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写出下面代称的含义。杏林指( );桃李指( );高足指( );桑梓指( );汗青指( )。

如题所述

1、杏林

“杏林”为中华传统医学的代名词,自古医家以位列“杏林中人”为荣,医著以“杏林医案”为藏,医技以“杏林圣手”为赞,医德以“杏林春暖”为誉,医道以“杏林养生”为崇。

2、桃李

桃李就是教师百年“树人”所得的硕果,往往比喻老师辛勤栽培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是说老师教育出来的优秀学生遍布全世界,赞美教师辛勤育人。

3、高足

指良马; 骏马。犹言高才。后常用为称呼别人的学生的敬词。

4、桑梓

借指故乡。古代人们家宅旁常栽种桑和梓,《诗经·小雅》中说“维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与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后来“桑梓”就用来做“故乡”的代称。

5、汗青

汗青是指古时在竹简上记事,先以火烤青竹,使水分如汗渗出,再刮去青皮,便于书写,避免虫蛀,故称汗青,也叫杀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杏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桑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汗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12-01
杏林"指良医
"高足"指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
"桑梓"指故乡

"桃李"指所教的学生
"肝胆"指真诚的心
"千金"指对别人的女儿的敬称
"汗青"指史书或者完成的著作
"尺素"指书信
"杜康"指酒
"楼兰"指敌人
"红豆"指相思
"手足"指兄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6-24
杏林”作为医界的别称,由来已久。但是,为什么单单将“杏林”作为医界别称呢,这里还有一段故事。 在三国时代,庐山有位名医叫董奉,他医道高明,技术精湛,据传有起死回生之术。他看病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不收取病人的报酬,但是他对找他看病的人有个要求:凡是重病被治好了,要在他的园子里栽5棵杏树;轻病被治好的则栽种1棵。一年年过去了,经他治愈的病人数不甚数,他园子里的杏树也已聚棵成林,每到杏子成熟的季节,远远望去,一片繁枝绿叶中,累累红杏挂满枝头,煞是好看。后来,董奉又告诉人们,凡是到他的杏林来买杏的人,不要付钱,只要拿一些粮谷放在仓中,就可以去林中取杏。于是,每年董奉用杏换来的粮食堆满了仓库,他又拿这些粮食救济了无数贫民。 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苏州的郑钦谕,庭院也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去接济贫民。明代的书画家赵孟(兆页)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近现代的一些医药团体、杂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杏林”,已成为医界的别称。有关“杏林”的佳话,不仅成为民间和医界的美谈,而且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医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来源《史记·李将军列传》:“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 桃李满天下: 这句成语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久视元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杰,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八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军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你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公元700年,九十三岁的狄仁杰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桃李满天下”这句成语,常用来比喻一个人到处都有学生。桃树和李树,比喻所培植的优秀人才。 高足:有才能的弟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这两句诗现在已是家喻户晓,不过“汗青”指什么,却未必人人知道。其实,这与我们探究的图书起源大有关联。 中国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图书,应该是竹简图书。在此之前,无论是记录在甲骨还是记录在金属、石头上的文字,大多都带有档案性质,而且有很大的局限性:一则篇幅有限,二则阅读、携带都很困难。因此我们的先人选择了竹子和木板,作为新的载体。 竹书是用竹子劈成长条状制成的。一根竹片称为“简”。多根“简”用绳子编起来,成为“册”,“册”字就是竹简被穿起来的象形。册也称“编”,又写作“篇”,用丝绳编的称为“丝编”,用皮绳编的叫做“韦编”。编好的竹简卷成一束,便成为一卷,长文则可以分为多卷。至今,我们的文章、书籍,都还沿用了“篇”、“卷”、“册”这些量词。其他像“书籍”的“籍”、“账簿”的“簿”,都是由于与竹简相关而有了竹字头。 从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3世纪的1000多年中(周代至后汉),竹书一直是我国图书的主要形式,直到东晋纸张的流行,它才被取而代之。历史上关于竹简的发现非常多,比较著名的,一次是汉武帝时,鲁共王修缮孔子故居,在墙壁里发现了《尚书》、《孝经》等大批竹简。据说这是孔子的后人为了逃避秦始皇焚书而藏在这里的。另一次是西晋武帝时,我们河南汲县有个叫不准的人盗掘魏襄王陵墓,从中发现了十几万根竹简。经过当时学者的努力,从中整理出《竹书记年》、《国语》等16种图书。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见到过战国以前竹书的实物。近百年来的考古,曾多次发现发大量汉代以后的竹书,如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葬中出土了近五千枚竹简,其中的《孙膑兵法》,是一部失传了一千多年的珍贵典籍。 竹书的形式使汉语中出现了许多与之关系密切的典故,《史记》所记载的“韦编三绝”便是一例,它说的是孔子晚年特别喜欢读《周易》,刻苦之处,以至于“韦编”都断了三次。《庄子》上说惠施方术很多,“其书五车”。以竹书来算,应该不太夸张,因为竹书体积较大,五车竹书,也算不得天文数字。这是后来“学富五车”成语的来源。其他如“罄竹难书”、“断简残编”等等,都是以竹书而言的。 那么“汗青”是什么呢?原来竹书的材料是竹子,而新竹含有水分,容易腐朽和遭虫蛀,所以制作之前先要用火烤炙,让它“出汗”,去其青色,这叫作“汗青”、“汗简”,或者“杀青”。后来,“杀青”一词引申为“著作定稿”;“汗青”则演变为“书籍”的代称了,而文天祥这里则指的是史册。文天祥愿以生命为代价,将赤子之心彪炳于史册,正是因为“汗青”有着这样根本的使命——跨越时空,传递精神和信息,激励世人和后人,而他也会在这里得到永生。 桑梓指 古代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又说家乡的桑树和梓树是父母种的,要对它表示敬意。后人用“桑梓”比喻故乡。维桑与梓,必恭敬止。——《诗·小雅·小弁》。桑梓之地,父母之邦。
杏林指医家 桃李现在多指学生 肝胆是兄弟 千金是对对方女儿的尊称 高足是徒弟、弟子 汗青多指史书 尺素就是书信 杜康是酒 楼兰是西域古国 红豆是一味药也是相思之物 手足就是兄弟 杏坛的由来

关于杏坛的由来众说纷纭。据曲阜孔庙专家解释,因孔子在曲阜讲学处曾亲手植过两株杏树,后人为纪念之,凡是孔子讲学处皆曰“杏坛”。古杏坛亭左右各有一个响亭曰问志、诵归。正德九年改曰展才、鸣琴,乃是祭孔时击鼓奏乐的地方。过杏坛旁有一小门,过小门即第四个庭院。正面有一座明三暗五的建筑,叫后讲堂,又叫深造堂,是后代人在这里办学的学堂。深造堂两侧又有二斋,曰成德、达材。堂内四壁排列数十块大小不一的碑刻,大都是历代明贤雅士、墨人骚客们游览瞻仰时留下的感叹诗篇。

但关于杏林也有传说是指唐朝的孙思邈,简言之,杏林喻指医学界,杏坛喻指教育界
第3个回答  2019-04-16
杏林指是中医学界的代称;

高足:有才能的弟子

桑梓”比喻故乡。维桑与梓,必恭敬止。
桃李——学生汗青——史册、历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