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的建筑杰出人才(事迹)

帮我找,急!!
谢谢闹

新中国杰出的建筑专家——梁思成

何锦洲

梁思成,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镇茶坑村人,是梁启超的长子,1901年生于日本,少年时在日本神户市同文学校学习。

1912年9月,梁思成随父亲返祖国,在北京汇文学校、崇文高小读书。1915年,他到清华学堂中等科学习,擅长钢笔画,喜爱音乐,曾任《清华年报》美术编辑与清华学堂管乐队队长、第一小号手、短笛手。1923年在清华学堂(后名清华大学)毕业。

1924年6月,梁思成到美国,在康乃尔大学学习,稍后转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深造,主攻建筑学。1925年,他收到父亲梁启超寄来的《营造法式》,阅读后得知这本书是北京时代官府撰写的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施工的科技书籍。从此,他对中国建筑学研究兴趣大增。1927年,他获宾夕法尼亚建筑系硕士学位。随后,他到美国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继续深造。1928年,他和林徽音在加拿大结婚,后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国考察建筑艺术,增长建筑知识。

同年8月,梁思成回到祖国,在辽宁省会沈阳东北大学任教授,创办建筑系,兼任系主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三省。梁思成到北平(北京),应聘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开始深入研究中国古建筑。他带领调查组走遍荒山野岭,找寻古建筑遗址,先后对祖国10多个省的古建筑物,进行了实地调查与测量、绘制,撰写了《蓟县独乐寺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宝坻寺广济寺三大土殿》、《云岗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赵县大石桥》等文稿。1937年,他与夫人、中国第一个女建筑家林徽音到山西五台山,发现了唐代的大佛光寺大殿木构建筑和太原附近的晋祠等,撰写了《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论文。他对北京故宫的每一处建筑逐个进行了测量、研究,最后弄清了清代建筑的结构与形制,撰写了《清代营造则例》。

同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思成由华北经华中到云南昆明。在万分艰苦情况下,他到各地勘探古崖墓和佛教、道教石窟摩崖雕刻。1939年,他迁到四川南溪县李庄,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人员共同奋战,并运用该所图书资料深入研究古建筑,以便完成专研古代建筑的专著《营造法式》。

1941年,梁思成任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2年,他接受国立编译馆委托,撰写《中国建筑史》,历时两年,1943年完成。在这本专著中,他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特征,作比较与分析,还从政治、伦理、道理、审美传统等多方面论述了这些特征形成的原因,是我国首部建筑史。1944年,他撰著《图像中国建筑史》,以图为主,附英文说明,介绍我国建筑艺术及其结构、原理。他这两本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一门新学科——“中国建筑学”的诞生。同年,他被任为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他不光研究中国建筑,而且也关怀外国古建筑的保护。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鉴于许多城市遭轰炸,他向美国等同盟军总部提议,要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两座古城,使其避免了在原子弹等战火中遭毁坏。

抗日战争胜利后,梁思成返北平。1946年,他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授兼系主任。11月,他到美国考察,并耶鲁大学讲授《中国艺术史》,被聘为耶鲁大学访问教授。1947年春至夏,他以中国代表身份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在此期间,他出席普林斯顿大学“远东文化与社会”研讨会,发表《唐宋雕塑》和《建筑发展》两项学术报告,194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回国返北平,他被选任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同年冬,按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的要求,他整理了《全国古建筑文物简目》,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保护中国历史文物提供了重要依据。

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梁思成继续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在北京任清华大学营建系主任兼教授,并被聘为中央直属的修建处(后名建筑工程部)顾问,先后撰写了《宋营造法注释》、《中国艺术史雕塑篇》等著作,发表了有关建筑史、建筑理论、建筑艺术、科普文章90多篇。其中著名的有《广西容县真武阁的“杠杆结构”》、《中国建筑的特点》、《古建筑序论》、《我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等,并在美国百科全书上发表了《中国建筑与艺术》。他历任北京市都市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土建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委员、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北京分会副会长、中国建筑科学历史理论研究室主任等职。期间,他对保护首都北京古文物建筑提出过许多宝贵建议,对保存团城与成贤街牌楼均作出重大贡献。

1950年春,他主持设计国徽图案,获全国政协第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一致通过。随后,他被授权修改国旗方案,设计了国旗尺寸与长、宽比例,及五星的位置及其大小比例,绘制了第一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标准图。

1951年,梁思成任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亲自主持了纪念碑的设计方案:碑身应座落在舒展的平台上,同天安门广场联成一片,使群众可缓步踏上平台,纪念民主革命时期壮烈牺牲的英雄烈士。这个方案获得党、政府、政协领导人同意后,他马不停蹄同林徽音一起,分析了许多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决定采用盛唐时代文化全面发展的先进艺术风格,以表达千千万万人民对不朽的英雄烈士的敬仰与怀念。

1952年,梁思成参加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委员、全国科协、科联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协副主席。50年代中后期,他参加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博物馆、军事博物馆等十大建筑的设计工作。他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

梁思成对自己的故乡一往情深。1962年,他南下广西调查。他特意趁机返回故里江门新会茶坑村,同乡村父老团聚,共叙友谊乡情,并指导了新会县城华侨大厦改建工程,对江门新会建设提出了许多十分宝贵的建议。在首都工作期间,梁思成应广州市长朱光的邀请,对广州市总体规划设想提了许多原则性的建议。他的《清式营造法则》,曾被过去的广东省襄 勤大学建筑系作为中国建筑专题的教材,为中国建筑学在广东的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1963年,梁思成设计了江苏省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发展了中国人民同日本人民的友谊,促进了中日友好事业的发展。英国杰出的建筑学家科学家李约瑟称誉梁成是“研究中国建筑历史的宗师”。

1971年1月9日,他在北京因病逝世。有关部门将他的专著、文章,编辑收入《梁思成文集》。

参考资料:http://www.xinhui.gov.cn/export/xhds/shiliao/junjie/nw20051106024757.html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