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册课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在海边看瓜刺长的可爱少年闰土摔琴谢知音的伯牙

如题所述

这是关于伯牙的一个小故事。
(一)文体知识

这是一篇明代话本小说。话本小说,是从说话人(即说书人)所依凭的“文字底本”的形式发展起来的。尽管话本小说到了明代已相当成熟,完全脱离了民间说唱文学而成为专供阅读的文学样式,但它仍保留了“说话”的某些痕迹。比如,在结构上分为“入话”与“正话”两部分。“入话”为引子,可以是一首或几首充满咏叹情调的诗,也可以是一个相关的小故事,意在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正话”是正文,也多间杂韵语格言俗谚来描状情景、评论小说人物、舒缓叙事节奏、抒发情志心声等,但以散文化的句式为主要叙事语体。

这篇话本小说是“三言”中的第二部《警世通言》的第一篇,后亦选入署名姑苏抱瓮老人编的《今古奇观》(明末刊行的古代白话小说选本)一书中。小说讲述的是春秋时期(小说中统称为“春秋战国时”)俞伯牙和钟子期偶然相识,成为“知音”的故事。这一故事从战国时代即已广泛流传,《列子》《荀子》《吕氏春秋》等书中都有记述。演变成话本小说后,增加了很多细节,故事更加完整,人物则由传说阶段“进化”到具有鲜明个性的小说典型形象。这个故事歌颂了文人雅士超尘脱俗的友谊,传达出“声气相求”的“知音”的理念,与“三言”中其他写市井交谊的作品相比,具有封建士大夫阶层注重精神交往的空灵特质。

(二)作者介绍

冯梦龙(1574~1646),明代通俗文学家、戏曲家。字犹龙。又字子犹、别号龙子犹、墨憨斋主人、顾曲散人、词奴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兄梦桂,善画。弟梦熊,太学生,曾从冯梦龙治《春秋》,有诗传世。他们兄弟三人并称“吴下三冯”。

(三)课文内容分析

这篇话本小说的“入话”部分先是一首绝句,主要感叹世风不古,用白话来说就是:不要再说管鲍分过什么金,谁还能听出伯牙弹过的琴音?如今交友之道都奸诈似鬼,豪侠之士空悬一片诚心。作者慷慨赋诗之后,接着讲管鲍的故事,进而论述交友的几种境界,即“知己”“知心”“知音”,由此引出正题。

小说以说书人的口吻娓娓道来,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俞伯牙出使故国后,绕路返回,贪恋“江山之胜”,中秋月夜,泊船荒野,抚琴遣兴。正遇樵夫钟子期避雨听琴,识得伯牙所奏琴曲,与他讲论琴理,谈得非常投缘。子期更能听音知心,猜出伯牙是意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二人相见,谈琴论道,引为知音,相见恨晚,依依惜别。俞伯牙由嗔怪讥笑,转而为赔礼道歉,是最富戏剧性的情节;钟子期论说乐理一段,由天地造化、阴阳五行,讲到历史沿革、抚琴意境,是颇为雅致精彩的独白;而“高山流水”的弹奏与称赏,无论是叙事还是言情,都达到了化境,无以复加。二人因知音而结友,誓言“生死不负”,一片冰心,两相倾慕,不受尘世浸染,可谓高人雅事,奇之又奇。

故事至“洒泪而别”并没有终止,伯牙的赴约和子期的亡故,更演出了“摔琴谢知音”的悲壮一幕。伯牙碎琴绝弦,酬答亡友的知音之谊,寄托永怀之意,非常感人。一曲短歌,一首绝律,道尽心语,可谓“大音希声”,曲外自有深情。

这个故事有它传奇的一面,通过情节的巧合来突出人物的行动和情感,表现了对友情的一种美好而高尚的理解和追求。全篇弥漫着文人士子的高雅情调,又不乏重义轻利的传统美德,是对“欲觅知音难上难”的现世生活的感叹,也是对“势力交怀势力心”的社会风气的批判,传达出更多浪漫的理想主义色彩。

这篇小说在形式上具有话本小说的典型特征,在艺术上也相当成熟。情节既有平稳的展开,逐步的演进,又有突然的变奏和提升,可读性较强。人物形象的刻画,有外貌描写,有心理活动,有精彩的对话,有态度的转变,都生动可感。“知音”的历史故事,因这篇小说的“放大增色”而流播久远,盛传不衰。

(四)故事介绍

俞伯牙是楚国人,但在晋国做大官。有一次,晋君派他出使楚国,他也乐得回乡走走。船行到汉阳江口,正遇中秋之夜,偶然来了一场风雨,船只好泊在山崖之下。不久风雨过了,云散了,一轮明月当空,俞伯牙对着这景色,忽然想弹一弹琴。他弹琴很郑重,先叫童子摆好囊,焚香炉,他情绪饱满之际,才开囊取琴,弹出一曲,曲犹未终,忽然琴弦断了一根。他认为必是有人偷听,或者来了刺客。叫人上岸去搜查。果寻一人,那人说是樵夫,却又说在此“听琴”,俞伯牙觉得是个笑话。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伪,我也不计较了。左右的,叫他去罢。” 谁知那个樵夫却很有水平,一句话反驳得很尖锐而有力:“……大人若欺负山野中没有听琴之人,这夜静更深,荒崖下也不该有抚琴之客了。”这智慧的答语惊动了俞伯牙,于是把那人请上船来。这人就是钟子期。他上得船来,不行跪拜之礼,不卑不亢。这种态度令俞伯牙很不痛快。俞伯牙面对着这个樵夫,一时不知怎样对付才好,便先考一考他对音乐到底懂得多少。不料钟子期把琴的来源与构造原理,说得头头是道,他态度才有些改变了。再进一步,考考他“听琴”的能力:钟子期完全说出了俞伯牙的心思,“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美哉汤汤乎,志在流水。”使他大惊,推琴而起,连呼“失敬失敬”。重新与樵夫行了宾主之礼,以平等的态度对待钟子期了。因为这样的知音人实在很难得,这一夜,两个知音人,谈到了天亮,十分投机。还结拜了兄弟。俞伯牙年二十八,钟子期二十七,俞伯牙做了哥哥。故事中的俞伯牙,发现钟子期是他的“知音”之后,不但放弃了地位不同的优越感,与他长谈到天亮,结拜为兄弟,而且在一年之后,又去探望他。谁知钟子期在这一年中,因得他的赠金,买了好些书,日间采樵,夜间苦读,“心力耗废,染成怯疾,数月之间,已亡故了。”俞伯牙听了,“五内崩裂,泪如涌泉,大叫一声,傍山崖跌倒,昏绝于地。”随后在钟子期墓前抚琴为吊,一曲终了,把琴摔碎。还决定辞官不做了。
因为我不知道你要问什么,所以只能做这么多了。\(^o^)/~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