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艺术创作中的“真实”

如题所述

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中国电视界开始流行一个最具生命力的新词语——电视纪实.然而电视纪实的内涵是什么?迄今为止,纪实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论,但是不同的专家、学者、教授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又都从不同的角度栓释和推动了这一概念内涵的完善.但是笔者认为,在阐述什么是纪实,什么是纪实的真实,什么是艺术的真实,什么是“感觉的真实”(真实感)前,应该先明确三点立场和了解三点内涵.
  三点立场:
  第一,纪实不是生活真实.因为生活真实是客观存在的,是第一性;纪实真实归属艺术真实,纪实是一种主观的艺术追求,是观众对影视艺术情景真实的判断和认同.
  第二,纪实不等于纪录.纪录是排斥主体的技术行为,而纪实是需要主体参与并反映主体思想的创作方式、方法、风格等.
  第三,纪实艺术内涵的界定是建立在电视现实纪实基础上的.纪实本身就是一种美学风格,就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但随着媒介技术的迅猛发展,今天的电视纪实艺术逐渐走向风格的多元化,为此对其内涵精确而全面的界定愈发困难.

  三点内涵:
  从创作者角度上看:纪实艺术既能够关注、呈现生活本身的具象状态,也能够充分表现创作者的艺术观念和创作手段,进而利用影像语言形成为受众构建主客体关系的意义系统,实现纪实艺术的现实与审美意义.
  从作品角度上看:采用纪实与艺术的创作风格与方法,兼具纪实艺术与媒介属性的内在统一,包容纪实与艺术作品的所有种类(如:纪录片类、真人秀类、素材增值类等使用纪实与艺术手法的影视作品),要求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通过创作者的创作活动体现在作品中,使作品主体不虚,形式不拘.
  从受众角度上看:通过媒介语言给观众以接近或还原生活形态的可视性和真实性,让观众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真实感),完成了真实感的信息反馈与审美接受.
               (一)关于真实性
  真实性是纪实艺术的首要特征.真实性是通过“纪录真实”来实现的,但是纪录本身又是一种“最主观的客观纪录”,所以纪实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追求,体现在作品上就是一种美学风格,体现在创作上就是一种有别于“虚构类”的艺术表现手法.因此每个人不同的“主观创作”和技术的发展运用,都会使纪实艺术的风格不同,并且逐渐走向多元化.为此,笔者认为,纪实与真实的关系已经讨论几十年了,不应该再纠缠于“纪实是不是真实”里面了,而是应该在全球化语境下,着重研究探讨和商榷纪实艺术的真实性特征以及真实性(真实感)在纪实艺术中的含有量.
  纪实艺术的真实性源于科技的迅猛发展.中国传媒大学高鑫教授说:“纪实作为一种美学风格,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或者是达到客观真实,或者给人真实感、真实性.” 可见此处的真实性与真实感意义是相同的.那么这种真实性或真实感是如何形成的呢?朱羽君教授一语中的:“过去和现在,人们对真实性的理解,及审美要求是不能超越当时的技术手段的.60年代,我们用16毫米摄影机拍片时没有同期声,就是画面配上音乐,没有人提出不真实的问题,因为当时根本不具备运用同期声、长镜头的技术设备,我们那么拍就符合当时的审美要求,但现在还这么拍,人们就不能接受了……” 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真实性具有不同的理解.
  纪实艺术的真实性与创作实践密不可分.真实性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电视实践的不断发展,真实性这一“多重假定的真实”有着不同的意义.从生活原生态的现实真实出发,到达电视编导的思维中,经过选择、提取完成了第一重“假定”,这其中的“选择”与纪实艺术创作者的观念密不可分.此外,第一重“假定”之外,还有摄影师、剪辑师、音乐音响师的加工处理的“假定”,播放过程中的传播效果,以及最后到达观众头脑中,因不同的时代、地域、经历、背景、教养等还要经过“假定”.因此,纪实艺术的真实性会在不同人中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认识.
  纪实艺术的真实性与接受审美关系密切.纪实是一种美学风格、一种审美态度,与纪实密不可分的真实感、真实性自然成为审美的重要标准之一.曾任哈佛大学艺术心理学教授的鲁道夫?爱因汉姆(Rudolf Arnheim)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电影,出版了《电影作为艺术》一书,他在这本书里说:“我们所掌握的直接经验的工具越完备,我们就越容易陷入一种危险的错觉,即意味看到就等于知道和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提醒我们,对于影像艺术的理解,如果我们只停留在现象真实性的层面则失去了由审美所带来的更丰富的内涵与意义.因此,对于纪实艺术的真实性特征,我们更需要在历史与实践的动态中、在“多重假定”与接受审美等不同维度中认知与把握.同时也需要我们从本质真实、审美真实的角度去观察,去理解.
               (二)关于艺术性
  纪实艺术是一种创作风格与艺术追求,从其产生与发展的实践来考察,它具有影视与艺术的双重属性.因此,艺术性是纪实艺术的重要特征.
  朱羽君教授在《现代电视纪实》中阐述:“纪实除了遵循素材必须来自正在进行的现实生活外,其他的许多创作思维与艺术创作规律是相同的.”
  19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德国古典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黑格尔在《美学》中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20世纪美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Susanne K.Langer)在《情感与形式》中说:“艺术是情感的形式”,虽然他们的角度不同,但是我们认为,他们共同道出了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情感与理念.
  艺术不能缺少情感与理念,纪实艺术同样需要情感与理念的融入.
  首先,纪实艺术从创作者角度看,它既要关注呈现生活本身的具体状态,也要表现创作者主体性的艺术手段和艺术观念,进而利用影像语言形成为受众构建主客体关系的意义系统,实现纪实艺术的现实与审美意义.
  笔者在一次编导培训班讲课时,一位编导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既然纪实的主要手段是现场跟拍、抓拍,那么编导在现场是不是就无事可做了?”我的回答是: “不,编导在现场大有可为,主要是善于发现、捕捉,甚至是设计营造纪实艺术(审美)情境,实现更多更强烈的真实感(感觉的真实).”
  例如,《女子特警队》这部作品,女特警李雪梅经过艰苦训练取得了好成绩,在回营地的汽车里不由得哭起来.若按纯纪实的手法摄像机悄悄的记录,编辑时加上解说词,也是不错的纪实作品.然而此时创作人员融入情感与理念的思维采用了镜前访谈的方式大大增强了真实感的艺术变现力.此时,创作人员采用了未出镜的提问,问她怎么了?李雪梅说她想家了.创作人员并未停止,而是采用情境论的理念敏锐的发现了李雪梅身旁的排长,便反过来问排长于是引出了排长动情地一段话.当排长把充满理解与安慰的手掌伸过来时,李雪梅将自己的手重重的拍在上面,无声的语言感谢排长的理解,这种默契的交流,无声胜有声的感人效果,离开情感与理念的纪实艺术情境是无法完成的.
  因此,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从创作者的角度难以离开对人的关注与表达,人的真情实感激发了创作者的情绪与理念,并且这种情感与理念又在指导着创作者提高作品的艺术性,进而激发观众内心的感情,实现了艺术性的审美与升华.
  其次,纪实艺术从作品角度采用纪实与艺术的创作风格与方法,兼具纪实艺术与媒介属性的内在统一,包容纪实与艺术作品的所有种类,要求现实生活的存在方式和本质意义,并通过创作活动体现在作品中,使作品主体不虚,形式不拘.这种纪实艺术作品通过塑造鲜明的纪实艺术形象,可以达到以情感人的目的,实现其艺术真实的价值.
  最后,纪实艺术从受众角度通过媒介语言给观众以接近或还原生活形态的可视性和真实性,让观众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生活真实感),并且观众通过媒介语言完成真实感的信息反馈与审美接受.此处的艺术性的领悟更多的需要受众的认识能力、人生阅历、审美修养以及对艺术的感悟等因素得以实现.因为纪实艺术作品完成以后并不等于艺术的终结,从接受美学与传播学受众的角度来说,还需要观众对其进行新的审美与意义解读,完成艺术真实的再创作.正如我们常言,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因此,纪实艺术虽然源于生活,但是由于它是“主观的表达”,所以纪实艺术真实感的挖掘,还需要作品的艺术表达和观众的审美素养(追求),而这一切的支撑点,都源于创作者与受众者情感与理念的碰撞和共同表达.
               (三)关于融合性
  纪实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态,从其产生与发展的实践来看,它具有影视与艺术的双重属性,这种双重属性使其成为融合性的天然条件.纪实艺术既隶属于影视学又隶属于艺术学,在影视学中,纪实艺术与电影美学、电视艺术学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学领域中,纪实艺术又与综合艺术、视听艺术等联系紧密.在这种多元共生的土壤中使其本身的融合性基因得以充分的生长.
  纪实艺术的融合性特征,在创作技术上表现得较为明显,因为纪实艺术是伴随着新技术的产生、运用而迅猛发展的,其中自然与媒介技术相融前行,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声画同步技术的应用,纪实艺术开始了同期声的融合实践,如1990年的《大学第一课》,1991年的《押运兵》,1992年的《望长城》,1993年的《潜伏行动》等.这些作品的特点就是:比较完整自觉地运用了现场同期声,被摄者开始面对镜头讲述,以及较为完整的生活状态纪录.令观者耳目一新.
  第二,3D数字动画技术、高清设备等新技术在纪实艺术中被广泛运用.在技巧方面,动画与实景相结合、纪实和数字技术相融合,从而使画面结构更形象、生动.尤其是考古等探索发现类的纪录片用这种形式去重构历史,获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如《故宫》、《圆明园》、《百年宜禧》等作品,均获得了巨大成功.
  纪实艺术在创作理念上也颇具融合性特征.每一次纪实艺术的发展进步,除了技术改进之外,意识形态也逐步解严,人们更加注意借鉴西方纪实类节目的创作经验.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地体现在纪实艺术创作理念的创新中;这种创新又具体表现为融合性特征,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这种特征表现得越来越显著:
  1、搬演重现开始大量使用,虽不乏反对之声,但总体上学界与业界基本认可了这种创作形态.纪实艺术本是一种依靠视觉产生“真实感”的艺术形态,当纪实艺术缺少原始影像素材的时候,搬演重现是突破时空障碍、还原历史风貌的主要表现手段,因此“纪实”与“搬演”看似完全对立的创作形态便顺理成章的融合了.
  2、用事实说话,以故事为核心,贯穿悬念,也是一种多元融合的形态.贯穿悬念,人为设置兴奋点,刻画主人公等等,这些创作手段本属于“虚构类”领域,但是被纪录片所用,也创作出了不少脍将人口的好节目.如2007卡塔尔国际电影节首映式作品《油菜花开》,四综悬念的巧妙设置,拟音的大胆使用,引人入胜的“电视剧”情节,使该纪录片被学界称为“试验纪录片”,被业界称为“真实电影”,并成为多所大学的教材.
  其实,在英国美国以及西方一些国家里,早已经有了“纪实电视剧”和“剧情纪录片”两种形态的节目,这种融合后的模糊剧种很难分类,也很难分清那个是真实的,那个是不真实的.笔者认为,不管什么“片种”,只要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只要观众以为是真实的,这种艺术尝试便是有益的融合.
  3、中西融合,用西方的语言风格讲述中国的故事.近几年使用“真人秀”式的全景式纪录仪式化事件的节目时常出现,并受到好评.2007年获得中国广播电视大奖的纪录片《躁动》,就是将摄像机摆放在10处不同的场地上,多方位、全视角的纪录下了辽南地区渔民捕捞海蜇的整个过程.观众不但看到了万船竞发的宏大场面,还窥视到了十万渔民中的个体肖像.中西融合的优秀作品还有,运用了大量“画面表意”的《唐山地震三十年祭》、《东陵》和“声音表意”的《工地》、《幼儿园》等等,这些纪录片的创作成功,都反映了中西融合已经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纪实艺术中的纪录片创作,从单一的格里尔逊式到原生态的纪实主义,我们走过了近百年的历程.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播环境的改良,思维上的变化,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中国纪录片的创作形态将进入一个多元融合的繁荣时代,我们对真实性的认识也将有一个全新的突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6-01-09
艺术真实:它是艺术家真切的人生体验基础上,通过艺术的创造力,以虚幻的形式揭示出来的实际生活的本质与真谛。理解"艺术真实"必须把握下列三层含义;
1.文学的艺术真实是作家提炼、加工、改造过的真实,比实际生活更集中、更典型、更强烈、更鲜明。这指的是事真。
2.文学的艺术真实是作家对生活主观评价和主观情感的真实。文学是对生活形象化的反映,它是观念形态的东西,必须凝聚着作者家的真情实感。而且这种主观的情感与评价,同实际生活必须相一致,或大体一致。情感与评价的真实,不等于这种情感、评价同实际生活一致,凡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评价与情感就是一种艺术真实。这指的是理真与情真。
3.艺术真实是事真、情真、理真的三位一体,高度统一。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