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手。。。。。。。。。。。。。。

要关于珠海历史的,图文并茂。文章是关于图片介绍的。但文章是自己的话讲,不能太过于假(因为老师不给在网上查).自己的话。一定,还要发图片过来。发不到可以发信息。谢谢。。感激不尽。。。一张纸就够了

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滨海线处于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内)以北,珠海全境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岛。

珠海在公元前221年隶属南诲郡番禺县,汉朝隶属番禺县,晋至陈朝隶属东官郡,隋朝隶属宝安县,唐代隶属东莞县辖。当时在今山场村设立文顺乡,是香山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宋朝以后,因这里盐业和银矿业兴旺,开始在山场村设置香山镇。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设置香山县,隶属广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明末在前山筑城池,称“前山寨”,既是军事要塞,又兼管澳门和前山行政、外交事务。辛亥革命以后,香山县隶属广东省。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易名中山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0--1934年中山县政府设在唐家。1949年10月30日,珠海内陆地区解放,1950年8月3日万山群岛海岛地区解放。1951年1月,从中山县划出鸡头角、涌口山、万山群岛、淇澳岛,从东莞县划出万顷沙、五涌、一涌、龙穴岛,从宝安县划出内伶仃、固戊、蛇口、盐田、外伶仃岛、佳蓬列岛等组成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岛管理局珠江分区,后改为珠江专区海岛管理处,隶属珠江专署。1952年7月,海岛管理处移交给中山县,同年10月,在唐家镇设立渔民区人民政府,管理48个大小岛屿和海湾。为加强海边防管理,发展渔农业生产,经政务院批准,于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县,由原中山、宝安、东莞县划出部分沿海地区和海岛组成,隶属粤中行署,县址设在唐家。下设一区(唐家)、二区(前山)、三区(三灶)、四区(万顷沙)。1955年珠海划为边防区,设立上涌、下栅边防检查站和发边防居民证。1956年底,撤区并大乡,并将中山县的翠微、康济、造贝、下栅、官塘、东岸六个小乡划入珠海县。1958年10月各乡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县成为一个大公社。1959年3月并入中山县。8月,成立珠海工委。1961年4月,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址设在香洲。1979年3月5日,珠海县改为省辖市建制。

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在珠海设立经济特区。特区面积先是6.81平方公里,1983年扩大为15.16平方公里,1988年扩大到121平方公里。1983年5月,斗门县划归珠海市辖。1984年6月,在原珠海县范围管辖区域设立香洲区,为县一级建制。以后珠海境内由广东省管辖的红旗、平沙农场划归珠海。珠海市行政管理范围包括香洲区、斗门县和三灶、万山、平沙、红旗、淇澳、珠梅港、横琴六个管理区。

珠海地处海边防,历史上都是军事要塞。南宋末年,是元军与宋军交战之地。明天启元年(1621)官府为“制澳夷”(指占据澳门的葡萄牙)在前山建立新寨,称“前山寨”,设参将府,派陆、水兵近2000名驻守。17世纪中叶,万山、东澳海域是外敌入侵、战乱频繁之地,在东澳岛建立铳城,派兵守备。清朝初年,清政府实施海禁,对澳门严加防范。清道光年间在淇澳岛设立炮台,清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任钦差大臣,驰赴广东沿海查禁鸦片,率兵到香山县前山寨视察,加强这一地区布防,并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41)在北岭狮子山筑炮台,派兵驻守。清光绪十三年(1887)正式建立拱北关,依据中葡北京不平等条约,开设拱北口岸。前山寨驻军减少,城池逐渐成了贸易墟市和民居。

澳门原属香山县辖,早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至18世纪中叶,葡萄牙先后在澳门修建炮台。鸦片战争爆发,葡萄牙为英国提供炮台,攻我关闸,入侵拱北,清军败退,第一次失去对澳门地区的军事控制权。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澳督阿马喇为扩张土地,开辟驰道,恣意践踏前山农田和毁坏坟墓,为龙田村农民沈亚米所杀,葡趁机挑起战争,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占领澳门望厦村;清咸丰元年(1851)侵占凼仔岛,清同泊三年(1864)侵占路环岛;清同治六年(1867)侵占沙梨头和沙岗等村;清光绪五年(1879)侵占龙田村;清光绪十一年(1887)3月26日在葡京都签订所谓四款“中葡会议草约”;同年12月在北京签订所谓“中葡条约”五十四款;清同治十三年(1874)葡萄牙在拱北建关闸,这是葡萄牙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

珠海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既是殖民主义者入侵中国的门户,又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前哨阵地。清道光十六年(1836),英美战船入侵淇澳,淇澳人民奋起抗击,毙敌4人,迫使侵略者投降,赔偿白银3000两;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1840年8月19日),英国战船由九洲洋驶至澳门关闸,突然开炮,强行登陆。当地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敌。击沉英舰数只,击毙英官兵10余名,缴获炮弹200多发。英军只好向九洲洋逃遁。随后英人又欲侵犯前山,香山知县吴恩树用8艘船堵塞内河隘口,林则徐又增设各路兵共8000名把守,致使英舰不得逞而退却到磨刀门及伶仃洋。此次关闸和前山抗英之战,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取得的首次胜利。”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珠海人民为保卫疆界自发成立“香山勘界维持会”;其后,更多志士仁人走上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珠海人民又率先投入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珠海东岸、南屏、上栅等地农民运动兴起;1924年叶剑英在香洲组织、培训的建国粤军第二师新编独立团,在平定军阀叛乱,参加广州起义和北伐战争均起过重要作用。1938年日军占领三灶岛,屠杀岛上同胞3000余人,修建军用机场,以此作为侵略华南的基地,珠海人民奋起反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先锋队,1939年3月,在南屏建立珠海地区第一个“联中”党支部。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派谢立全、谢斌到五桂山、凤凰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队伍,开展反霸除奸斗争,并粉碎了日军的武装侵略。1950年,珠海人民参军参战,奋勇支前,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珠海陆地和全部海岛。

珠海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涌现出众多闻名中外的历史名人,有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人物,也有影响重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有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体育家。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1931—1934年为实施中山模范县计划,回到家乡先后担任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和中山县(模范县)县长。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批会员郑仲(南屏人),他倾心革命,悉力相助孙中山,为发动国内起义筹措急需资金,受到孙中山称赞。中共五届中央委员杨匏安(南屏北山人),是五四运动时期华南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三灶人),是早期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中共中央五届政治局委员苏兆征(淇澳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领导省港大罢工,给港英帝国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唐家鸡山人),建校后,他为学校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等学科的毕业生并送美国留学。中国第一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担任过中国第一任驻美副公使的容闳(南屏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华侨和教育家。他为国服务六十年,致力于改变祖国的贫穷落后状况,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振兴经济,参与引进先进机器,首倡和主持了中国官派青少年出国留学事业,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中国第一批赴日留学生唐宝锷(唐家人),创办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唐山士敏土厂)。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唐廷枢,创办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煤矿——开平煤矿,建造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主持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车(“龙号”火车头),编辑中国第一部英汉词典,被誉为“中国第一企业家”。与唐延枢合作创办第一家保险公司(仁和水险公司)、第一家民营机器印刷厂(同文书局)、上海第一家医院——仁济医院的徐润。创建中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上海大新公司)的蔡昌(金鼎外沙人)。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第25届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容国团(南屏人)。中国近代集画家、诗人、和尚、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的苏曼殊(沥溪人)。曾任民国内阁外交总长的梁如浩等等。群星灿烂,为世人瞩目。

珠海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历来为商家看重。据历史记载,在明代,其海域是外国商船进人广州的必经和停泊之地。明中晚期,浪白(今南水)、十字门(今湾仔东南面)是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停泊的外港。在明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1554-1558),安南、占域、暹罗诸国商船,云集浪白等海域。清嘉庆二十五年(1802),外国商船停泊在外伶仃岛海域及唐家金星门,船只最多时达一百多艘,金星门一带成为商品交易市场。清道光十六年(1836),英美船只入侵淇澳岛,妄图侵占该岛作为贸易据点。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实施“新政”,鼓励华侨实业家回国投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邑人王诜和美国侨商伍于政计划集股在香洲开埠,于1909年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两广总督张人骏亲临香洲参加开幕典礼。开埠一段时间,商业兴旺,有大小铺户一千多间。清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批准香洲成为自由港,后因香洲火灾和受外国厦利士税务司的阻挠而未能实行,使投资者转移资金,香洲成为一片废墟。近代先哲唐廷枢、唐绍仪、孙中山等亦曾先后计划在金星门一带建港口开商埠,但因各种历史原因而未能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为加强边防建设,发展渔农业生产,政务院批准设置珠海县。经过进行民主改革,建立三级政权,发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改造稻田,修造渔船,改善交通,建设能源,兴办工业,渔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群众生活有很大改善。但由于珠海地处边防,在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层层设防,自我封闭,人员进出查问很严,农渔产品向港澳出口受限制,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鼓励港澳商人合作投资造船,发展渔业,成为省内渔船装备最好、渔产最高的地区之一。但这一政策被视为“依靠老板,发展生产”而受到批判。60年代初,珠海边境经济困难,边境地区人心浮动,不少群众外逃港澳。1961年,根据珠海渔农产品“全为港澳所需”的传统历史习惯,省委决定“开放边防口子”,允许部分社员赴港澳出售农渔产品,允许湾仔花农到澳门卖花,允许从港澳购买少量生产生活资料;1963年省委批准实行“小额贸易”,允许生产队的农渔产品运到港澳出售,并规划部分地区实行对外开放……这些有限的开放政策,使边境地区的经济一度得到发展,生产呈现生机,外流人员回归,人心逐步稳定。但刚迈出步子的时候,又把这些开放政策看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受到批判。结果“边防口子”关闭,小额贸易停止,大片经济效益高的花地、传统经济作物地改种水稻,渔农产品出口锐减,错过了开放搞活经济的机遇,经济徘徊不前,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珠海县是一个只有12万人口,以农渔业为主的边陲小县,全县仅有造船厂、农机厂、渔网厂、食品厂等十几家工厂。从1953年建县到1978年,经过25年的探索和建设,珠海的经济建设比建县初期有较大发展,但只是局限在以农渔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仅1亿元,财政收入700万元,25年的城市建筑总面积仅36万平方米。珠海县的所在地香洲,还是仅有一条街、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边陲小县城。

1979年珠海建市,1980年建立珠海经济特区,这对充分利用珠海优越条件,促进珠海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区是政策开放的基地,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特区的战略任务是:大力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政策上给予特区许多优惠:如放宽审批权限,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免税收、优惠土地使用费等等。经过珠海人民的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艰苦创业,使特区的经济迅猛发展。

珠海经济特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80---1985年为初创时期,主要是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明确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方针,兴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培养人才,积累资金。1984年邓小平视察特区,并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为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经过这5年的努力,特区以“七通一平”为中心的特区基础工程已基本完成;海、陆空相结合的交通网已初步建立;水、电供应已基本满足特区建设的需要;邮电通讯逐步向现代化发展,并制定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优惠措施和法规;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改善了投资环境,引进外资金额越来越多,一批外向型重点工业项目上马,逐步建立起以电子、轻纺、食品、建材等四大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在工业的带动下,全市各行各业都竞相发展。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达9.45亿元,比1980年增长1.75倍。其中工业增长3.2倍,农渔业增长31.9%;财政收入增长3.7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珠海不但改变了过去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状况,而且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86--1990年,为建立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从初创阶段的“打基础、铺摊子”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适应国家治理整顿时期,开拓特区经济。广泛开展外引内联,建成一批骨干工业项目,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外市场,使特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以特区为中心,带动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加强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建设。到1990年,从国外引进设备4万多台(套),其中1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线80多条,引进先进技术项目133项,共签订合同4000多宗,实际投资12亿美元,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土、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起外资企业500多家,内联企业380多家,投资额近6亿人民币,办起农渔业出口商品基地120多个,形成以电子、食品、轻纺、建材、和外向型农渔业为主的经济体系。1990年与1979年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41.2亿元,增长16.38倍,外贸出口总值4.89亿美元,增长68.9倍,财政收入增长55.9倍,市区人均住房面积12.8平方米。并提前十年实现了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90年代,珠海经济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努力增创新优势,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把引进的重点转移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项目上,把经济建设重点转移到西部地区,致力于建设道路、港口,发展高科技企业。这一阶段又使特区经济建设推向更快的速度发展。1990年,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估中,珠海国内生产总值递增67.4%,居全国城市的第4位。国民收入递增63.3%,居全国城市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年总值高达22546元,居全国第2位;人均国民年收入13411元,居全国第3位;人均财政年收入2504元,居全国第2位;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25407元,居全国第2位。职工年收入4791元,人均年收入2671元。人均住房面积达17.1平方米、人均生活用电量368千瓦/小时,燃气普及率达龄69.6%。人均铺设道路13.7平方米。建成的珠海机场、珠海港两个2万吨级泊位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珠诲大道等高级道路240公里,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年客运总量达1.27亿人次。邮电通讯事业发达,人均年邮电总量824元,每百人拥有电话机18.1部。水电和燃气基本满足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入均年供水量275.1吨,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严22%;入均用电量3190千瓦时,比平均水干高60%;人均年燃气供应量179.2立方米,比平均水平高19%。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9.7%,居全国城市第4位;人均绿地面积53.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清洁卫生人员40.7人。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珠海城市先后被国家、省有关部门授予“双拥模范城”、“卫生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城市”、“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十二年征兵工作全优城市”、“园林城市”、“计划生育先进城市”等多项殊荣。

图片 你就自己找
很简单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10-08
高尔基 玛克西姆·高尔基是伟大的俄国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生于尼日尼·诺 夫戈罗德城(现名高尔基城),父亲是细木工,早逝。高尔基由外祖母抚养成人。外 祖母家贫,十一岁的高尔基就不得不出外谋生。他曾在鞋店、圣像作坊当学徒,在轮 船上帮厨,做过脚夫、锯木工、园丁、面包师等等以维生计,少年时期曾参加倾向民 粹派的大学生秘密团体;这一切就是高尔基的“大学”。二十岁后,高尔基开始在祖 国各地流浪,目的在于“了解一下俄罗斯”,“看一看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在长期 的流浪期间,他一面做工,一面组织秘密小组,进行革命宣传。一八九二年九月高尔基发表了他的处女作《马加尔·楚德拉》,从此,一颗光芒夺 目的明星升上了俄国文坛。九十年代高尔基写了许多短篇小说,大多取材于“底层”社会(如《马尔华》、《柯诺瓦洛夫》、《切尔卡斯》等)。在高尔基早期作品中,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民间传说和寓言式的故事占有重要地位,如《伊则吉尔婆婆的故事》、《鹰之歌》、《海 燕之歌》(1901年);其中《海燕之歌》是一曲鼓舞人心的向革命进军的号角。九十年代末,高尔基的创作思想臻至成熟,这时期高尔基发表了第一部著名长篇小说《福玛·高尔杰耶夫》(1899),接着,《三人》(1900)也问世了。此外,高尔基还写了许多具有极大社会意义的剧本,如《小市民》(1901)、《底层》(1902)、《消署客》(1904)、《太阳的孩子》(1905)、《野蛮人》(1905)、《仇敌》(1906)等等。 一九0六年高尔基最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问世。高尔基在许多作品中无情地抨击了作为旧制度支持力量之一的小市民意识(如中篇小 说《奥古罗夫镇》,1909;《马特威·克日米亚金的一生》,1911)。第一次世界大 战前夕高尔基发表的重要作品有《意大利的故事》、《俄罗斯漫游记》等。在准备十月革命的年代里,高尔基完成了自传性的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 (1914)和《在人间》(1916),第三部《我的大学》于一九二三年写成。十月革命后高尔基完成了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事》(1925),同时又创作了几个剧本,其中著名的有《叶戈尔·布雷乔夫及其他》(1932)等。高尔基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一部史诗式的不朽巨著。 高尔基不仅是语言艺术家,同时还是评论家、政论家和学者。高尔基的文学论文是对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重大贡献。此外高尔基还从事大量的社会活动,他曾担任《红色处 女地》杂志的编辑工作,组织“世界文学出版社”,领导一九三四年第一次苏联作家 代表大会工作,同时他还是国内战争史和工厂史写作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在他的关怀 下,培养出整整一代的苏联作家。
1934年5月,高尔基的儿子马克西姆神秘死亡,是对他晚年的沉重打击。随后,高尔基的家庭医生维诺格拉多夫死于秘密警察之手,对马克西姆的死因调查中断。克里姆林宫医疗局长柯多洛夫斯基在调查中也死去,死因不明。

俄罗斯作家申塔林斯基在前苏联秘密警察(克格勃)档案中,发现列宁和斯大林统治时期有关作家艺术家的大量秘密档案,皆属苏联政权的高度机密,多年被封锁,申塔林斯基把这些史料整理成一本书,1993年在巴黎出版法文本;1995年英国伦敦出版克罗福特译自俄文的英文节译本《克格勃文学档案》,对了解斯大林时代苏联作家、艺术家遭受的种种迫害实情以及死亡的真实原因和日期,都是第一手史料;倍受赞扬、地位首屈一指的高尔基,虽未被监禁过,同样受到克格勃的秘密监视,苏联秘密警察总部档案室存有大量关于他的秘密材料。

跟列宁闹翻

高尔基被前苏联当局誉为“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也跟列宁有 “伟大的友谊”,但从克格勃档案里看,高尔基与这位俄国“革命之父”之间发生过多次观念和政治冲突,几乎闹到决裂地步。高尔基稍有摇摆,列宁就会批评他,高氏则报以诙谐一笑:“我知道我是一个很差劲的马克思主义者。说来说去,我们这些艺术家都有那么几分傻劲儿……”。十月革命发生后,高尔基被事实震骇,在《新生活报》 (左派孟什维克办的日报,1917年4月在彼得堡出版)发表文章,公开反对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认为这是俄罗斯的悲剧和毁灭,由此,1918年夏列宁则以一纸命令关闭了这家报纸。第二届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开幕时,列宁评论高尔基为此次会议写的文章“毫无共产党人气味,却有浓厚的反共性质。因此,这种文章绝不能在杂志上发表。”

到了1920年上半年,他们之间几乎断交,高尔基在列宁五十寿辰之际,把他同彼得大帝相比,说:“看见这个伟人,总让人有那么一种恐惧,他随心所欲地摆弄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历史杠杆。”1922年, 秘密警察第七部在暗中准备整肃高尔基,他们从高氏的朋友和熟人那里收集证据。此时,列宁和契卡总头目捷尔任斯基依然在世。

列宁和高尔基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20年10月20日,关于此次相见,有过一些戏剧化的描述,如电影《带枪的人》(1938年)。这次相聚也是分手,列宁一再要高尔基移居国外:“如果你不走,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送你走了”。

这是对持不同见解者的一种驱逐方式,两年之间有数十位知识分子被驱逐出国。可是苏共却不让另一些需要出国的人走,1921年诗人布洛克重病,高尔基一次次催促列宁和卢那察尔斯基放布洛克去芬兰治病,但诗人还是在得到护照前去世了。18天后,即8月25日,另一位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处决,罪名是白卫分子,尽管根本没有证据,高尔基对此案的求情同样毫无作用。这两位诗人的死亡,开启了作家受害的时代。

1921年10月8日,高尔基写信跟列宁告别,离开苏联去了欧洲。 1922年夏他在德国北部一个小城,得知俄国社会革命党的领袖们正在莫斯科受审,7月1日写给苏维埃政府首脑里科夫:“亲爱的阿列克谢 :如果对社会革命党人的这场审判以谋杀告终,那么这将是一件有预谋的罪恶谋杀。我请求你把我的观点告诉托洛茨基和其他人。我希望这不会使你惊讶,因为在整个革命期间,我已经向苏维埃当局一千次指出,在我们这个充满文盲、没有教育的国家里,毁灭知识分子是愚蠢和犯罪行为。我现在坚信,如果社会革命党人被杀害,这一罪行将会使俄国在道德上自绝于社会主义欧洲。高尔基”。他7月3日也写信给法朗士,希望在欧洲唤起公众关注此事,流亡国外的孟什维克人士 主办的杂志发表了高尔基这封信。两封信都保存在克格勃总部。他写给法朗士的信产生广泛影响,惊动了克里姆林宫。列宁称高尔基的信“卑鄙”,托洛茨基则指示《真理报》“就作家高尔基,写一篇措辞温和的文章,搞政治的人不会把这种文人放在眼里,要用外文发表”。一篇题为“几乎堕落到极点”的措辞严厉、猛烈批判高尔基的文章说:“从这种政治声

跟列宁闹翻

高尔基被前苏联当局誉为“无产阶级文学之父”,也跟列宁有 “伟大的友谊”,但从克格勃档案里看,高尔基与这位俄国“革命之父”之间发生过多次观念和政治冲突,几乎闹到决裂地步。高尔基稍有摇摆,列宁就会批评他,高氏则报以诙谐一笑:“我知道我是一个很差劲的马克思主义者。说来说去,我们这些艺术家都有那么几分傻劲儿……”。十月革命发生后,高尔基被事实震骇,在《新生活报》 (左派孟什维克办的日报,1917年4月在彼得堡出版)发表文章,公开反对布尔什维克夺取政权,认为这是俄罗斯的悲剧和毁灭,由此,1918年夏列宁则以一纸命令关闭了这家报纸。第二届共产国际代表大会开幕时,列宁评论高尔基为此次会议写的文章“毫无共产党人气味,却有浓厚的反共性质。因此,这种文章绝不能在杂志上发表。”

到了1920年上半年,他们之间几乎断交,高尔基在列宁五十寿辰之际,把他同彼得大帝相比,说:“看见这个伟人,总让人有那么一种恐惧,他随心所欲地摆弄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历史杠杆。”1922年, 秘密警察第七部在暗中准备整肃高尔基,他们从高氏的朋友和熟人那里收集证据。此时,列宁和契卡总头目捷尔任斯基依然在世。

列宁和高尔基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20年10月20日,关于此次相见,有过一些戏剧化的描述,如电影《带枪的人》(1938年)。这次相聚也是分手,列宁一再要高尔基移居国外:“如果你不走,那么我们就不得不送你走了”。

这是对持不同见解者的一种驱逐方式,两年之间有数十位知识分子被驱逐出国。可是苏共却不让另一些需要出国的人走,1921年诗人布洛克重病,高尔基一次次催促列宁和卢那察尔斯基放布洛克去芬兰治病,但诗人还是在得到护照前去世了。18天后,即8月25日,另一位诗人尼古拉·古米廖夫被处决,罪名是白卫分子,尽管根本没有证据,高尔基对此案的求情同样毫无作用。这两位诗人的死亡,开启了作家受害的时代。

1921年10月8日,高尔基写信跟列宁告别,离开苏联去了欧洲。 1922年夏他在德国北部一个小城,得知俄国社会革命党的领袖们正在莫斯科受审,7月1日写给苏维埃政府首脑里科夫:“亲爱的阿列克谢 :如果对社会革命党人的这场审判以谋杀告终,那么这将是一件有预谋的罪恶谋杀。我请求你把我的观点告诉托洛茨基和其他人。我希望这不会使你惊讶,因为在整个革命期间,我已经向苏维埃当局一千次指出,在我们这个充满文盲、没有教育的国家里,毁灭知识分子是愚蠢和犯罪行为。我现在坚信,如果社会革命党人被杀害,这一罪行将会使俄国在道德上自绝于社会主义欧洲。高尔基”。他7月3日也写信给法朗士,希望在欧洲唤起公众关注此事,流亡国外的孟什维克人士 主办的杂志发表了高尔基这封信。两封信都保存在克格勃总部。他写给法朗士的信产生广泛影响,惊动了克里姆林宫。列宁称高尔基的信“卑鄙”,托洛茨基则指示《真理报》“就作家高尔基,写一篇措辞温和的文章,搞政治的人不会把这种文人放在眼里,要用外文发表”。一篇题为“几乎堕落到极点”的措辞严厉、猛烈批判高尔基的文章说:“从这种政治声明可以看到,身在国外的高尔基在危害我们的革命。他的危害极大……”。但也许是高尔基的呼吁起了效果,苏共中央执行委员会批准了革命法庭通过的死刑判决,却没有执行死刑。

流亡意大利

高尔基和家人住在意大利的索兰托,他在整理他的长篇小说《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撰写文章和回忆录,与外界保持广泛的通信关系,身边朋友和客人不断。他已年近花甲,似乎应当决定自己晚年的去留问题,可是当他听到列宁的遗孀克鲁普斯卡娅开列了一个书单,要把所有图书馆里的《圣经》、《可兰经》、但丁和叔本华的著作下架的消息之后,决定宣布放弃他的苏联国籍,甚至为此写了一份声明。

他为此受到来自两个阵营的强烈批评。莫斯科的革命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公开说他是一具僵尸,在文学上已成废物;流亡巴黎的旧俄人士则强烈谴责他跟苏联革命的关系,把他那篇关于列宁的随笔视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的奇耻大辱。高尔基《论俄罗斯农民》一书出版后,既引来克里姆林宫的愤怒,也遭到一家流亡报纸的谴责,说他诽谤俄国农民。另一家报纸则刊登苏维埃政府一项决定:如果高尔基进入苏联边境将会被逮捕,迫使高尔基马上声明自己忠诚于苏俄,他唯一不能同意的就是他们对知识分子的迫害。

这一期间,莫斯科的秘密警察总部文件柜多了一份题为“高尔基在国外”的文章,无人署名,也没有日期,可能是秘密警察派在外国的某个间谍撰写的一份汇总材料,以备发表用。新闻界对高尔基的各种报导,都在秘密警察总部有细致分析,国外流亡报纸都被打印出来,各种文字都被译出。高尔基的大量信件,特别是他人写给高尔基的信,都被秘密警察总部收集。高尔基1924年3月3日致叶卡特琳娜· 彼什科娃信中有这样一段话:“我想,现在已经到时候了,不要再谈论什么我是受某个人影响这种话。大家应当知道,我55岁,我自己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如果我那么容易受影响,那么我很久以前就应当服从伏拉基米尔·伊利奇,他在影响别人方面无人能及,那么今天我就应当灯红酒绿,有芭蕾舞女演员们簇拥,坐着最豪华轿车满城兜风……”这封信写于列宁死后六周。

秘密警察感兴趣的是高尔基的著作和观点,以及他对苏俄政权的敌人所持的态度。他的秘密档案成为一项巨大工程,耗费大批特工的劳动。他的信件上有许多批注,如“送第七部”、“送阿格拉诺夫”、“存档”、“对照原文查过”,等等。

秘密档案中有高尔基1927年9月8日写给身在苏联的年轻作家朋友维·伊凡诺夫的一封信,此信从未披露过,可以看出当时他的观点:“我天生就不能理解那种把群众、把一个民族或是一个阶级理想化的做法。我是一个很差劲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不喜欢把人生的责任由个人转移到群众、集体、某个党或某个集团。而且,我知道,一粒胡椒子比一把罂粟种更有生命。我相信,如果我倒过来看问题,那就虚伪可笑了”、“当我想象俄国、中国、印度和所有其他乡村地区那一片无知而又混乱的大漠,看到这大漠前面那位极为渺小、非常疯狂的俄国革命者——尽管他发现了阿基米德的杠杆——便唤起我对这位俄国革命者命运的某种焦虑……”

从高尔基这些观点可以看出,他是怀疑、批评俄国革命的,为此他曾不得不流亡,但当他后来回到苏联之后,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了。他为什么要回国?关于这个问题,秘密档案没有交待,也未见到关于高尔基的研究对此做出解释。

利诱与监视

1928年,高尔基回到阔别近七年的俄国,但他只是要在苏联度夏,每年秋天还回索兰托。

斯大林亲自在莫斯科为他找了一幢房子,离克里姆林宫很近,是一位百万富翁的豪宅,这里很快成为苏联领袖和艺术家、作家们聚会的地方。他还分到两座大别墅,有警卫保护,一座在克里米亚,一座在莫斯科近郊。

至于这背后的事情,可以通过秘密档案来看。第二个阶段收集的档案从1926到1928年,此时列宁已死,斯大林执政,捷尔任斯基也死去,继任者是雅果达,一个极端阴险的克格勃头子,他手下的秘密警察,不仅遍及苏联,而且遍布海外。现在他们不仅继续收集高尔基的材料,并且开始操纵他,秘密监视他的活动。

秘密档案显示,克格勃对高尔基的控制,主要通过他的秘书克鲁奇科夫。此人从1918年开始为高尔基工作,聪明能干,成为高尔基工作和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人物,逐渐控制了他的社交、文学和出版方面的联系,处处代表高尔基。

未知克鲁奇科夫与雅果达相识之前是否与克格勃有联系,但他在1937年被视为人民敌人和反革命阴谋集团而随雅果达一起被逮捕后, 在狱中承认,雅果达经常来找他,他也去秘密警察总部找雅果达;他 还承认,他找雅果达商谈去意大利看望高尔基;1932年,雅果达给他四千元,为身在国外的高尔基买轿车;1933年,高尔基没有足够钱买下索兰托的别墅,雅果达给克鲁奇科夫两千元去支付,他拿了这笔钱,没有签写收据。

由此可见,高尔基侨居意大利时就受到苏联秘密警察的资助。高尔基当然知道这笔款子,这种事很自然地使他与克格勃头子雅果达相识。秘书招认,不仅涉及高尔基,而且高家其他成员也受到资助:他好几次从雅果达那里拿现金给M·巴德勃格(高尔基最后一位妻子, 同时又是H·G·威尔斯的情妇);1936年雅果达交给他和高尔基的儿媳彼什科娃400英镑,也是给巴德勃格的;最后一次是在1936年9月 (即高尔基去世后),彼什科娃告诉他,她从雅果达的私人秘书那里收到一大笔钱,她迷惑不解地说:“他们为什么要把这么多钱硬塞给我呢?”

这位秘书的口供中,提到与高尔基有特殊密切关系的两个女人。 一位就是玛丽娅·巴德勃格,一个迷人而且大胆的女人,有好几个有名的情人,有人认为她是双重特务,既为英国服务,也为苏联工作。 这种说法没有证据。高尔基秘书的调查案卷中有一个八人名单,她的名字被列入“参与反苏右派分子组织”,只有她既未逮捕也未被处 决。1938年雅果达及其他人受审时,她已经远在伦敦,苏联秘密警察鞭长莫及。另一位女人是纳狄娅·彼什科娃,高尔基的儿媳,长得很 美,罗曼·罗兰说她“年轻,非常美丽,单纯而且快活”,雅果达试图通过她,更深地打入高尔基家庭内部。

斯大林的宠臣

高尔基于1933年回苏联定居后,便受到秘密警察的警察来访和包围。甚至他的日常用品,都与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员一样,要由秘密警察部门负责。

庆祝高尔基创作四十年闹得很红火。斯大林下令以高尔基名字命名城市、研究所、街道等等。有人战战兢兢对斯大林说,莫斯科艺术剧院是契诃夫创办的。斯大林回答:“没有关系。高尔基是个没有用处的人,我们必须把他拴在党的身上。”高尔基接受了这些礼物,他也不必害怕别人的批评,政府不许人们批评他。在斯大林的主持下,文学界开始崇拜高尔基。

1932年10月26日,在莫斯科高尔基家有一次著名聚会,冠盖云集,有克里姆林宫的首脑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罗希洛夫、卡冈诺维奇等,他们谈笑风生,觥筹交错;还有五十余位作家,如阿赫玛托娃、曼德尔斯塔姆、帕斯捷尔纳克、普拉托诺夫、布尔加科夫、巴贝尔等,举止却相当恭谨自制。忽然,作家马利什金来到斯大林面前和他碰杯,诗人卢果夫斯科依大声喊道:“让我们大家都为斯大林同志的健康干杯!”此时,坐在斯大林对面的小说家尼基夫洛夫,猛地站起来说:“我听厌了这种话!我们已经为斯大林的健康干了114万7千次了。他大概已经厌烦这套了……”顿时冷场。斯大林伸出手,握着这位小说家的指尖说:“谢谢你,尼基夫洛夫,谢谢你。我确实厌烦 这套。”几年后,那天晚上参加聚会者中,每四位就有一位被投入监狱,许多人被枪决。被枪决者中也包括那位小说家尼基夫洛夫。后来,高尔基的秘书在狱中交待,雅果达在幕后积极操纵文学界活动和作家协会主席人选,1934年作家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他要高尔基写信给斯大林,推荐阿维尔巴科作主席。

有人说高尔基反对暴力,说他会反对1937年的“大清洗”,因此斯大林才把他除掉。现在看来,这种说法纯属编造。阿维尔巴科在狱中受审时证实,高尔基对秘密警察的工作给以极高评价。高尔基对1932年8月7日通过的法律毫无抗议,这项法律规定,12岁的儿童也可以像成人一样判罪,包括死刑。他对著名作家科里乌耶夫和曼德尔斯塔姆的被捕漠不关心。1929年,他参观索洛维基,赞扬苏联这个第一座集中营。

在集体化时期,高尔基向当局提供一个骇人听闻的口号:“敌人不投降,就让他灭亡”(1930年11月15日真理报)。同时,当局策划公开审判“工业集团”,包括那些革命前的老一代工程技术人员,高尔基如此写道:“读到关于那些恶棍的报告,我怒火填膺。”1931年3月,他同意孟什维克人士受审,其中包括他以前的一些朋友,他称他们是罪犯和破坏者,还说他们还有人漏网,应当继续搜捕。他在一封信里称赞:“斯大林干得多漂亮呵!”

1934年12月,列宁格勒党委第一书记基洛夫被刺,给斯大林展开大清洗一个借口,许多人未经调查或审判就以间谍罪名立即枪决。高尔基1935年1月2日在《真理报》发表一篇文章为斯大林呐喊助威: “必须无情地、毫无怜悯地消灭敌人,不要理睬那些职业的人道主义者们的喘息和呻吟。”

参考资料:http://www.3413.cn,原文地址:http://www.3413.cnread.php?tid=18361

第2个回答  2008-10-05
珠海历史

中广网 2006-11-22
[打印本页] [字号 大 中 小] [关闭]

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滨海线处于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内)以北,珠海全境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岛。

珠海在公元前221年隶属南诲郡番禺县,汉朝隶属番禺县,晋至陈朝隶属东官郡,隋朝隶属宝安县,唐代隶属东莞县辖。当时在今山场村设立文顺乡,是香山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宋朝以后,因这里盐业和银矿业兴旺,开始在山场村设置香山镇。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设置香山县,隶属广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明末在前山筑城池,称“前山寨”,既是军事要塞,又兼管澳门和前山行政、外交事务。辛亥革命以后,香山县隶属广东省。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易名中山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0--1934年中山县政府设在唐家。1949年10月30日,珠海内陆地区解放,1950年8月3日万山群岛海岛地区解放。1951年1月,从中山县划出鸡头角、涌口山、万山群岛、淇澳岛,从东莞县划出万顷沙、五涌、一涌、龙穴岛,从宝安县划出内伶仃、固戊、蛇口、盐田、外伶仃岛、佳蓬列岛等组成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岛管理局珠江分区,后改为珠江专区海岛管理处,隶属珠江专署。1952年7月,海岛管理处移交给中山县,同年10月,在唐家镇设立渔民区人民政府,管理48个大小岛屿和海湾。为加强海边防管理,发展渔农业生产,经政务院批准,于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县,由原中山、宝安、东莞县划出部分沿海地区和海岛组成,隶属粤中行署,县址设在唐家。下设一区(唐家)、二区(前山)、三区(三灶)、四区(万顷沙)。1955年珠海划为边防区,设立上涌、下栅边防检查站和发边防居民证。1956年底,撤区并大乡,并将中山县的翠微、康济、造贝、下栅、官塘、东岸六个小乡划入珠海县。1958年10月各乡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县成为一个大公社。1959年3月并入中山县。8月,成立珠海工委。1961年4月,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址设在香洲。1979年3月5日,珠海县改为省辖市建制。

1980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在珠海设立经济特区。特区面积先是6.81平方公里,1983年扩大为15.16平方公里,1988年扩大到121平方公里。1983年5月,斗门县划归珠海市辖。1984年6月,在原珠海县范围管辖区域设立香洲区,为县一级建制。以后珠海境内由广东省管辖的红旗、平沙农场划归珠海。珠海市行政管理范围包括香洲区、斗门县和三灶、万山、平沙、红旗、淇澳、珠梅港、横琴六个管理区。

珠海地处海边防,历史上都是军事要塞。南宋末年,是元军与宋军交战之地。明天启元年(1621)官府为“制澳夷”(指占据澳门的葡萄牙)在前山建立新寨,称“前山寨”,设参将府,派陆、水兵近2000名驻守。17世纪中叶,万山、东澳海域是外敌入侵、战乱频繁之地,在东澳岛建立铳城,派兵守备。清朝初年,清政府实施海禁,对澳门严加防范。清道光年间在淇澳岛设立炮台,清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任钦差大臣,驰赴广东沿海查禁鸦片,率兵到香山县前山寨视察,加强这一地区布防,并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41)在北岭狮子山筑炮台,派兵驻守。清光绪十三年(1887)正式建立拱北关,依据中葡北京不平等条约,开设拱北口岸。前山寨驻军减少,城池逐渐成了贸易墟市和民居。

澳门原属香山县辖,早在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至18世纪中叶,葡萄牙先后在澳门修建炮台。鸦片战争爆发,葡萄牙为英国提供炮台,攻我关闸,入侵拱北,清军败退,第一次失去对澳门地区的军事控制权。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澳督阿马喇为扩张土地,开辟驰道,恣意践踏前山农田和毁坏坟墓,为龙田村农民沈亚米所杀,葡趁机挑起战争,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占领澳门望厦村;清咸丰元年(1851)侵占凼仔岛,清同泊三年(1864)侵占路环岛;清同治六年(1867)侵占沙梨头和沙岗等村;清光绪五年(1879)侵占龙田村;清光绪十一年(1887)3月26日在葡京都签订所谓四款“中葡会议草约”;同年12月在北京签订所谓“中葡条约”五十四款;清同治十三年(1874)葡萄牙在拱北建关闸,这是葡萄牙侵占中国领土的历史见证。

珠海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里既是殖民主义者入侵中国的门户,又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前哨阵地。清道光十六年(1836),英美战船入侵淇澳,淇澳人民奋起抗击,毙敌4人,迫使侵略者投降,赔偿白银3000两;道光二十年七月二十二日(1840年8月19日),英国战船由九洲洋驶至澳门关闸,突然开炮,强行登陆。当地军民团结一致,英勇抗敌。击沉英舰数只,击毙英官兵10余名,缴获炮弹200多发。英军只好向九洲洋逃遁。随后英人又欲侵犯前山,香山知县吴恩树用8艘船堵塞内河隘口,林则徐又增设各路兵共8000名把守,致使英舰不得逞而退却到磨刀门及伶仃洋。此次关闸和前山抗英之战,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取得的首次胜利。”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珠海人民为保卫疆界自发成立“香山勘界维持会”;其后,更多志士仁人走上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的道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珠海人民又率先投入民族解放运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珠海东岸、南屏、上栅等地农民运动兴起;1924年叶剑英在香洲组织、培训的建国粤军第二师新编独立团,在平定军阀叛乱,参加广州起义和北伐战争均起过重要作用。1938年日军占领三灶岛,屠杀岛上同胞3000余人,修建军用机场,以此作为侵略华南的基地,珠海人民奋起反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先锋队,1939年3月,在南屏建立珠海地区第一个“联中”党支部。1941年12月中共中央派谢立全、谢斌到五桂山、凤凰山建立抗日根据地,发展抗日武装队伍,开展反霸除奸斗争,并粉碎了日军的武装侵略。1950年,珠海人民参军参战,奋勇支前,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珠海陆地和全部海岛。

珠海人杰地灵,古往今来,涌现出众多闻名中外的历史名人,有著名的民主革命先驱人物,也有影响重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有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也有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企业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体育家。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1931—1934年为实施中山模范县计划,回到家乡先后担任中山县训政实施委员会主席和中山县(模范县)县长。中国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第一批会员郑仲(南屏人),他倾心革命,悉力相助孙中山,为发动国内起义筹措急需资金,受到孙中山称赞。中共五届中央委员杨匏安(南屏北山人),是五四运动时期华南地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家,也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一任委员长林伟民(三灶人),是早期中国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人。中共中央五届政治局委员苏兆征(淇澳人)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曾领导省港大罢工,给港英帝国主义者以沉重的打击。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唐家鸡山人),建校后,他为学校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等学科的毕业生并送美国留学。中国第一位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担任过中国第一任驻美副公使的容闳(南屏人),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华侨和教育家。他为国服务六十年,致力于改变祖国的贫穷落后状况,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振兴经济,参与引进先进机器,首倡和主持了中国官派青少年出国留学事业,开创了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中国第一批赴日留学生唐宝锷(唐家人),创办中国第一家水泥厂(唐山士敏土厂)。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唐廷枢,创办中国近代史上最大的煤矿——开平煤矿,建造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主持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车(“龙号”火车头),编辑中国第一部英汉词典,被誉为“中国第一企业家”。与唐延枢合作创办第一家保险公司(仁和水险公司)、第一家民营机器印刷厂(同文书局)、上海第一家医院——仁济医院的徐润。创建中国最大的百货公司(上海大新公司)的蔡昌(金鼎外沙人)。中国第一位世界冠军——第25届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容国团(南屏人)。中国近代集画家、诗人、和尚、文学家、革命家于一身的苏曼殊(沥溪人)。曾任民国内阁外交总长的梁如浩等等。群星灿烂,为世人瞩目。

珠海毗邻港澳,地理位置优越,历来为商家看重。据历史记载,在明代,其海域是外国商船进人广州的必经和停泊之地。明中晚期,浪白(今南水)、十字门(今湾仔东南面)是外国商船到广州贸易停泊的外港。在明嘉靖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1554-1558),安南、占域、暹罗诸国商船,云集浪白等海域。清嘉庆二十五年(1802),外国商船停泊在外伶仃岛海域及唐家金星门,船只最多时达一百多艘,金星门一带成为商品交易市场。清道光十六年(1836),英美船只入侵淇澳岛,妄图侵占该岛作为贸易据点。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清政府实施“新政”,鼓励华侨实业家回国投资。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邑人王诜和美国侨商伍于政计划集股在香洲开埠,于1909年得到清政府的批准,两广总督张人骏亲临香洲参加开幕典礼。开埠一段时间,商业兴旺,有大小铺户一千多间。清宣统三年(1911),清政府批准香洲成为自由港,后因香洲火灾和受外国厦利士税务司的阻挠而未能实行,使投资者转移资金,香洲成为一片废墟。近代先哲唐廷枢、唐绍仪、孙中山等亦曾先后计划在金星门一带建港口开商埠,但因各种历史原因而未能实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为加强边防建设,发展渔农业生产,政务院批准设置珠海县。经过进行民主改革,建立三级政权,发展互助合作,兴修水利,改造稻田,修造渔船,改善交通,建设能源,兴办工业,渔农业生产有较大的发展,群众生活有很大改善。但由于珠海地处边防,在一百多公里的海岸线上,层层设防,自我封闭,人员进出查问很严,农渔产品向港澳出口受限制,经济发展缓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鼓励港澳商人合作投资造船,发展渔业,成为省内渔船装备最好、渔产最高的地区之一。但这一政策被视为“依靠老板,发展生产”而受到批判。60年代初,珠海边境经济困难,边境地区人心浮动,不少群众外逃港澳。1961年,根据珠海渔农产品“全为港澳所需”的传统历史习惯,省委决定“开放边防口子”,允许部分社员赴港澳出售农渔产品,允许湾仔花农到澳门卖花,允许从港澳购买少量生产生活资料;1963年省委批准实行“小额贸易”,允许生产队的农渔产品运到港澳出售,并规划部分地区实行对外开放……这些有限的开放政策,使边境地区的经济一度得到发展,生产呈现生机,外流人员回归,人心逐步稳定。但刚迈出步子的时候,又把这些开放政策看成是走资本主义道路,而受到批判。结果“边防口子”关闭,小额贸易停止,大片经济效益高的花地、传统经济作物地改种水稻,渔农产品出口锐减,错过了开放搞活经济的机遇,经济徘徊不前,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

珠海县是一个只有12万人口,以农渔业为主的边陲小县,全县仅有造船厂、农机厂、渔网厂、食品厂等十几家工厂。从1953年建县到1978年,经过25年的探索和建设,珠海的经济建设比建县初期有较大发展,但只是局限在以农渔业为主,经济结构单一。1978年,工农业总产值仅1亿元,财政收入700万元,25年的城市建筑总面积仅36万平方米。珠海县的所在地香洲,还是仅有一条街、商品经济很不发达的边陲小县城。

1979年珠海建市,1980年建立珠海经济特区,这对充分利用珠海优越条件,促进珠海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特区是政策开放的基地,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党中央、国务院赋予特区的战略任务是:大力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引进先进管理经验,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政策上给予特区许多优惠:如放宽审批权限,扩大企业自主权,减免税收、优惠土地使用费等等。经过珠海人民的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艰苦创业,使特区的经济迅猛发展。

珠海经济特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1980---1985年为初创时期,主要是探索路子,总结经验,明确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方针,兴建基础设施,改善投资环境,引进资金和先进技术,培养人才,积累资金。1984年邓小平视察特区,并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为珠海经济特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地鼓舞了干部群众。经过这5年的努力,特区以“七通一平”为中心的特区基础工程已基本完成;海、陆空相结合的交通网已初步建立;水、电供应已基本满足特区建设的需要;邮电通讯逐步向现代化发展,并制定了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优惠措施和法规;引进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改善了投资环境,引进外资金额越来越多,一批外向型重点工业项目上马,逐步建立起以电子、轻纺、食品、建材等四大行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在工业的带动下,全市各行各业都竞相发展。1986年,工农业总产值达9.45亿元,比1980年增长1.75倍。其中工业增长3.2倍,农渔业增长31.9%;财政收入增长3.7倍,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珠海不但改变了过去靠国家补贴过日子的状况,而且具备了自我发展的能力。第二阶段从1986--1990年,为建立工业为主的经济发展阶段。从初创阶段的“打基础、铺摊子”转到“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上来,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适应国家治理整顿时期,开拓特区经济。广泛开展外引内联,建成一批骨干工业项目,发展外向型经济,开拓国外市场,使特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与此同时,以特区为中心,带动西部和东部地区的发展,加强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产业的建设。到1990年,从国外引进设备4万多台(套),其中10万美元以上的生产线80多条,引进先进技术项目133项,共签订合同4000多宗,实际投资12亿美元,来自美国、加拿大、瑞土、日本、澳大利亚、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办起外资企业500多家,内联企业380多家,投资额近6亿人民币,办起农渔业出口商品基地120多个,形成以电子、食品、轻纺、建材、和外向型农渔业为主的经济体系。1990年与1979年相比各项经济指标大幅度增长。1990年国内生产总值41.2亿元,增长16.38倍,外贸出口总值4.89亿美元,增长68.9倍,财政收入增长55.9倍,市区人均住房面积12.8平方米。并提前十年实现了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

90年代,珠海经济发展进入第三阶段。努力增创新优势,提高人的整体素质,把引进的重点转移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高新技术项目上,把经济建设重点转移到西部地区,致力于建设道路、港口,发展高科技企业。这一阶段又使特区经济建设推向更快的速度发展。1990年,在全国城市综合实力评估中,珠海国内生产总值递增67.4%,居全国城市的第4位。国民收入递增63.3%,居全国城市第2位;人均国内生产年总值高达22546元,居全国第2位;人均国民年收入13411元,居全国第3位;人均财政年收入2504元,居全国第2位;社会劳动生产率年均25407元,居全国第2位。职工年收入4791元,人均年收入2671元。人均住房面积达17.1平方米、人均生活用电量368千瓦/小时,燃气普及率达龄69.6%。人均铺设道路13.7平方米。建成的珠海机场、珠海港两个2万吨级泊位等一批重大工程,建成珠诲大道等高级道路240公里,初步形成四通八达的网络。年客运总量达1.27亿人次。邮电通讯事业发达,人均年邮电总量824元,每百人拥有电话机18.1部。水电和燃气基本满足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的需要。入均年供水量275.1吨,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严22%;入均用电量3190千瓦时,比平均水干高60%;人均年燃气供应量179.2立方米,比平均水平高19%。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9.7%,居全国城市第4位;人均绿地面积53.6%平方米,每万人拥有清洁卫生人员40.7人。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一个以高科技为重点的工业体系,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初具雏型;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珠海城市先后被国家、省有关部门授予“双拥模范城”、“卫生城市”、“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城市”、“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之一,“十二年征兵工作全优城市”、“园林城市”、“计划生育先进城市”等多项殊荣。

这是图: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fm=ps&word=%D6%E9%BA%A3%C0%FA%CA%B7
第3个回答  2008-10-11
唐宋以前,西北江三角洲的滨海线处于五桂山(今中山市境内)以北,珠海全境为散落在珠江河口外的偏僻海岛。
珠海在公元前221年隶属南诲郡番禺县,汉朝隶属番禺县,晋至陈朝隶属东官郡,隋朝隶属宝安县,唐代隶属东莞县辖。当时在今山场村设立文顺乡,是香山地区最早的行政机构。宋朝以后,因这里盐业和银矿业兴旺,开始在山场村设置香山镇。至绍兴二十二年(1152)设置香山县,隶属广州府,沿至元、明、清三代;明末在前山筑城池,称“前山寨”,既是军事要塞,又兼管澳门和前山行政、外交事务。辛亥革命以后,香山县隶属广东省。1925年4月15日为纪念孙中山易名中山县。隶属第一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30--1934年中山县政府设在唐家。1949年10月30日,珠海内陆地区解放,1950年8月3日万山群岛海岛地区解放。1951年1月,从中山县划出鸡头角、涌口山、万山群岛、淇澳岛,从东莞县划出万顷沙、五涌、一涌、龙穴岛,从宝安县划出内伶仃、固戊、蛇口、盐田、外伶仃岛、佳蓬列岛等组成广东省人民政府海岛管理局珠江分区,后改为珠江专区海岛管理处,隶属珠江专署。1952年7月,海岛管理处移交给中山县,同年10月,在唐家镇设立渔民区人民政府,管理48个大小岛屿和海湾。为加强海边防管理,发展渔农业生产,经政务院批准,于1953年4月20日成立珠海县,由原中山、宝安、东莞县划出部分沿海地区和海岛组成,隶属粤中行署,县址设在唐家。下设一区(唐家)、二区(前山)、三区(三灶)、四区(万顷沙)。1955年珠海划为边防区,设立上涌、下栅边防检查站和发边防居民证。1956年底,撤区并大乡,并将中山县的翠微、康济、造贝、下栅、官塘、东岸六个小乡划入珠海县。1958年10月各乡成立人民公社,不久全县成为一个大公社。1959年3月并入中山县。8月,成立珠海工委。1961年4月,恢复珠海县建制,县址设在香洲。1979年3月5日,珠海县改为省辖市建制。
第4个回答  2008-10-06
84x120 8k jpg
珠海历史名人:陈芳400x300 40k jpg
珠海历史名人"复活"600x770 134k jpg
历史人物-文化体育,珠海300x221 10k jpg
珠海历史名人蜡像馆200x160 28k gif
珠海电视网|珠海历史名人200x160 24k gif
珠海电视网|珠海历史名人500x332 152k jpg
中德车手在珠海历史"聚300x295 22k jpg
...老照片记录珠海历史变迁·广...593x387 72k jpg
珠海历史上部分疫病的蔓500x200 132k jpg
珠海历史人口状况400x345 48k jpg
摩崖石刻:珠海历史的文化瑰...260x155 30k jpg
珠海电视网|珠海历史名人400x259 32k jpg
鼎言商旅网--珠海市--珠海市...605x454 52k jpg
珠海历史回眸 书籍 工具 好...684x551 52k jpg
珠海历史名人肖像画展今天开...682x540 66k jpg
珠海历史文化走进一中校园354x207 16k jpg
...老照片记录珠海历史变迁·广...109x134 8k jpg
...言商旅网]珠海历史沿革,建置...130x94 2k jpg
...言商旅网]珠海历史沿革,建置...600x817 66k jpg
...历史人物,珠海历史人物-文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