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3篇作文,高考水平 发邮箱[email protected] 好的再给100分。请高手帮忙,谢谢啦!

每篇1000字左右,不要求原创,但是文章要过得去不能让人无语。。。。
1.中国人的性格 读后感(亚瑟 亨 史密斯)
2.花样年华/盲井/阳关灿烂的日子/站台 观后感(任选一)
3.游记一篇 要求有议论有记叙 不要去太离谱的地方,最好江浙这边的。

中国人的性格 读后感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父亲就给我看过这本书——《中国人的性格》,也理所当然的写过一篇观感,洋洋洒洒六千字左右吧。可父亲并不满意的说:你根本不曾用心的学习这本书,如此读后感不算得真正的熟读了此书,最多告诉我这本书你读过了而已。于是我在重新细读后却出现一个十分尴尬的事情,我已经写不出感觉了,但是父亲的作业是必须要完成的,于是勉强凑了千字交差,父亲却说,你这次是真读懂了。只是你的文字基础太差写不出来,以后要好好练习写作,一下子就说到我的心底了。大概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与文字纠缠了。
今天又看见这个命题的时候,首先勾起记忆的是那副对联:“古庙无僧风扫地,空室有情月作灯。”其实倒不是说这副联对国人性格有多少精华的概括,可它却影响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想法。相信也确有不少的国人曾受过这种影响,当也是一种国人之性格吧。如今虽说书里的具体内容已忘得七七八八了,但史密斯的基础观点和精辟论断还是很有记忆的。尤其是曾经的那篇观感却至今仍记忆犹新。
岁月流转,而今早已不是多年前那个稚嫩的黄毛小子了,对于国人之性格自是有许多不一样的理解和观点。这《中国人的性格》虽是百年老书,可书中诸多对于中国人性格的研究——尤其是关于面子问题、礼仪问题、时间观念、心机问题的阐述,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虽说是在今日的我看来还有许多不符之处,那也或许仅仅是因为时间隔得太久的原因吧。但我始终非常赞同史密斯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往往可以透露出其性格,不能说很透彻,但是多少会映射一些出来……”。因此我深信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其性格存在着某些联系。价值观对性格的塑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性格也会影响个人的价值判读,影响个人的行为。性格的塑造,价值取向是一个因素,但是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譬如生长环境与条件,家庭的关爱程度等等。
说到“面子”,中国人是最讲究面子的了,哪怕是那些心底十分肮脏的人也随时不忘做足面子工程。古时有而今也有,从平头百姓到政府国家,试问有谁放下过面子?当然面子也不仅仅是以为的虚贬,既包含执着也包含骨气,那种宁可站着死亦不跪着生的豪气。可事到如今,面子似乎真的只是那张皮了,没有了那撑起面子的血肉。我又不由得想起了两会时那张仰望苍穹的脸和那无奈的眼神。中国人的面子在哪里?虚荣是否真的这么重要?要怎么才能挣得回那曾经的自豪,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应该更多的思考的问题了。
再说礼仪和时间,对于此我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时下的流行语竟是约会晚半个小时不算迟到。而更多的女孩甚至是故意迟到而显示自己的身价,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相信许多人也都明白。口里天天喊着时间就是金钱,而近千年来中国人办事拖沓、漠视时间的陋习即便是在社会匆匆发展的今天仍旧无所改变。而关于礼仪,自然和面子、时间分不开,中国人一向是讲求礼尚往来的,至于而今之礼有些变了味道,却仍不失为一个公认的礼仪之帮,这不得不说是孔丘的功劳为最。尽管在外国人看来,国人的礼仪或许只是傻的可爱而已。
而中国人历来都是聪明的、有心机的。而这也是作为中国人最为值得骄傲的事情了,可是这种自信正在开始慢慢地消失,这种心机慢慢地偏离了原本应该正常的轨道。这或许就是史密斯说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的原因吧。国人的个人能力都很强,却没有团队意识、战场意识,这一点从中国的体育上就最容易看得出来了,拿冠军的永远都是个人,一旦遇到团队比赛,中国人就只有无缘问鼎了,无论是篮球还是足球?而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那国外的教练根本就不可理解的事情,我不知道是谁去请的那些外国教练,但至少说明他根本就把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在哪里!
或许这些文字不能算作是读后感了,但确实是这些文字所引发的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沦落到外国人来评头论足的地步,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中国人的价值观并没有缺失仅仅是有些移位了而已,缺失的只是信仰,而许多国人尚不觉得自己是没有信仰的人,这才是我觉得最可悲的事情。放眼当今文坛,有几篇醒世之作,即便有些青年的激昂之词也在愤青这个独特的词语掩饰下被默默的弃尸荒野了。而这些不是某一人振臂一呼就可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文学、教育、宣传等部门的积极配合而共同努力的一项浩大的工程。只有大家精诚合作,才是国人之福,中国之福!
站台 观后感
那是在二十多年前,父亲就给我看过这本书——《中国人的性格》,也理所当然的写过一篇观感,洋洋洒洒六千字左右吧。可父亲并不满意的说:你根本不曾用心的学习这本书,如此读后感不算得真正的熟读了此书,最多告诉我这本书你读过了而已。于是我在重新细读后却出现一个十分尴尬的事情,我已经写不出感觉了,但是父亲的作业是必须要完成的,于是勉强凑了千字交差,父亲却说,你这次是真读懂了。只是你的文字基础太差写不出来,以后要好好练习写作,一下子就说到我的心底了。大概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与文字纠缠了。
今天又看见这个命题的时候,首先勾起记忆的是那副对联:“古庙无僧风扫地,空室有情月作灯。”其实倒不是说这副联对国人性格有多少精华的概括,可它却影响了我很长一段时间的想法。相信也确有不少的国人曾受过这种影响,当也是一种国人之性格吧。如今虽说书里的具体内容已忘得七七八八了,但史密斯的基础观点和精辟论断还是很有记忆的。尤其是曾经的那篇观感却至今仍记忆犹新。
岁月流转,而今早已不是多年前那个稚嫩的黄毛小子了,对于国人之性格自是有许多不一样的理解和观点。这《中国人的性格》虽是百年老书,可书中诸多对于中国人性格的研究——尤其是关于面子问题、礼仪问题、时间观念、心机问题的阐述,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虽说是在今日的我看来还有许多不符之处,那也或许仅仅是因为时间隔得太久的原因吧。但我始终非常赞同史密斯的一个观点那就是:“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往往可以透露出其性格,不能说很透彻,但是多少会映射一些出来……”。因此我深信一个人的价值取向与其性格存在着某些联系。价值观对性格的塑造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性格也会影响个人的价值判读,影响个人的行为。性格的塑造,价值取向是一个因素,但是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因素,譬如生长环境与条件,家庭的关爱程度等等。
说到“面子”,中国人是最讲究面子的了,哪怕是那些心底十分肮脏的人也随时不忘做足面子工程。古时有而今也有,从平头百姓到政府国家,试问有谁放下过面子?当然面子也不仅仅是以为的虚贬,既包含执着也包含骨气,那种宁可站着死亦不跪着生的豪气。可事到如今,面子似乎真的只是那张皮了,没有了那撑起面子的血肉。我又不由得想起了两会时那张仰望苍穹的脸和那无奈的眼神。中国人的面子在哪里?虚荣是否真的这么重要?要怎么才能挣得回那曾经的自豪,或许这是我们这代人应该更多的思考的问题了。
再说礼仪和时间,对于此我不知道大家有什么看法。时下的流行语竟是约会晚半个小时不算迟到。而更多的女孩甚至是故意迟到而显示自己的身价,这是一种怎么样的心态相信许多人也都明白。口里天天喊着时间就是金钱,而近千年来中国人办事拖沓、漠视时间的陋习即便是在社会匆匆发展的今天仍旧无所改变。而关于礼仪,自然和面子、时间分不开,中国人一向是讲求礼尚往来的,至于而今之礼有些变了味道,却仍不失为一个公认的礼仪之帮,这不得不说是孔丘的功劳为最。尽管在外国人看来,国人的礼仪或许只是傻的可爱而已。
而中国人历来都是聪明的、有心机的。而这也是作为中国人最为值得骄傲的事情了,可是这种自信正在开始慢慢地消失,这种心机慢慢地偏离了原本应该正常的轨道。这或许就是史密斯说的中国人是一盘散沙的原因吧。国人的个人能力都很强,却没有团队意识、战场意识,这一点从中国的体育上就最容易看得出来了,拿冠军的永远都是个人,一旦遇到团队比赛,中国人就只有无缘问鼎了,无论是篮球还是足球?而这些根深蒂固的观念是那国外的教练根本就不可理解的事情,我不知道是谁去请的那些外国教练,但至少说明他根本就把没有找到问题的本质在哪里!
或许这些文字不能算作是读后感了,但确实是这些文字所引发的思考,作为一个中国人要沦落到外国人来评头论足的地步,我不知道这是否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中国人的价值观并没有缺失仅仅是有些移位了而已,缺失的只是信仰,而许多国人尚不觉得自己是没有信仰的人,这才是我觉得最可悲的事情。放眼当今文坛,有几篇醒世之作,即便有些青年的激昂之词也在愤青这个独特的词语掩饰下被默默的弃尸荒野了。而这些不是某一人振臂一呼就可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文学、教育、宣传等部门的积极配合而共同努力的一项浩大的工程。只有大家精诚合作,才是国人之福,中国之福!
因为生于七十年代,所以对八十年代的记忆情有独钟,七十年代末的时候我刚刚记事,那时没什么太多的印象,只记得整天都吃高粱米和棒子面,以至到现在我都对高粱米深恶痛绝,到了八二年上学的时候记忆才清晰起来。《站台》里的每一个细节,以及邓丽君、对越反击战、喇叭裤、烫发、卡式录音机、《渴望》的热播……都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才能有所感怀的。在电影中这些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和片中大量的流行歌曲与新闻简报一样,它们是时间的符号,时刻提醒着观众事件发生的年代。《站台》通过崔明亮、尹瑞娟、张军、钟萍四个小人物的生活经历和命运,忠实地记录了中国整个八十年代的历史变迁。
 在角色的定位上导演贾樟柯是很用心的,四个主人公是文工团的演员,因为他们是新生事物的最先接触者,也是先行者。但四个人中还是有区别的,崔明亮虽然沉默寡言但却是最叛逆的、张军和钟萍则最为先锋和时髦、而尹瑞娟明显比他们落后很多,当钟萍烫头时她还梳着那种羊角辫,钟萍也是最先开始吸烟的,所以张军和钟萍很早就走到了一起,这是他们的性格决定的。尹瑞娟并非不喜欢崔明亮,但她始终犹豫不决,所以在开始拒绝了崔明亮,这也是性格所决定的。在铺天盖地的新生事物面前,不同的人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有的人完全接受,如张军、崔明亮、钟萍;有的人迟疑,如尹瑞娟;还有的人拒绝,如崔明亮的父亲,他对崔明亮穿喇叭裤非常不满。但这场变革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不管你喜不喜欢都要接受,它深入到了社会的每个角落。还是崔明亮的父亲,当年对儿子看小人书《茶花女》都不允许,最后竟然包起了二奶,因为它改变的是人们的思想。
剧团承包了,为了生存必须到各处去走穴演出,于是几个主人公开始了漂流,尹瑞娟则因父亲生病留在了家里,后来成了税务员。在汾阳这个封闭的小城里崔明亮他们更多的是对新事物的渴望,收听台湾的广播、还有张军从广州邮来的明信片上面写着“花花世界真好”、以及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无不体现着他们对未知事物和外面世界的向往。带着这些向往,他们离开了家,在外面的漂泊中他们却深切地感受到了一种迷茫,对命运的无法掌控。未来是怎样的无法预知,崔明亮对歌词的更改:“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老婆七八个,孩子一大堆”就是他们内心真实的写照。在崔明亮的表弟三明身上,我们看到了处在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人们的生存状态,虽然年龄比崔明亮还小,但早就没了年轻人应有的激情。他不识字没有文化,所以无法摆脱现实的生活,产生这些的原因不过是因为这里穷,但这是注定的,不是某一个人就可以改变的,于是三明不得不接受一生下来就已经注定了的命运。这种命运残酷在签定煤矿生死合同的时候达到了顶峰,为了生存他必须要受命运的摆布,根本没权选择,甚至生与死都不由自己。

八十年代是中国最后一个理想的年代,那时候的偶像是战斗英雄、是科学家,记得当时我写作文的结尾都是:我们热爱……,如今这些都已成记忆,我们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事实:出生在理想的年代,却生活在现实的年代。《站台》是贾樟柯带有自传性质的作品,里面演三明的就是他的亲表弟,而那份生死合同也是真实的,你可以将《站台》看作展示八十年代的平民史诗,也可看做贾樟柯对青春的宣泄,贾樟柯只是电影学院的旁听生,但他对电影所表现的真诚是很多人无法比拟的。
  片中我们很少看到特写,基本上都是中、长镜头,这是一种旁观者的姿态,不同于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参与者的身份,但平静舒缓的镜头下面确能感受到贾樟柯的那份激情。电影的名字来源于八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首同名歌曲,就如同歌中所表达的:“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影片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崔明亮们乘座的汽车进出于汾阳和各个城市之间,没有停息。其实不仅影片的主人公在漂流,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漂流,我们都在站台上等待,根本无法预知下一站是那里。

  漂泊之后他们终于回到了家,几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张军做起了生意;钟萍因在被警察审问时张军说自己不是她的丈夫后离开了张军,并且谁也不知道她的下落;崔明亮和尹瑞娟还是走到了一起。影片的结尾尹瑞娟在阳台上逗孩子玩,崔明亮在沙发上睡着,炉上烧着水,我们能听到从电视里传来的对白,那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喋血双雄》:珍妮对小庄说要去海边买一所大房子,那是珍妮的理想,一如当年崔明亮般的执著。其实青春不过是生命中的一段记忆,理想只是这记忆里的轮回。炉上的水烧开了,发出刺耳的尖叫,就像电影开始的汽笛,我们出发的原点也是我们的终点。

站台观后感(二)
在我开始打开记事本,新建一个苍白无力的文本时。心情开始沮丧
因为始终找不到一个准确的标题来开始我心灵的自言自语
像不可一世的桀骜突然沉沦的那种下落感。失落,一碰即碎。

然后我开始想起关于《站台》的碎片,那些残留在思维里的灰涩画面
像一场孤独的幻听,勾勒我出生和成长的那个年代

于是,我的随想便在孤独中开始。然后逐行逐字游走。
很多时候,无论是梁小武还是崔明亮,脸上总带有一种玩世的嬉戏神色
隐含着微弱的伤感。仿若20年前或者5年前的生活,我们只有一个方式
无奈地让自己脸上沾染过多的不羁。于是青春湮灭,理想成空
在宿命巨大的轮盘之上,随波逐流。所以贾樟柯用了伤感的方式
述说生命的孤独和绝望

影片握住了贯穿整整一个年代的许多片断
有在记忆中老去的音乐,某个年代的细节广播,以及隐约的部队操练声
这些背景符号,从影片的开头到结局,始终如鱼游梭在镜头的背后
所以,情节在片断的切换中跳跃,我丝毫不会感到有思维迟钝的尴尬
那些年代的符号,对观众似乎就是一次对遗忘岁月的淘掘 
——从《风流歌》,《火车向着韶山跑》到《美酒加咖啡》
《秘密》,《成吉思汗》,再到《站台》,再到《是否》……
这些贾樟柯刻意起用的各种提示,大量地肆无忌惮地铺张在影片当中
就算是导演本人,可能也都无法说服自己舍弃
这些时时触动记忆和灵魂的元素

这是一种煽情的铺染方式,可是我们无法不感动自己
关于片名《站台》,这个提示,让我一开始便在影片中寻找未知的站台的踪影
却在影片终结归于失败
就像崔明亮表演《火车向着韶山跑》时,还未见过真正的火车
仅能通过虚有的印象,用“呜呜呜”的呼叫表达
模糊,缺乏精致的真实。直到他们一群人奔跑在空旷中,望着擦身而过的火车
这个虚有的印象终于变成现实

但是,远走的火车,在轨道上遗留的声息,预示了怎样的未来?
我只看到屏幕上青春的呼叫,随后变成寂静的茫然
这一切都写在了主角们的生命之中,颜面之上

“铁路意味着远方、未来和希望”。远方有多远?未来又有多长?
生命可以有很多理想。1992年的艾敬在唱一段未知的理想
“1997快点到吧,我才可以去香港”
那个年代转瞬即逝。理想在时间中完美起来,或者垂直坠落直到破碎
而我的1997年,开始从一个小城迁移到另一个陌生的大城市,理想随着现实变幻
或消失或转移

那么,站台在哪里?在影片中我始终寻觅不见
只不过可以看见,影片中到处充斥着梦想的青春线索
却最终随着时间的推走而苍老。无论是崔明亮和尹瑞娟,还是张军和钟萍
终于在宿命的无奈中疲惫不堪
四个人物就是四颗棋子,平庸地被时间拖往绝望,理想最终归于徒劳

我不得不提出这两个画面,它们让我伤感
而且无能为力劝慰心灵——尹瑞娟在空洞的小屋独自起舞
崔明亮的表弟三明拿出皱弱的5块钱让崔转交给妹妹的时候说
如果她考上了大学,叫她不要再回到这里

生命是脆弱的,弱势的人群总是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仿佛一个被时间禁锢的圆圈里,不断有人在渺弱中牺牲
这个结局无法自控,无法改变。压抑,充满伤感
三明就是宿命中一颗被无力化了的棋子,混杂在庸常之中老去

贾樟柯的行为方式其实让人出乎意料
比如一个个看似平常的中远景镜头,是在影片中被不断起用的方式
让那些原本就微弱的人群,在远离摄影机的镜头下,显得更加渺小
像一颗颗尘埃,随时被风吹离生命。异常茫然,异常困惑

而充满纪录片元素的抒写方式,平缓的写实手法
又让人感觉这已经不是一部电影,而是在我们手心咫尺的场景。有酸涩的熟悉

从青春的躁动,游弋到生命的绝望,影片所讲述的愿望的期待
超过了数字10的年份,在这个崭新的年代,也能隐射生命的无奈

然后,《站台》的结束,我们又看到了《小武》的开始
这是一个循环,关于年轻的浮躁,关于理想的终了

我只是耳中萦绕。“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
站台到底在哪里?
等待最终却是孤独的。

--

我是一只小狗狗,你是我的大骨头!

游杭州西湖
有幸在去年春天之时,游赏过西湖。如今想起,更是另一番滋味。记忆里的西湖呵,似午后茗茶一般,在脑海里,飘着淡淡的久远的香……

当时很是轻狂,并没把多少景色记在心上,以为西湖只不过是偶尔而已。所以初见西湖之时,并无多少惊艳之感。奇怪的是,觉得自己从未如此平静过。晨阳斜斜得打入大半个西湖,空气里四处飘散着清新的味道。走走停停,眼前的西湖已不似初见之景,与自己当初想象的大相径庭。她似江南女子般的温柔,轻声细语地述说有关西湖的故事。她似天上仙女的典雅,你觉得无限向往这种平淡的生活:与佳人相伴,离开尘世之间悲欢离合。她似邻家女孩的娇俏,带来的亲切之感还掺着几分可爱……还有着太多太多,竟不知如何表达。唉……沉醉其中的滋味呦,那真是,真是让我久久不能忘记。历史上多少的文人墨客,不与我同一般的感觉?留下多少的佳句名篇,搁下多少的西湖情结。那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更是传颂至今。亭台楼阁,也只有存在这里的烟雨之地,才有她那别样的浪漫吧。

漫步苏堤,置身于两湖之间。远水如烟,近水着了微雨。雨水落进湖里,泛起一阵阵银灰色。这些细纹搅乱湖水原有的平静姿态,使这里的一切,更加生趣盎然。走着走着,忽见路旁的树十分古怪,树身虽离得较远,却给人苍莽之感。似乎是从树梢绿到了地下。近看时,原来是树身布满了青苔。那般鲜嫩,那般可爱。手抚上去,是一种很柔软很舒服的质地。不禁驻足观看。这一站竟愣了好久,回过神来,只得摇头苦笑。也怪这里的一切太让我迷恋,竟是舍不得离开这儿了。

随着父亲的催促离开苏堤,来到了“花港观鱼公园”。刚进公园马上被这里的“红鱼池”给吸引住了。却见池岸曲折自然,池中堆土成岛,池上驾设曲桥。往池中看去,数千尾红鱼来来往往。偶尔几只小鱼跃出水面,马上引来池边小孩的惊叹。池边围着数棵不知名的树。而隐藏在树冠之中的花朵,隐约勾勒出一幅绝美的画境。这边的花千种颜色,那里的花万种风情。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偶尔微风过境,树上的花纷纷掉落池里,与鱼儿们的嬉戏合成一图。真是“花家上下流花港,花着鱼身鱼嘬花”。

还未细细观赏此情此景,父亲已拉我走出了“花港观鱼公园”。此时苏堤之景竟与前段相差甚多:两边栽植着多少玉兰,樱花,芙蓉……绿暗红嫣,飞絮无数。湖中之水的绿更是不知如何表达。那时怎样的绿呵?洋溢着青春气息的绿,却又不失中年般的稳重。虽是暗雅素朴,但又饱含风情。望着如此迷人的绿,不知道要说什么,该说什么。仿佛失神一般,在桥上傻傻伫立……

登上南屏山时,雨势渐大。蒙蒙胧胧的雨烟使这儿更显神秘。随行的叔叔说南屏山虽只有几百米高,但是山体延伸长达千米。我不知说什么,这里的一切,永远都是那么神奇,已不是我所能料及。往远处看去,见云烟遮遮掩掩,隐约印现出一座古庙的样子。山上怪石耸秀。绿树参差。偶尔传来的钟声,在山谷里回响……

离开西湖时,我已知道它已经刻在我的心里。做车离开的时候,是那么得舍不得。看着渐行渐远的她,却因幻觉固执认为它是一名奇女子,哀婉之中,在谁的心里留下这么一首清笛。
游钱塘江

若记忆未曾流失,倘若流失一点将是一种遗憾。自唐朝以来,每月的八月十八,钱塘江两岸聚集文人雅士,想从这浩荡中寻找生命的另一种滂湃。
农历八月十三,我向仰慕已久的钱塘江出发,那里很多关于海潮的传说。“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这是苏轼对钱塘江潮的评价,沿途打听来到了最佳观潮据点“萧山”,萧山位于浙江省的北部,地处东经120°04'22''~120°43'46'',北纬29°50'54''~30°23'47''之间。萧山地形多样,以平原为主,兼有山地和水域。海拔高最达744米,一般在500米以下。中部和北部为平原,海拔4。9~6。3米。山地主要分布在南部,属低山丘陵,这是从地球仪器上所得,可以看出,萧山的位置却算的上佳地,到了地点,找了个歇歇的地方安顿,就带上照相机来到萧山,这几天的人流量很大,几乎观潮两岸都人山人海,也搞得我心情滂湃。
终于等到了这个日子,到了南阳镇,就一路奔驰,希望能找到佳地,到了南阳城,就想着和这些去观潮的人结伴而行。经过一系列的事,终于使我能“心平气和”的观潮了,正是中午两点左右,风呼呼刮,漫天迷雾,未见先听,远处在咆哮,像野兽不喜欢被这世界束缚,它们此刻的心情也许是冲破上九重天吧!一卷卷大浪沿途奔袭,像万匹战马奔腾时卷起的尘沙,一浪倒卷而回,这也许就是人们说得回头潮吧!
远处一浪沿着两岸排成一字轰轰隆隆地冲了过来,左边又有一浪排成一字相交,像是约好的,更像被排练过的,哇,终于冲过来了,滚滚江水沿大坝奔袭,像是一群士兵攻城,不,应该像荒兽的咆哮而奔,更像蛟龙的翻滚,冲到了坝上,似乎怎么用力也冲不过去,只能放弃的倒卷而回,似乎心情越来越烦躁,脾气越来越暴躁,倒卷时正好碰到冲来的浪潮,相撞,轰,一声惊天动地的响声,若挨近的人不捂住耳朵,准会嗡嗡响半饷,浪潮卷得很高,像是一座城墙,它应该想和这岸边的大坝对垒而战吧!
回想起这一天的收获,却觉得什么都没有,若是有,却是消费了许多不该消费的钱,说不上遗憾,应该算的上圆梦,想起以前书上写的潮水是那么壮观和绚丽,什么好似九天神雷降世,却觉得有些虚了,若论观潮的收获,有的是得到了好的心情,我得到的自然是伤感了,伤感着这么有历史文化的水域,这么有向心力的浪潮,观潮已形成节气,却没形成“骨气”,自清朝末年起,居住在这一带的人却允许着潮水滂湃,允许着自己懦弱,既然中国的水也能凝聚这样的爆发力,你们当年却是那么让后人失望,也因此失落了一些文化传承。追问

谢谢谢谢太感谢你了。,其实你如果发邮箱就更好了。这样我怕被老师发现的,等下你能把答案大部分删了吗? 我已经保存了。。你删完我就选为满意。。再加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