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英烈的后传

如题所述

朱元璋夺了天下,评书中说他将文武功臣骗到功臣楼上一网打尽。历史上,朱元璋先后兴起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将文臣武将一一翦除,丞相李善长,主编《元史》的宋濂,大将军冯胜,蓝玉,武将傅有德,朱亮祖等先后被杀,蓝玉是被逼反的,冯胜则被冤杀。两案共株连杀害四万余人。
朱元璋时代共三位大将军,徐达,冯胜,蓝玉,两个被杀。
杀李善长简直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朱元璋说他与胡是儿女亲家,故助胡造反,可做皇亲国戚,可李善长与朱元璋也是儿女亲家,已经是皇亲国戚了。
大将军冯胜,率军北伐蒙古,女婿常茂,是虎将常遇春的儿子,砍伤降将,冯胜将其绑送京师,这楞小子怀恨在心,向朱元璋反告一状,说冯胜“私匿良马”,朱元璋决不放过杀害大将的机会,他明知常茂有错,将其流放,同时也趁机夺冯胜大将军印,提拔其副手蓝玉升任大将军。后蓝玉被逼反,与之毫无关系的冯胜莫名其妙地被朱元璋赐死。
文臣无人善终,武将中唯有能力稍差的老哥俩汤和邓愈善终,还有两员义子小将,李文忠早死,沐英镇守云南,徐达病死,常遇春早死,这几人算是朱元璋的亲信,后代都长享荣华富贵,与朱明共存亡。
沐英是在逃难过程中被朱元璋收的义子,在评书《明英烈》中叫朱沐英,被塑造成李元霸和大锤公子秦用之间的人物,只是锤没有李元霸那么重,比秦用则更厉害一些。李元霸是千古第一将,无人能及。历史上的沐英,世代镇守云南,沐英的后代两次征服越南。明末时传到沐天波,追随桂王逃到缅甸而死。
常茂也是一员虎将,因砍蒙古降将被流放,其弟常升继承常遇春为开国公,世代相传,明末传到常延龄,明亡,沦为农夫。
李文忠是朱元璋外甥,以战功封曹国公,其子李景隆,作为大将军与燕军作战,不过这家伙是个公子哥儿,连遭大败,后开城迎降燕军,保住了荣华富贵,但后来被朱棣找借口禁锢而死。因李文忠是朱元璋至亲,其后裔也是世袭贵族,直传到明亡。
徐达之子徐辉祖,也是一员大将,袭封魏国公,虽其姐为朱棣王后,但他坚持效忠建文帝,曾大破燕军,朱棣进南京后,徐辉祖继续抵抗,朱棣即位后要杀他,徐辉祖出示朱元璋给徐家的免死铁券,朱棣乃改为将其囚禁而死。
徐达另一子徐增寿以其姐为朱棣王后而暗中勾结朱棣,被建文帝手刃于宫中。朱棣当年在军中颇为敬佩徐达,不愿徐达无后,乃以徐辉祖之子继承魏国公,传到明亡。
朱棣长期镇守北平,也有他自己的一批文臣武将,文臣蹇义夏原吉解缙杨士奇,皆一代能臣,武将张玉朱能邱福都是著名的勇将,能征善战。建文帝一方,文有方孝孺黄子澄齐泰,武有铁铉盛庸徐辉祖以及平安,也是势力强大。徐辉祖盛庸铁铉都曾大破燕军。盛庸还力斩了燕军勇将张玉。李景隆因连遭大败而被建文帝弃用,燕军兵临南京城下,他开城迎敌。盛庸驻守长江,被燕军缠住,一直抵抗到燕军占领南京而降,后自杀。平安投降七年后自杀。
还有朱元璋时代的老将耿炳文,朱棣造反,建文帝首先派他率军迎战,迎战不利而换李景隆。朱棣进南京后开始没有动他,后来逼他自杀。
朱棣起兵,虽有进展,燕军却也屡遭皇军击败,战事始终只能在黄河以北纠缠,朱棣根本不敢想还可以南下,能割据北方形成南北朝也就知足了。但一些被建文帝严惩的太监却投奔燕军,将南方兵力空虚的内情报告朱棣,朱棣乃大举南下,趁南方空虚,避开盛庸铁铉,直扑南京。取胜后,朱棣将朱元璋严禁重用太监的教诲抛到九霄云外,自他开始,明代太监横行,至明末还有阉党。朱棣即位后,也开始削藩。他的兄弟之辈倒是被他削完了,但他自己的子孙又闹出了第二次“靖难之变”。
朱棣死,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次子朱高煦,二人皆徐达的外孙。高煦勇猛,曾在靖难之战中屡立战功,并于绝境中救了朱棣,居功至伟,自比李世民,朱棣因太子仁厚曾想改储,经解缙劝罢。
太子朱高炽在南京监国,朱高煦封为云南汉王,却不就国,常年在北京,活动于朱棣身边,后将解缙陷害致死。
仁宗在位一年而死,其太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仁宣皆有明一代难得的明君。朱高煦在河北一带发动第二次靖难之变,也想夺侄儿的皇位。明宣宗可不是建文帝,他立即率大军御驾亲征,直捣叛军老巢,只这一招就比当年建文帝高明,叛军军心大乱,朱高煦这才知道靖难之变这玩艺儿可不是好玩的,被迫投降,被宣宗杀死。
宣宗之后进入其子英宗时代,又发生了土木之变,于谦北京保卫战,和英宗夺门之变等等,不过那都是明中期的事,与明朝开国时代的人物已经没什么关系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26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