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师傅是谁

如题所述

诸葛亮的老师很多 最有名的应该有三 一水镜先生司马徽 二荆襄高士庞德公 三泰山大人黄承彦 希望对你有帮助 补充: 司马徽(?-208)字德操,号水镜,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东汉末年名士。 据史书三国志记载,庞德公称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三国志·襄阳记),其中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庞统十八岁时曾会见过司马徽,刘备会见司马徽时,司马徽曾向其推荐诸葛亮和庞统。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从"司马徽下阶相辞欲行。玄德留之不住"(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以及三国演义第35及37回的内容来看,司马徽在三国演义中是属于闲云野鹤,与世无争之类型的人物,松形鹤骨,器宇不凡,峨冠博带,道貌非常,且琴艺甚高,与庞统私交甚笃,并称呼庞统为弟。 北方战乱,他寓居襄阳。与襄阳大名士庞德公、黄承彦以及流寓到襄阳的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亮等均有交往,关系甚密。《世说新语·言语篇》注引《司马徽别传》记载有他的趣事。就是说如果有人问某人某事好坏,他都皆说“好”,大有“好好先生”之嫌,连他的妻子也不解地劝他说,人家有所疑,才问你,你哪能一概说好呢!你这样一皆说好,并不是别人问你的本意呀!德操说:“像你这样说,也很好!”于是他有了好好先生之名。其实,司马徽并不是不讲原则的。刘备访问他,问天下大事,他在推荐诸葛亮、庞统时却态度坚决,语气十分肯定。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刘备问是谁?他说:“诸葛孔明、庞士元也。”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刘琮率荆州降曹,司马徽也为曹操所得,欲大用,惜不久病死。 水镜先生司马徽墓死后葬于阳翟,位于河南省禹州市褚河乡余王村潘庄的东侧。司马徽墓墓冢巍然屹立,墓前原先立有石碑一通,碑上刻有“汉司马徽先生之墓”八个大字。“文革”中此碑佚失,现已找到,存放在潘庄。 庞德公,《三国演义》说其字山民,但其有子庞山民,故疑演义中为谬误。庞德公应当是字为德公,名不详,与崔州平等类似。汉末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东汉名士,大约生活在汉灵帝建宁至三国蜀汉昭烈帝章武年间,生卒年待考。荆州刺史刘表数次请他进府,皆不就。刘表问他不肯官禄,后世何以留子孙,他回答说:世人留给子孙的是贪图享乐、好逸恶劳的坏习惯,我留给子孙的是耕读传家、过安居乐业的生活,所留不同罢了。庞德公与当时隐居襄阳的徐庶、司马徽、诸葛亮过从甚密,称诸葛亮为"卧龙",司马徽为"水镜",庞统为"凤雏",“皆庞德公语也”被誉为知人。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娶诸葛亮二姐为妻。。“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床下,德公初不令止。”诸葛亮以师礼对待德公,每次来访,独拜于床下。清人阮函在《答鹿门与隆中孰优说》中说:“庞公却辟刘表,知其不足与为;而智辩昭烈,隐然出武侯以自代。在国可扶炎鼎之衰,而在已无改岩林之乐。”阮函认为庞德公对诸葛亮的成才起了关键的作用。现代学者谭良啸则认为庞德公实际上就是诸葛亮的老师。庞德公对于自己的侄子庞统的培养也是非常重视的。《襄阳记》中说:统少未有识者,惟德公重之,年十八,使往见德操。德操与语,既而叹曰:“德公诚知人,此实盛德也。”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庞德公对庞统的成材、成名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今襄阳城东门外庞公乡是庞德公的出生地。后隐居于鹿门山,采药以终。鹿门山上的“三高祠”即是为纪念庞德公和唐代诗人孟浩然、皮日休而于明代所建。 黄承彦者,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三国志·诸葛亮传》裴注引《襄阳记》 汉末,诸蔡最盛,蔡讽姊适太尉张温,长女为黄承彦妻,小女为刘景升后妇,瑁之姊也。《襄阳耆旧记》 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是沔南名士,是荆襄地区最上层社会人物,这一点几乎是没有争议的。 黄承彦在三国演义的书中是一个神秘人物,可谓神龙不见首尾。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作为当地豪绅与名士,安葬地无疑应是在家乡。根据碑文所云是“黄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此碑。” 这里有两处疑点:一说是黄承彦一生没有异地出仕做官的记载,何以《三国演义》第八十四回“陆逊营烧七百里孔明巧布八阵图”中,有诸葛孔明之岳父黄承彦指点陆逊走出八阵图的故事?结论只有一个,那就是黄承彦是随诸葛亮一起出山的,一直在幕后充当诸葛亮的私人智囊,这一点恐怕连蜀军上下整个都蒙在鼓里,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诸葛亮高、大、全的形象! 第二个疑点就是:黄承彦死后,仅由黄生前友士在一起相议立了碑。 诸葛亮乃一代人臣,集忠孝节义于一身,仅以汉相的地位,也不至于让其岳父如此寒 碜吧?而且不见有任何祭奠文章遗传下来,倒是涕零满面给那个扶不起的阿斗皇帝的《出 师表》辉煌至今,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如果我们尝试如下的推理,也许能够得出一个合理的逻辑。 黄承彦在刘备二顾茅庐时现身一次后,再次现身时就是指点陆逊走出诸葛孔明摆下的八阵图石阵了。当诸葛亮闻知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七百里时,当时就仰天长叹:汉朝气数尽 矣!如丧考妣。缘何还有后来的伐魏兴汉之壮举呢?难道诸葛亮不是未卜先知,只是随便 叹口气玩玩的? 事情当然不是这样的,诸葛亮也不完全是泛泛之辈,他担心的也不完全是东吴。他算 定的结局是:陆逊必定会身陷他预先布下的八卦石阵遭到覆没,但他没有料到的是,曹魏 大军已趁机逼近东吴,只待东吴空虚,一举吞并东吴,然后两军合为一路,势如破竹追剿 蜀军,亡蜀指日可待也 。这就是诸葛亮深感末日来临,长叹一声“汉朝气数尽矣!”的根本原因。 当前形势,除非东吴大军及早回师防御,抵抗魏军,方可缓解蜀、吴两国的灭顶之灾。如何才能得解呢?那就是释放身陷八卦石阵的陆逊,并晓谕厉害,使之不再继续穷追刘 备,以免被曹魏得了鱼翁之利。 刘备经此败战,狼狈逃窜到白帝称帝后,不久就含恨托孤而死。火烧连营可以说是蜀 国的国仇了,说陆逊是蜀国的甲级战犯一点也不为过。被家仇国恨烧昏了头脑的蜀军,恨 不得将陆逊及其十万大军碎尸万段、食肉寝皮,就算诸葛亮被黄承彦提醒,又怎么提出来放回陆逊呢?! 此时的黄承彦忧心如焚,因为《隆中对》原本就是他一手在策划,诸葛亮只不过是一 个执行者,真正的内涵只有黄承彦一个人深知,在这紧要关头,黄承彦终于忍不住从诸葛 亮的幕后帐中跳将出来,冒天下之大不韪,释放陆逊,并阐明大义,令陆逊感激钦佩不已,发誓永不侵犯。 事实果不出黄承彦所料,由于陆逊及时回师,遏制住了曹魏吞并东吴的如意算盘,也 为刘备称帝赢得了时间,当然,也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穷兵黩武、伐魏兴汉之举! 黄承彦顾全大局释放陆逊之后,并没有被蜀国最高核心统治层所理解,而是以叛国罪 秘密处决了黄承彦。诸葛亮权衡厉害后,最终以保持沉默为代价,被核心统治层允许不被 牵连而继续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希望你满意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18
诸葛亮的师傅是司马徽。
生平
汉灵帝末年,群雄割据,有经邦济世之才的司马徽不愿施展才能为时所用,他缄默固守,甘愿陷居阳翟故里,躬耕度日。徽平时从不讨论别人,如有人向他求问,他也不品评高下,总是说好、好、好。当时,徽与襄阳名士庞德公相友善,德公的侄子庞统,字士元,少年纯朴诚恳,无人知道他是奇才,唯德公甚为器重。司马徽庞统年十八岁时,以德公之名前往颍川拜见徽,二人交往,十分投机。最后,徽盛赞:“你真是个有才德的人,应当称作“江南第一名士”。这之后庞统的声名大显于世。由此可见,徽确有知人之明。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在荆州求访名士,亲自拜见司马徽。徽对他说:“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于俊杰。此间自有卧龙凤雏。”“卧龙乃诸葛孔明,凤雏乃庞士元”刘备十分信服,亲自前往隆中,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这与司马徽首荐诸葛亮是密切相关的。建安十三年(208)九月,曹操大军到新野,直指荆州,徽被曹操征聘。曹操对徽慕名已久,而徽却得病去世。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