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同学少年主题的一千字作文

如题所述

1.
今天的学生应该怎样读书?《恰同学少年》中的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用他们的言语、思想和行动,为我们今天的学生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首先,读书先要立志,要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读书。“立志为修身之本”。读什么书和如何读书,必须先回答“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说“为什么而读书”的问题,即立志的问题。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在当时是培养小学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应该被培养成合格的小学教师。但是,在当时时局动荡、军阀混战、社会不稳定、人心不安宁的境况下,接受新教育的师范学子,怎能只满足于学做个合格的小学先生?毛、蔡等青年学子面对民国初年这个多事之秋的社会现状,在求学成长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修学储能”“为革新社会的准备”的宏伟志向。而剧中人刘俊卿读书只为考取法政学校当官、只为让自己小家生活富足,缺乏为众人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而读书的志向,结果是处处碰壁、走上歪门邪道。今天,青少年学子们似乎不再以志当存高远为荣了,读书为稻梁谋、为官位计、为黄金屋、为颜如玉的实用心态何其浓重。重新倡导和加强崇高理想教育,引导年轻一代树立远大志向,应该成为当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之主旋律。青少年学生当今应该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样,确立为中华民族之伟大复兴而读书的宏伟志向。

其次,读书要坚忍,要有忍受清贫、不畏艰难、坚忍不拔、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和精神。就读一师的学生,大多是贫寒子弟。杨昌济先生鼓励毛等弟子要以“坚忍”二字为读书与为人之精神,终生为之不懈。读书,不是享福,需要克服生计之苦,需要下苦功夫去读。毛泽东衣着朴素、勤奋好学,一双鞋子穿得露脚趾,杨昌济老师给两元钱让他买双新鞋,而毛泽东上街走到书店看到一本好书,就顾不上买鞋了;蔡和森不以家贫而自羞自卑,反而自尊自强自力,边读书边上街擦鞋挣钱。对照先辈青年时期自强不弃的艰难求学经历,现在我们的一些青少年学生却在物质生活上相互攀比,相互吃请,穿着要名牌,甚至奢侈浪费,而学习上只求过得去。有许多贫家子弟在父母不惜倾家荡产而送他们读书时,却不领父母深情、不珍惜大好时光去认真读书,而是贪图安逸、混张文凭;而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学生,日常生活浪费严重,没有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面对此种情形,我们的学校应该加强“俭朴为修身之要”“穷且益坚不坠落青云之志”的教育,不要把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成浪荡公子和安逸小姐。

再次,读书要讲方法。具体要做到“八要”:
一要确立读书路径为 “先博后渊”。广泛涉猎,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奠定知识基础,在各科合格基础上然后再学有专攻,求深求精。毛泽东没有门门课程优秀,但却在努力做到各科合格的前提下对文、史、教、政、法等有专门深入的探究,常有独到的见解和创意。现在的学生只为考试和升学而读,读书面狭窄,又不能有更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二要好读书,苦读书,但不读死书,死读书。读书要“如饥如渴”,“贪婪地读,拼命地读”,刻苦读书但不死板僵化,联系当时实际为究时局问题之理和为改造社会储能而活学活用地读书,这是毛泽东的读书精神、态度和方法之一。
三要“学问思辨行”结合。毛泽东经常强调“读书求知,主要靠自己”,靠“自学,自己学”,拟定自修计划,自觉研读、多写、多想、多问、研讨、辩论、辨析、力行,是坚持自主读书、自主研修、独立思考、质疑发问、共同讨论、身体力行相结合学习方式的典范。
四要“文明其精神”与“野蛮其体魄”相结合。读书的目的在于修学储能、文明精神、强健体魄,而在读书过程中,读书方式也要脑力与体力结合,要劳逸结合,静坐读书与体育锻炼结合,书本学习与活动学习结合,只有体质健康、精力充沛,才能学习时全神贯注;而且这也是读书之求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宗旨使然。毛泽东曾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与周世钊等其他骨干一道,以体育锻炼为中心,掀起了全校性的课外活动热潮。
五要交友切磋、共同讨论、共同提高。“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毛泽东深会其意,以二十八画生的名义起草了一篇充满激情的而又是破天荒的“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的征友启事,寄到长沙各个学校,自此,毛、蔡等陆续组织成立读书会、学友会、新民学会等青年学生团体,一群热血青年在一起读书讨论、争议激辩、交流读书心得、探讨时局问题、研究学术问题、从事社会活动、锻炼身体、远足郊游、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各种群体交往和活动中增进友谊、增长学问、锻炼能力。
六要读有字之书与读无字之书相结合。毛泽东主张多读、活读有字之书,也提倡和力行读无字之书,在实践中学习。读无字之书就是不读死书,强调关注社会和民众、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在一师,毛与学友就利用暑假,到周边10多个县、村去做社会调查。组织各种社群活动,带领同学在各种活动中“饱读无字之书”,受益非浅,既增强了社会认识、人生阅历,也锻炼了实践活动能力。
七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毛泽东提倡读无字之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在一师,毛组织同学成立各种团体,率领学友参与反对“二十一条”、反对袁世凯称帝、反对专制教育、勇敢智巧降伏北洋溃军保卫长沙古城等社会活动;毛与萧二人游学途经安化,巧妙地惩治了当地恶霸丁举人;组织工人夜学教工人学习文化,等等,都是毛泽东与同学学以致用的典型例子。毛泽东后来曾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为用而学,在使用中学习,最重要,也最有效。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为考而教,学生主要为考试为分数而学,说得直白些现在的基础教育某种意义上还是封建科举教育的翻版,学生学习的多是应考的书本知识,缺乏向实践学习、在活动中学习、为立身处世和经事济世而学。强调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经世致用、经国济民,强调为“大我”、社会、国家和民族读书,是当今中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要大力倡导的学生求学方向。
八要“自教育”。毛泽东在一师求学,曾猛烈抨击旧教育“戕贼人性”、“蔑视人格”,批判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而使其成为驯民和奴才的旧教育目的观,提倡“适合人性”的新教育——“自教育”。毛和同学通过自己的行动来体验和实践“自教育”,他们自发成立读书会、学友会、新民学会等组织,自主读书,自力研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在“自教育”过程中,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迅速成长,后来大多成为中国革命事业的主持者和参与者,成为中华民族命运航船的驾驭者和自我人生命运的自主者。“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70年代对未来教育的预测和要求。

2.
《恰同学少年》我看了整整五遍,每一遍都看得我热血沸腾。它朦朦胧胧地唤醒了我心中沉睡已久的理想与斗志。在这部电视剧中,我才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同学情深;什么是真正的师生情谊;什么是真正的豪情壮志;什么是真正的胸怀天下……

在该剧为数众多的人物中,我最欣赏的,便是的毛泽东。在剧中,他白衣胜雪,英姿飒爽。虽然并不帅气,但仅那眼神,就让人为之一振。每每想到他,我就会想到那个豪气冲天在读书会上畅所欲言的毛泽东;那个在北洋军阀包围下英勇无畏的毛泽东:那个看到易永畦生病时无微不至的毛泽东。当然他也有许多缺点:太冲动,太倔强,自以为是等等。但无论如何,他都是一个优秀的、进步的青年。在他身上,我感觉到一种生生不息,知难更进,难以压抑地对理想的崇祯,对祖国的热爱。他已经是我前方的动力和目标。我一定会努力,超越!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我最敬佩的,就是毛泽东那股“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凌云壮志。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志向。有了一个远大的志向,才会有奋斗的目标,知道自己的努力是为了什么。生活,就不是迷茫的。有了一个远大的志向,为了达到他,才会为此而努力学习,工作。生活,就有了动力。志向,不一定要是具体的。像毛泽东,他也没有想到他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可是他有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改变落后的社会、改变饥弱的中国的决心!这就足够了。正因为这个伟大的志向,他焚膏继晷的苦读,他风雨无阻的锻炼,他带领同学们手无寸铁的保卫长沙城!通过《恰同学少年》,我悟出的第一个道理便是:立志为先!

“自信人生二百年, 会当水击三千里”毛泽东的确是一个自信的人。记得剧中,他去参观岳麓书院时。萧子升感叹书院所出的人才都已经作古,只空留书院的旧址。毛泽东却自信的认为“我们”便会是今日之人才。“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不错,如果没有这份自信,他又怎么敢不带分文游历湖南,率领学生军智斗北洋军阀,揽下工人夜学的招生任务。相信自己,就一定可以成功。

以前,我一直认为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诗很傻。变法失败后,他为什么不逃走,白白送死。可现在,我突然理解了,这是一种为了革命坚贞不屈,奋斗到底的气节和品格!孔子在《论语》也说道:“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时候,能为了自己所追求的,所信仰的而牺牲也是一种无限的光荣和满足。毛泽东和同学们印发反对袁世凯称帝的传单,去猴子石打北洋军阀的溃兵。到溃兵的阵营去谈判。靠的不就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么?革命需要牺牲,需要流血。假如有一天,我因为革命而落如敌手,那我宁愿轰轰烈烈的死,也不会苟说出有违革命的话来换取生命。如果能换取和平,唤醒大众的觉醒和祖国的崛起。那又有什么是不能够放弃的呢?有了这种敢于牺牲的精神,生亦光荣,死亦光荣!

毛泽东,是一个从容自若的人。考第一师范的时候,别人都十分紧张。只有他不慌不忙的拉着蔡和森他们去吃臭豆腐。说:“是你的,总是你的,不是你的,想了也白想。”当杨昌济老师问他们志向是,他从容的站起来,用那双睿智的眸子盯着老师。一字一顿的说:“我不知道”当溃兵的探子已经揭穿他的计谋时,他还在镇定的品茶。最后,枪都顶到他太阳穴上了,他也纹丝不动。真是“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毛泽东是勤奋而认真的。黎锦熙说:“一师每天睡的最晚起的最早的就是毛泽东。“可见他是多么的用功。他说过: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每次读书看报纸,一有不会的问题,他就马上去请教同学和老师。连睡着的时候,书都还在手上。密密麻麻的课堂笔记见证了他脚踏实地的学习。书上批注和心得,更字字都刻出了他求学的孜孜不倦。如果说光是学习刻苦,这并没有什么。可是,锻炼身体,他也一样风雨无阻。无论是,太阳高照的三伏天,还是打霜下雪的日子,都丝毫不松懈。我想,正因为这样的努力,他才拥有了丰富的知识和强健的体魄,为今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天道酬勤!是不是上苍,也被他打动了呢?

他知错能改,古人“程门立雪”他“袁门立雨”,用诚心打动了老师;
他有领袖风范,同学们总是听从他的号召;
他坚忍不拔,坚持冷水浴和各种有益的体育活动。
他……
他心中有天,有地,有中国,有世界,有宇宙!

当然,金无赤金,人无完人。从剧中,也看出了他的一些缺点。从中,不难预见出他日后成为国家第一领导人时,实行一些错误的路线原因和必然性。

毛泽东说:“与天奋斗,其快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简单的一句话显现出他的两个特点。

第一,他是一个很争强好胜的人,什么事情都要争出个所以然。是的,在革命的时候,他可以与日本人斗争,与国民党斗争。可是,当一个“共产主义的新中国”建立起来的时候,他已经是党的主席。他又与谁斗?戎马一生,征战无数。年老的时候没有人奋斗,乐在何处?当他无从奋斗时,便发起了文化大革命。和党内一小撮走资本主义路线的阶级敌人”做斗争。
第二,他不是很重视科学。现在大家都知道,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人是斗不过自然的,更不应该和自然斗。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的时候,毛泽东的数理化成绩就不是很理想。后来也只去苏联短期停留过。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不注重科学,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正是因为这样,他没有采纳计划生育的政策。还提出了“人定胜天”等不正确的口号。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和不切实际的粮食生产指标。

一般人到老年,都会比平时更倔强一些。如果本来就倔强的人,就更难听取别人的意见了。如果他是一个普通人,这没有什么。可是,作为国家首要领导人。就必须广泛的接受批评和意见。正因为倔强,和一些小人的鼓动,毛泽东才会坚持一些错误的路线。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一些灾难。

不过,无论怎么样。毛泽东的确是一位伟大的领导。而我们要学习的,也是毛泽东青年时期的那种已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和优秀品格。

“衡山西,岳麓东,城南讲学峙其中。 人可铸,金可熔,丽泽绍高风。 多材自昔夸熊封。 男儿努力蔚为万夫雄……”毛泽东用毕生的努力缔造了新中国,也可以说是完成了自己的理想。而他也成为了歌词中所唱的万夫之雄!
老一辈的使命们已经完成了。可我们的使命才刚刚开始。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谁说,一二十年后“主沉浮”的就不是你我呢?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