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资源

如题所述

东方市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金、锌、铁、铜、钨、钛、石英砂、石灰岩、水晶、大理石。其中黄金储量大,品位高,是海南省主要黄金产地。北部海域天然气储量为1680亿m³,东方1一l气田是中国当今第三大气田。 东方市最早的居民是黎族同胞,早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黎族同胞在这里繁衍生息。在西汉设置九龙县前后,才有内地官兵和亲属迁入九龙县。从隋代起,开始有商人逐步迁入感恩县,唐、宋、元、明、清代,迁入者越来越多,出现了黎汉杂居、黎汉联婚的局面。民国时期,由于战乱、灾荒、疫病等缘故,特别是日军侵琼时,大批民众被杀,以及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的大干旱使东方市人口大量减少,人口增长相当缓慢。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元年(742年),感恩县有214户,876人,至1950年海南解放时,昌感县有79620人。历经1208年,人口才增长78744人,平均年增加379人。
解放后,由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逐步改善,为人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人口增长较快。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昌感县有37653户,105337人;1996年,东方市有73159户,341636人,仅43年时间就增加了236299人。
1963年东方市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育的生育政策,从1983年开始采取“四术”(结扎、放环、引产、人流)措施,有效控制人口增长。特别是1990年至1996年有较大突破,1993年东方市出生率为22.22‰,计划生育率为55.8%,计划外多胎控制率为24.2%,终于跨进海南省计划生育达标县的行列。1996年东方市计划生育率为59.6%,计划外多胎控制率为19.3%,被评为海南省计划生育达标县。
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时,东方市总人口为408309人。同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58318人相比,十年共增加了49991人,增长13.95%。平均每年增加4999人,年平均增长率1.31%。 解放前,东方市境内实行土地私有制,大部分土地和生产资料被剥削阶级所占有,生产力水平低下,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山区靠刀耕火种,产量低,收入少;沿海地区则因气候条件影响,十年九旱,番薯是主要食粮,因此东方市被称为“番薯”县。1952年,昌感县和东方(小)县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私有制度。1954年,组织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农业合作化道路。同时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大力兴修水利,植树造林,改善生产条件,生产方式从单一性向综合性发展。但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中浮夸风、共产风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损害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1982年,东方市有耕地面积337677亩,粮食总产量5399万公斤,农业总产值3819.5万元。海南建省后,东方市调整了产业结构,出现多种经营的立体式生产新格局,从单一的农业经济发展变成农、副、工、商各业为一体的综合经济。1996年,东方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795825亩,粮食总产量117856吨;农业总产值38786万元。
2009年,东方市实现农业增加值179722万元,比上年增长7.7%,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分别为12750万元、6359万元、22111万元、23426万元、307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8.6%、7.5%、6.9%、3.6%、12.4%。
2012年,东方市农业总产值达47.6亿元,增加5.6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为44.6亿元,增长6.2%。实现农业增加值30.5亿元,增加3.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为28.6亿元,增长7.0%。 东汉时,东方市境内沿海一带村落就有人从事制盐。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境内有大片盐田,民间有从事石灰煅烧、砖瓦制作、水产品粗加工等。
民国中后期,东方市民间有制盐业、砖瓦制作、石灰煅烧、酿酒业、酱料食品业、水产品粗加工及二轻手工业、服装业。抗战时期,日商建有糖寮生产糖块。港口配有动力机械、搬运、装卸、运输及铁路运输等。
解放后,工业、手工业逐年发展。六十年代末,东方市工业企业发展到37家。其中全民所有制工业14家,集体所有制乡办工业23家。1969年工业产值576万元,全民所有制企业工业产值占83%。1969年末,有机械修造业、制盐、建材、水电、造船、粮油加工、印刷、水产品加工等。1975年,东方市第一家日榨500吨糖厂上马,开创东方市制糖业采用高科技技术的先河。八十年代末,工业发展迅猛,形成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工业格局。截至1996年止,东方市有采掘、建材、机械修造、化肥、制糖、电子、一轻、二轻、电力等多种门类的产业结构。各时期工业(含中央、省、区、州属企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速度:1965年总产值450万元;1970年总产值609万元,年平均递增6.15%。1975年总产值1233万元,年平均递增14.7%。1980年总产值1072万元,年平均递减2.5%。至1985年总产值2842万元,年平均递增21.5%。1978年至1987年10年间,总产值年平均递增8.3%。市属全民、集体所有制企业,年平均递增11.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951年至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为3594.2万元。1996年全市有工业66家,工业总产值238.75万元,企业92家,企业总产值284万元。至1996年底止,东方市农业机械原值是:农业机械总动力为42057千瓦,其中耕作机械1131台12589千瓦,运输机械125辆9751千瓦,排灌机械2060台10044千瓦,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00台6742千瓦,收获机械345台2453千瓦,年末固定资产2369.4万元。干部职工人数为184人,其中服务中心9人,农机研究所(推广站)5人,农机监理所5人,农机学校5人,农机供应公司72人,农机工程实业公司46人,17个乡镇农机管理站42人。
2009年,由于金融危机对东方市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东方市工业总产值431347万元,下降22.5%,工业增加值262093万元,下降15.0%。
2012年,全市工业总产值102.1亿元,增加15.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为94.7亿元,同比增长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9.0亿元,增加1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为91.7亿元,增长9.1%;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3.1亿元,增加0.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为3.0亿元,增长12.5%。实现工业增加值49.1亿元,增加7.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为44.9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8.0亿元,增加7.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为43.9亿元,增长7.1%;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1.1亿元,增加0.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为1.0亿元,增长8.1%。 从明清时期起,市内就有个体商业私营日杂商店,肩挑小商品走村串寨叫卖。民国八年(1919年),始有商会,由新街、墩头、北黎、四更4个墟市的商家组成,感城地区也有商会。民国十六年(1927年),盐业、商业成立商会。在当时全市各墟市中,北黎、新街、墩头、感城比较繁荣。解放后,人民政府控制物价,管理市场。1951年昌感县成立第一个国营商业机构--昌感县贸易公司。1951年9月昌感县成立供销合作总社。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家设立国营商业,1957年供销与商业合并,称为昌感县商业局,逐步形成以国营商业、国营供销、公私合营商业供销为主体,个体商业为辅的商业体系,全市合作小组16个,从业人员87人,合作商店6间48人,公私合营商业供销2个96人。六十年代中后期,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商业机构并撤频繁,流通渠道统一集中,取消个体私营商业,形成单一化经营体系。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东方市商业供销经营体制和流通体制进行一系列重大改革,实行开放市场政策,改变了国营商业供销独家经营的局面,各种商品货物供应不受指令性计划控制,自由进入市场,参加竞争。对外贸易,经济合作机构,各种公司也相继成立,出口、进口的商品物资有较大的增长。商品交换逐渐活跃,市场经济日益繁荣,出现了新气象。1989年至1993年,东方市供销合作联社工作实绩较大,主要经济指标完成较好,1994年,商品总购进2107万元;商品销售总额2399.4万元。1995年商品总购进3078.1万元;商品总销售3392.5万元。1996年商品总购进3497.4万元,总销售3488.8万元。
2009年,东方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23761.4万元,增长18.7%。分城乡看,随着扩大农村消费效果逐步显现,农村消费增幅高于城镇。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总额80006万元,增长17.1%,农村消费品零售总额43755.4万元,增长2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发展较快,批发零售贸易业101000.2万元,增长19.2%;住宿餐饮业16865.2万元,增长15.3%;其它5896万元,增长19.6%。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