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力曾经强到恐怖的戚家军为何在“浑河血战”中全军覆没呢?

如题所述

这个只能说是被明朝后期的统治者在最后的决策失败所致!从编制上看戚家军不属于朝廷的中央军,因为张居正的缘故(戚家军是张居正组建的),在张居正死后这支部队在明朝高层眼里就是个异类(排除异己),高层有意借清军之手除掉这支部队,这是戚家军战败并覆没的主因。

戚家军战斗力强大并不是天生的,这个是由真金白银堆出来的。戚继光在辽东按着戚家军的编制组建一支3万人的部队,这支部队有火铳8000支,大炮100多门,总共花了6700万两白银,这是当时明朝4年的所有财政收入,这样的一支部队战斗力确实非常强,名副其实亚洲第一军。但是呢,也可以看出这支军队的弱点所在,那就是烧钱,除了组建这支军队花了大笔钱,养这么一支部队也得非常花钱,明军90%的军费都被戚家军给花掉了(这也让其他明军是眼红嫉妒恨,他们巴不得看戚家军出丑,不愿出手相救)。

在浑河血战中,根据历史的记载,最初上战场的是四川兵,后面是浙江兵。四川兵被全面歼灭后,主将转到浙江兵营。因此来看,当时的浙江兵营属于中军或者后军的位置。带兵的是戚继光的后世子孙戚金(此人曾经随刘綎参加万历抗日援朝)。努尔哈赤开始全力进攻浙江营。估计当时也是沿用的戚继光的战术,虽然经过屡次冲击,三千浙江兵还是抵抗住了后金的进攻。此时,援军已经紧急赶来,明总兵李秉诚、朱万良、姜弼一路顺利,后金的阻击部队望风而逃。明军一直杀到努尔哈赤的附近,但是后金军进行反击后,援军被击退。困在浙江兵营内的主将陈策、童仲癸以及戚金再次向外求援,总兵袁世泰以敌人强大为由拒绝派援兵。而此时,后金援兵已经来到,激愤之下,合营决战,120多名将官带着残余部队反向冲锋,终于绝大部分遇难,仅有几十个人冲出包围圈。

浑河之战,是萨尔浒战后明军最有声色的一场野战。明军以少抗多,以步抗骑,川兵与浙兵共一万余人,力抗努尔哈赤的三万八旗军,给予了八旗军大量杀伤。

  后金阵亡者达到四千余人,受伤者更是不计其数,八旗高级将领阵亡有名有姓的就达九人,努尔哈赤的嫡系部队正黄旗、正白旗遭到重创,有的八旗部队竟被戚家军和川军的勇猛所震慑,不战而败逃。这一战,努尔哈赤可谓是惨胜。

此战可以算是戚家军的最后一战,关于这场战斗,清朝修的明史称之为““辽左用兵以来第一血战”,可见当年此战给满清八旗留下了怎样的震撼才会有这样一句评价。壮哉,戚家军!

戚家军从戚继光建立开始,就已经代表了大明朝最高的战斗力。尤其是在戚继光扫荡倭寇结束以后,被派遣到了北方训练三万多人马。这一支人马几乎是当时全世界最强大的兵种,无论是火器还是兵刃,全都是当时最好的。据说为此花费了大明王朝三年的税收,可见这只军队所花费的代价有多大了。所以戚继光也投入了相当大的精力。但是问题是换了领导以后,一切都变了,这是比较无奈的。

戚继光死后,戚家军依旧还在。新一代戚家军是在浙江义乌地区重新招募的士兵,他们依旧按照戚家军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所以战斗力依旧是当时大明王朝最强大的。可惜义乌地区常年征兵,使得当地男子越来越少,这也就限制了戚家军的人数了。

最后让我们再唱一次戚家军的军歌:万众一心兮,群山可撼。惟忠与义兮,气冲斗牛。主将亲我兮,胜如父母,干犯军法兮,身不自由。号令明兮,赏罚信。赴水火兮,敢迟留。上报天子兮,下救黔首。杀尽倭奴兮,觅个封侯。”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2-30
这是因为戚家军是由一些农民组成的,而且里面的军事设备非常差,虽然他们作战非常的英勇,但是由于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所以最终全部死在了清军手上。
第2个回答  2020-12-30
因为当时明军内部出现了很多矛盾,彼此都不信任,非常不团结,导致戚家军没有援军,全军覆灭。
第3个回答  2020-12-30
因为在这场战役中,戚家军和敌军的兵力差距太远了,所以即使他们的战斗力非常恐怖,也不能弥补兵力上的巨大差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