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能明了自身真,有真就是成佛因。 不求自真外求佛,寻觅全是大痴人。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如题所述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如果能够明白自己的真就是成佛的因果,不求自己,反而去求佛,岂不是一个大痴人。这是一句佛教偈语,警醒人们不要一味地外求得不到的事物,只有返观内心,参透自我,才能够修练得道,悟出人生的的真谛。

在佛看来,人的纯真美好的心,便是佛性,以真心去悟佛,参透人生。所以,真正的修行者,应该是自省自问,从自身去修行,而不是假借外物,救佛祖的庇佑和帮助,以得道成佛,这样反而是利于修行的。也是人们执着痴迷的原因。

扩展资料:

释迦牟尼证道以来,佛教已经存在了2500多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各种佛教理论和修持方法,一方面通过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佛教典籍得以传承,另一方面,佛教美术在帮助佛教教义进行效率更高的传播上,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佛教信徒修习佛教的目的即在于依照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7-31

此诗的意义是教导人能够及时回归觉悟自心,自己的真心就是成佛的因,有因才能有果,一味的外求是得不到的,只有返观内照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参透人生真谛。

说真实义就是自己的真心便是佛性,真心觉悟就是佛,所以,学佛修行要时时刻刻从自己的心念处下手,把握住当下这颗心,活在当下。而不是向外求,到外面去找佛永远找不到反而增长愚痴,不能解脱。

此句确有出处,原文为“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是六祖惠能圆寂时所留的佛偈,见于《坛经》。

扩展资料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所谓“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性,指众生本具之成佛可能性。即“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及“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这一思想与《涅槃经》“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之说一脉相承。

《六祖坛经》还主张唯心净土思想。认为“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

《六祖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祖坛经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25
您好,此诗的意义是教导人能够及时回归觉悟自心,自己的真心就是成佛的因,有因才能有果,一味的外求是得不到的,只有返观内照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参透人生真谛。
说真实义就是自己的真心便是佛性,真心觉悟就是佛,所以,学佛修行要时时刻刻从自己的心念处下手,把握住当下这颗心,活在当下。而不是向外求,到外面去找佛永远找不到反而增长愚痴,不能解脱。
相信智慧的你一定可以觉察到内心世界中的宝藏,找到答案。
阿弥陀佛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7-12-07
此诗的意义是教导人能够及时回归觉悟自心,自己的真心就是成佛的因,有因才能有果,一味的外求是得不到的,只有返观内照自己的内心才能够参透人生真谛。
说真实义就是自己的真心便是佛性,真心觉悟就是佛,所以,学佛修行要时时刻刻从自己的心念处下手,把握住当下这颗心,活在当下。而不是向外求,到外面去找佛永远找不到反而增长愚痴,不能解脱。
第4个回答  2012-07-18
真就是真心,若不见自心,皆是痴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