与地位。唐宋散文(古文)
基本上直承秦汉的传统,但在杂记文、书信、序等方面
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游记散文,更显得清新隽逸、生
动活泼。后世的纯文学散文一直沿着这条轨道前进。明
清的小品文是纯文学散文的一种重要样式,这时期的小
品文吸收了唐代以降游记散文的精髓,又融入了魏晋南
北朝笔记文的谐趣和隽永,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魅力。
赋与骈文,是中国文学中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两
种体裁。赋导源于楚辞体,流行于两汉,它有诗的韵脚
尚铺张扬厉。骈文则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追求句式
的整齐,强调对仗的工稳乃至音律的和谐,不要求押韵。
现代的伟大文学家鲁迅曾说:“小说和戏曲,中国
向来是看作邪宗的。”(《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的
传统文学观念中,分正宗的文学和邪宗的文学。“文以
载道”所尊崇的“文”,指的是散文。曹丕所谓“经国
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也是对散文
而发的。“诗言志”,抒发个人心中的情志,虽不能经
天纬地,但也有“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
功效,所以也还属正宗。至于小说,总是被当作街谈巷
议之言,“如或一言可采,此亦□荛狂夫之议也”(《汉
书•艺文志》)。戏曲一般也被当作不可登大雅之堂的
东西,一直未受到重视。所以,中国的小说戏曲发展得
比较晚。在元、明、清时代,小说和戏曲才迅速发展起
来,并出现了一些伟大的作家和作品,如元代杂剧、明清
传奇戏曲中的《窦娥冤》(关汉卿)、《西厢记》(王
实甫)、《牡丹亭》(汤显祖)、《桃花扇》(孔尚任)
等,都是不朽之作;小说中的《三国志演义》(罗贯中)、
《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聊
斋志异》(蒲松龄)、《儒林外史》(吴敬梓)等也都
是艺术中的珍品。《红楼梦》(曹雪芹)更是辉煌的纪
念碑式的作品,它把中国文学推向了新的高峰,并可以
和世界上许多著名的小说媲美。《红楼梦》对二百年来
的中国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红楼梦》研究已
形成了一门专门性的学科——“红学”。尽管如此,小
说、戏曲在中国文学的传统观念中,总的来说地位还是
比较低下的。
中国古代文学尽管在不断发展,但其特点显得异常
稳定和凝固化,与西方文学相比,表现出一种相当明显的
统一性和单一性。这种特点是与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紧
密相关的。这种密切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古
代文学的命运:①中国文学大部分是在封建社会的、小
生产土壤中产生的,并经过漫长的时间而获得了辉煌的
成就;②中国文学几乎一直在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中,在
重视文化思想、并对之实施严格控制的国家中获得发展;
③尽管改朝换代,但中国文学在三千多年中始终没有中
断过;④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相对说来比较少,在
大部分时间里处于封闭的自生自灭的环境中;⑤除某些
特殊的历史时期之外,总的说来与宗教的关系相当淡漠,
主要是世俗的色彩。这样的背景和命运,使中国古代文
学表现出凝重、稳健的性格。
开始打破这种性格是在 19世纪后半叶和 20世纪初,
也就是近代。这个时期,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开始发生
了重大的变化。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宗诗文,发展到清代
中叶,作家作品众多,风格流派各异,但大都因袭旧的
艺术形式,缺乏新的思想内容。因此,已走向末路。鸦
片战争之后,清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陷入空前
的危机,闭关锁国的政策被打破,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
认识到本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弱点,文学上出现了以龚自
珍、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开明派”;在戊戌变法运
动的前后,中国文学在观念上产生了重大的变化,一方
面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梁启超、黄遵宪等提
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明
确主张,同时还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由于和政治
上的改良运动相配合,梁启超还特别提倡政治小说,主
张用小说的形式号召人民起来革命;一方面产生了以李
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
状》、刘鹗的《老残游记》和曾朴的《孽海花》为代表
的,以揭露当时的社会黑暗为主的“谴责小说”。与此
同时,当时为了救国图存,出现了以柳亚子、秋瑾为代
表的一群忧国忧民而慷慨悲歌的爱国诗人,形成了近代
文学中新的文学潮流。
经过近代文学阶段的准备,到了“五四”新文化运
动时,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五四”时期
与“五四”以后的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独立的阶
段和特殊的部分,被称为“现代文学”。这不仅因为它
在时间上属于现代,更因为它反映了中国文学现代化的
进程,是现代意义的文学。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①文
学从一般的文字文章以至于文化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
自觉的、独立的,同时又是面向整个社会的艺术。②以
改变文学语言为突破口(以白话替代文言),对文学的
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
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的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
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的体裁。
③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广度
与深度,都得到从未有过的强化,成为作家迫切的自觉
的追求,并且相辅相成地结合在一起。④现代意义集中
地表现在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不同
于传统的“仁”和传统的爱国主义)。现代的民主主义
(包括个性主义、人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是新的
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⑤作品一般都具有强烈的理性色
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从20年代中期起,单纯着眼于宣
传鼓动的作品大量出现。抒情文学在最初的10余年里有
过繁荣,30年代中期以后却日见萧条,直到70年代末期
才复苏过来。⑥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痛苦—抗争—
解放、武装斗争(阶级的和民族的战争),是作品中最
常见的题材。历史人物和事件得到新的描绘,外国题材
比较多地进入中国文学作品,关于人物内心生活,包括
潜意识的渲染也开始出现。⑦作家和读者之间有更为广
泛和亲切的交流。大众化和化大众(教育群众)这既矛
盾又统一的双重任务加强了文学与人民群众广泛深刻的
联系,并在现实生活(主要是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前所
未有的作用;不过同时也相对地忽略了艺术本身的提高
和文学多种功能(特别是审美作用)的全面发挥。⑧现
代文学诚然是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学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
下的发展,但也是广泛地接受了世界文学新潮滋养的产
物。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
造出新的民族文学,并且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
由于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的各种复杂原因,中
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自“五四”以后的半个多世纪里,
一直处于艰难的探索和实践中,但这个时期的文学却取
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一群世界性的
作家。这些作家中既有出身于汉民族的,也有出身于少数
民族的。鲁迅创作了《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
福》、《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
杂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鲁迅以他
具体的创造实绩,成为中国新文学运动伟大的旗手。他
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中国人民成了文
化的主人。从此,中国文学便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它
一方面发扬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传统,一方面又表
现出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在这个时期中,中国文
学在更广和更深的程度上与人民相结合,新的作家带着
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表现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
争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新的
生活风貌,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经
过“文化大革命”的文学停滞时期,从70年代后期开始,
中国文学又出现新的转机,大群的新作家走上历史舞台,
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获得恢复和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和
艺术方法获得多方面的开拓,文学内容获得很大程度的
深化,这是中国文学新的繁荣,这种繁荣仍在继续发展
之中。这个时期的文学通常被称为“社会主义新时期文
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政治上和历史
上的原因,台湾省的文学及港、澳地区文学作为中国文
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另一轨道上相对独立地发展,也
为丰富祖国的文学宝库作出了贡献。

基本特征

除了因为中国社会历史进程的影响而形成的中国文
学的稳定性、统一性等特征之外,中国古代文学运动由
于自己的语言特点以及中国哲学、伦理的影响形成了一
些与外国文学,特别是与西方文学不太相同的特征。
汉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也是最为古老的
语言文字之一。如果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那末,汉
语言和作为汉语符号的汉字则有更为明显、更为独特的
表现能力。中国文学之所以具有今天这个特色,与汉语
言文字的特点密切相关。
汉语言文字有几个基本特点:①以表意文字为主。
在表音和表意这两大文字体系中,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的
体系。一般地说来,每种文字初始都是象形的,属表意文
字体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许多民族的文字已经表
音化,而汉字则至今仍大体保持着表意文字体系的基本
特点。从汉字的构成方式即“六书”来看,除“假借”、
“转注”、“形声”这三种方式里有一些表音的成分之
外,“象形”、“指事”、“会意”这三种方式都是
意性的。②单文独义。汉字是方块形的,除少数联绵词
外,每个字都有独立的意义,都可进行形与义的灵活的
组合。③一字一音。汉字是音节文字,而不是音素文字。
汉字从形式上可以划分的最小语言单位就是音节,所以
一个汉字也就是一个音节。④单音词丰富。汉语中有大
量的单音词,尤其在古汉语中是这样。汉字是一字一音,
因此所谓单音词就意味着单字即词;那么,词义、字形、
音节就成为一个灵活的组织了。⑤区别“四声”。“四
声”是汉语的四种声调,古代分平、上、去、入,现代
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是汉语独有的用
声调来区别不同的字词及其含义的方式。⑥言文分离。
汉语言文字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种独特的现象,即被
称为“文言的纯粹的书面语”,同日常生活交际所用的
语言相去甚远。这就是说,操汉语的人,要读懂“文言”,
除了识字以外,还要进行专门的训练。这种状况一直维
持到“白话文”的出现才告基本结束。
以上六个方面的特点,对于中国文学形成和建设起
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这些作用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一、容易引起具体意象。汉字具有表意性特征,它
自身的排列有时就可以引起某种具体的“意象”。在中
国文学发展中还受到过自觉的利用,如赋和骈文,就大
量地运用同形旁的字,这虽不无堆砌之病,但也可以从
中看出,中国文字的象征表意特征构成了文学中一种独
特的审美效果。这种现象在其他作品中也有所表现,大
赋不过是其极端的、集中的表现而已。
二、由于汉字一般地说是单文独义,一字一音,中
国诗歌的音节变化便有一整套独特的规律,且在外观上
造成整齐对称的形式美。中国的古代诗歌,可以说是世
界上最为精严的格律诗。
三、汉语有四声,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虽也有四声
搭配谐和的例子,但还是处于不自觉的状态。魏晋南北
朝以后,诗人们自觉利用汉语言的特殊性,注意字声安
排“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
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沈
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于是近体诗(五言律、绝,
七言律、绝)、词、散曲等诗歌体裁便应运而生,并统
领诗坛达千年之久。这些诗歌体裁充分利用四声变化,
造成了节奏鲜明、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四、文言文这种特殊的书面语言,能够与日常用语
长期分离而保持官方语言的地位,这本身就是语言史上
的一大奇观。这一特殊现象影响到文学,就发生了文学
在两个不同的轨道上运行。虽说世界各民族文学也有双
轨运行的现象,但内容与形式皆发生巨大的差异的,不
能不首推中国文学。比较一下宋元以来的古白话小说同
文言散文就可以看出这两种文学的区别。
文学不等于文字学,语言文字提供的条件只构成文
学的部分的美学特征。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包含着该民族
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心理素
质、民情风俗及由此决定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在内的
一整套价值系统。因此,中国文学之所以为中国文学,除
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因为它具有
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
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无疑地应该上溯到孔子所
创立的儒家学派。以这种儒家学派为主体、为骨骼,中
华民族塑造了自己的民族性格和文化心理结构。考察中
国文学观念的形成,如果把握住正统观念的形成发展线
索,就可以思过其半。文学的正统观念是从荀子开始确
定的,他强调了圣人的地位:“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
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
《乐》之道归是矣。”(《荀子•儒效》)这就给文学
批评史上的“原道、征圣、宗经”奠定了基础。随着汉
代大儒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
所接受,儒家思想就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正统观
念,并进一步在文学批评中得到确定。“原道、征圣、
宗经”,在刘勰的著作里被分为三篇,实质只有一个:以
儒家正统思想为文学的指导思想,道是圣人之道,经是圣
人之言。儒家正统思想对文学正统观念的支配经过韩愈
到宋明理学、心学之后,其风愈演愈烈。作为“圣人”
的孔子和“亚圣”孟子,他们所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
下述几方面影响了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文化性
格。其一,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礼
记•大学》)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义、
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其三,是以“天、地
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其四,是以“允执其
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
在这种统治思想的支配下,以诗文为教化的文学功
用说成为一个最为重要的文学观念。中国的文学在内容
上偏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经国之大业”、“经
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的说法,一方面固然
提高了文学的地位;一方面也不恰当地将文学视为政治
的附庸,说教的倾向一直被当作一种无可非议的倾向。
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宦海的升沉、战争的成败、
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序乱、伦理的向背等,
一直是中国文学的主旋律,无论是诗歌、散文、小说还
是戏曲,概莫能外。儒家的入世哲学和教化观念,给中
国文学带来了政治热情、进取精神和社会使命感,但同
时也抑制了自我情欲的释放,自由个性的迸发和自我意
识的开掘,尤其是“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念,使
文学蒙上了一层理性主义的烟霭。
与上述内容特点并行的是“中庸”的美学追求。中
国文学讲求中和之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一般
不把情感表达得过分热烈。和西洋诗相比,中国旧诗大
体上显得情感有节制,言有尽而意无穷。在中国诗里,所
谓“浪漫”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古典”的;在
中国诗里,所谓坦率的,比起西洋诗来,仍然是含蓄的。
通过这样的比较,是可以看出“中和之美”所包含的理
性主义色彩的。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两家的思想体系是互相补
充的,儒、道、释三家也常常合流。在封建社会中,如
果说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史的主线,那么道家思想和佛
教思想就是另外两条重要的副线。儒、道两家思想作为
民族心理的结晶,有其相同的一面,如两者都求其身心
内外和谐的价值观及以“人生至道”为重心的结构体系,
都影响了中国文学的总体风格。但儒、道相异和对立的
一面,又分别给予中国文学以不同侧面的影响。如果说
儒家思想是琴键弹奏出的凝重的主调,那么道家、佛教
思想就是不时泛出的轻快的和弦。道、释二者之中,与
美学——艺术领域关系更大和影响更深远的,当推以庄
子为代表的道家。《论语》说:“邦有道则知,邦无道
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
长》)这就包含了后来孟子所主张的“达则兼善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后来的儒家继承了兼善的精神,
道家则本着“无为”之旨,发展了独善的精神。在中国
文人身上,积极入世和消极避世的思想往往交织在一起,
彼此消长,此起彼伏,在文学作品中也有着极为鲜明的表
现.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04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小聪明博学,兴趣广泛。26岁时,辞亲远游,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后经道士吴筠荐举,入长安供奉翰林。不到三年,李白因感朝政腐败,再度开始漫游生涯。晚年生活困顿飘泊,卒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的诗(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雄健奔放,无所拘束,语言自然明快,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他的思想既有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更有道家的自由放达情致,并杂以游侠意念。李白诗现存900多首,有《李太白集》。画面上,李白身着白衣,独自站在江边,眺望着逐渐消失的孤帆远影,超脱飘逸,似正在酝酿诗句。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大诗人。早年漫游各地。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历尽坎坷,晚年生活极为贫困。杜甫的诗大多反映下层人民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弊,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特色,后世称为“诗史”。其诗作在艺术上博采前人,融合众长,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今存杜甫诗1400余首,其中《春望》、《北征》、《丽人行》、“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最为脍炙人口。现有《杜工部集》。画面中杜甫衣着简朴,坐于太湖石上,正提笔沉吟。画面突出了对杜甫脸形和颜面皱纹及眼神的刻划。几条皱纹,埋藏着杜甫不幸的遭遇;沉郁的眼神,则流露着伤时感世的心情。

韩愈(768——842),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因其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曾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他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坚决反对佛、道二教,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反对六朝骈俪的文风,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其文气势雄浑,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感情充沛。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独辟蹊径,颇具独创性。现有《昌黎先生集》。画面上的韩愈宽衣博带,拱手正立,显示出为人正直、庄重严肃的形象。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其诗文均为反映现实的力作。寓言讽刺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是柳宗元的创新。其中的代表作如《三戒》等,文章短小简洁,意味深远,语言犀利,风格严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尤为突出,文笔秀丽清新,描写景物细致生动,极富诗情画意。其代表作如《永州八记》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存有《柳河东集》。画面上反映的是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等人的革新运动,被贬南方,在溪边撰写诗文的形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欧阳修(1007-1072),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嘉佑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 (1071)六月, 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并与宋祁等修《唐书》(《新唐书》)。 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这位散文宗师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学的先驱开拓者,编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其中金文跋二十余篇,其他绝大部分为石刻跋尾。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松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花费15年时间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全书共294四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00余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有《司马文正公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放矢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诗文有《小仓山房集》的卷。诗论:《随园诗话》16卷,《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篇10卷。尺牍、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提。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08-10-04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和他两个儿子苏轼和苏辙,是我国文学史上十分有名的人物
陶渊明(365—427) 字元亮,或云名潜,字渊明,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有《陶渊明集》。他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初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声威煊赫一时。 死后追赠大司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陶氏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也是浔阳的大族。只是陶渊明这一支,因他年幼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便日渐败落。他从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 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散文、辞赋诸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诗歌;在陶渊明的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

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人(今山东运城县解州镇),世称柳河东.他出身于官吏家庭,21岁时中进士,官监察御史里行.与刘禹锡参加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革新失败后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贬为永州司马.同时被贬的还有七人,史称"八司马事件".在长期的谪贬生活中,柳宗元接近了人民,他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后任柳州刺史,故后人也称之为柳柳州.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同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并称"韩柳".他的文学主张是"文道并重",强调创作态度必须严肃认真.他的创作可分为传记,论文,山水游记,寓言四种,以山水游记和寓言的文学成就最高.他的游记代表作《永州八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他的寓言短小精悍,含义深远.《三戒》是很有影响的代表作.柳宗元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也主要体现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他的诗不同于其他人的山水田园诗,而是借诗表现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身不幸的感叹.他在哲学上,提出天地,元气,阴阳不能"赏功而罚祸",打击了当时流行的因果报应思想,但对佛教妥协,有儒,释,道三教调和的主张,有《河东先生集》.

李白(701——762),字太白,别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人,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从小聪明博学,兴趣广泛。26岁时,辞亲远游,足迹遍及半个中国。后经道士吴筠荐举,入长安供奉翰林。不到三年,李白因感朝政腐败,再度开始漫游生涯。晚年生活困顿飘泊,卒于当涂(今属安徽)。李白的诗(如《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雄健奔放,无所拘束,语言自然明快,达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他的思想既有儒家的积极入世精神,更有道家的自由放达情致,并杂以游侠意念。李白诗现存900多首,有《李太白集》。画面上,李白身着白衣,独自站在江边,眺望着逐渐消失的孤帆远影,超脱飘逸,似正在酝酿诗句。

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唐代大诗人。早年漫游各地。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杜甫一生饱经忧患,历尽坎坷,晚年生活极为贫困。杜甫的诗大多反映下层人民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弊,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特色,后世称为“诗史”。其诗作在艺术上博采前人,融合众长,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今存杜甫诗1400余首,其中《春望》、《北征》、《丽人行》、“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最为脍炙人口。现有《杜工部集》。画面中杜甫衣着简朴,坐于太湖石上,正提笔沉吟。画面突出了对杜甫脸形和颜面皱纹及眼神的刻划。几条皱纹,埋藏着杜甫不幸的遭遇;沉郁的眼神,则流露着伤时感世的心情。

韩愈(768——842),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南)人。因其郡望昌黎,自称“昌黎韩愈”,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曾任刑部侍郎、吏部侍郎。他大力提倡儒学,以继承儒家道统自任。坚决反对佛、道二教,反对藩镇割据。在文学上,反对六朝骈俪的文风,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散文传统。其文气势雄浑,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感情充沛。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独辟蹊径,颇具独创性。现有《昌黎先生集》。画面上的韩愈宽衣博带,拱手正立,显示出为人正直、庄重严肃的形象。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其诗文均为反映现实的力作。寓言讽刺小品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是柳宗元的创新。其中的代表作如《三戒》等,文章短小简洁,意味深远,语言犀利,风格严峻。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尤为突出,文笔秀丽清新,描写景物细致生动,极富诗情画意。其代表作如《永州八记》对后世有很大影响。柳宗元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现存有《柳河东集》。画面上反映的是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等人的革新运动,被贬南方,在溪边撰写诗文的形象。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他是宋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的进士,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礼部尚书。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刺新法下御史狱,遭贬。卒后追谥文忠。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欧阳修(1007-1072),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嘉佑五年(1060),拜枢密副使。次年任参知政事。以后,又相继任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熙宁四年 (1071)六月, 以太子少师的身份辞职,居颍州。卒谥文忠。
欧阳修一生博览群书,以文章冠天下。他文史兼通,造诣很深,对宋代文风的改革颇有贡献,名列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编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并与宋祁等修《唐书》(《新唐书》)。 欧阳修书法亦著称于世,其书法受颜真卿影响较深,朱熹说:“欧阳公作字如其为人,外若优游,中实刚劲。”。这位散文宗师还是一位金石收藏学的先驱开拓者,编辑和整理金石遗文上千卷,并撰写成《集古录跋尾》十卷四百多篇,简称《集古录》。其中金文跋二十余篇,其他绝大部分为石刻跋尾。这是今存最早的金石学著作。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松仁宗宝元元年(1038)进士.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知谏院.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于熙宁三年(1070)出知永兴军(今陕西省西安市).第二年退居洛阳,花费15年时间主编《资治通鉴》.元丰八年(1085)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听政,召他入京主持国事,次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全部废除王安石新法,恢复旧制.为相8个月病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他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全书共294四卷,另有《目录》,《考异》各30卷.取材于各种正史,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00余种,经过作者加工剪裁而成.该书语言简练晓畅,叙事清晰严谨,有些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有《司马文正公集》.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

袁枚(1716-1797),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苍山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乾隆四年(放矢739)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外调做官,曾任江宁、上元等地知县,政声好,很得当是总督尹继善的赏识。三十三岁父亲亡故,辞官养母,在江宁(南京)购置隋氏废园,改名随园,筑室定居,世称随园先生。自此,他就在这里过了近50年的闲适生活,从事诗文著述,编诗话发现人才,奖掖后进,为当时诗坛所宗。袁枚24岁参加朝廷的科考,试题是《赋得因风想玉珂》,诗中有“声疑来禁院,人似隔天河”的妙句,然而总裁们以为“语涉不庄,将置之孙山”,幸得当时总督尹继善挺身而出,才免于落榜。
诗文有《小仓山房集》的卷。诗论:《随园诗话》16卷,《补遗》10卷,《子不语》24卷及续篇10卷。尺牍、说部等30余种。散文代表作《祭妹文》,哀婉真挚,流传久远,古文论者将其与唐代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并

参考资料:中国古代文学家十位简介

第4个回答  2008-10-05
买一本古代文学鉴赏辞典,或者古代诗文名篇欣赏类书辞典,就基本解决问题了,而且还会有其他举一反三的作用。上海辞书出版社、上海古藉出版社就出了不少这类的书。很容易找到买到。外地可邮购的。巢伟民答应于加拿大

参考资料:出版社书目,网上也可查到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