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多大点事儿》读书笔记

如题所述

《作文多大点事儿》读书笔记

陈志亮
人民邮电出版社青霞编辑去年送我一本《作文多大点事》,今年2月23日开始翻阅,3月16日断断续续看完。
这本书的书名,《作文多大点事儿》,让人看了有一种迫不急待的阅读渴望。作文,一直是学生的老大难。有关作文的问题,从做学生起,到当上老师,写好作文,感觉好难。正如著者非常老师在前言所说:“一是提笔忘字,下笔无言;二是词不达意,跑冒滴漏(偏题);三是死板僵硬,毫无活力;四是形散意乱,立意不高。”这一系列的作文问题,难了我们的学生、难了我们的家长、难了我们的教师。阅完此书,找到了习作的幽径,找到了练笔的信心,找到了表达的快乐。真切感受,作文其实就这点事儿。
“对称结构”、“六根六尘”、“作文八法”是这本书最核心的内容。
对称,又分对称字、对称词、对称句、对称块、对称段。对称的思想用在结构上,就会形成表达的干线。
在对称这一块里,非常老师还提及了作文的头身尾。即开头要开卷有益、开宗明义、开门见山,不要绕弯弯。
作文的身,引用了《心经》有一句话:“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眼耳鼻舌身意,是我们身体上的器官,叫六根。这六根,分别达标了人的六个系统。
眼:就是眼睛,代表视觉系统。
耳:就是耳朵,代表听觉系统。
鼻:就是鼻子,代表嗅觉系统。
舌:就是舌头,代表味觉系统。
身:就是身体,代表触觉系统。
意:就是大脑的神经、意识,代表意识系统。
色声香味触法,叫六尘,是上述六个系统观察、感受的对象。
色:不是指颜色的色,而是指我们看到的一个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运动状态等。
声:耳朵或者说是听觉系统听到的对象。
香:鼻子或者说是嗅觉系统感受到的对象。
味:舌头或者说是味觉系统感受的对象。
触:身体或者说是触觉系统接触到的对象,比如说冷热、粗细、干涩、拥挤等。
法:就是意识系统,想象中的那个对象。
眼耳鼻舌身意、全部动用起来,才叫观察。
非常老师又通过举雪花的例子来进一步说明“六根六尘”。
【声法写雪花】:雪花飘过,阵阵风沙,不知是风声,还是雪声。亦或是我内心里发出的声响?我的眼前没有雪,但我却能听到它。听雪的妙界,竟然如此!
【香法写雪花】:雪花,一片片落下来,我深做一口呼吸,贪婪地就像把整个雪的世界吞进胸肺。那是一种凉凉的、湿湿的感觉,有一种沁人心脾、润人肤肌的舒畅。吸进去的是空灵,吐出来的是所有的烦恼。这雪,难道是天上的气息?
【味法写雪花】:如果你有雅趣,拈起一小团雪花,放入嘴里,用舌蕾感觉,用意念品尝,你会觉得,有一种比奶香更纯净,比糖甜更清澈的味道,那是一种洗涤人灵魂,不知不觉你便与自然混为一体的味道。
【触法写雪花】:小心翼翼地黏起一叶雪花,雪花仿佛精灵,没有重量,你能感受到它,却永远也捕捉不到它。它出现在你眼前,当你的手轻轻地捧起它的时候,雪花却幻化成了一滴水,透明,晶莹。
【意法写雪花】:雪花,漫天的雪花,一定是天上的神女普撒人间的鲜花吧?一定是宇宙之神突发慷慨,大把大把地把星星扔到凡尘吧?那银装素裹,真如天堂一般的圣洁,如天堂一般神奇,因为只有神仙才可能有如此神功——用一种颜色,却把人世间装缀得如此华美。
看了非常老师关于结构对称以及六根六尘的举例,我也试着用“六根六尘”的方法来欣赏苏教版一年级下第一篇课文《春笋》: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它们冲破泥土,掀翻石块,一个一个从地里冒出来。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它们迎着春风,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
一声春雷,唤醒了春笋。——声法。
冲破泥土,掀翻石块。——对称词。
一个一个——对称词。
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色法。
像嫩生生的娃娃——意法。
在阳光中笑,在春雨里长。——对称词。
一节,一节,又一节。向上,向上,再向上。——对称句。
从课文结构看,第一段写破土的春笋。第二段写生长的春笋。两段对称,结构有了对称,文章就有了层次。另外,课文开头第一句就写到了春笋,开门见山,不绕弯弯。
其实我们课文就是一篇很好的例文,只要我们引领学生感悟其中的对称词、对称句,借用六根六尘观察法,找一找,说一说,相信小朋友在平时潜移默化中,会写作文,在熏陶感染下乐于作文。
此外,非常老师还重点提及了作文八法,个人觉得八法中“借古论今,谈天说地”“对比鲜明,写冷以热”,这两个方法在习作中可以适当运用,提高习作质量。
其实,细细想一想,非常老师并不非常,也很平常。比如引用的“六根六尘”,其实就是我们作文课上经常提到的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品尝到的、触到的、想到的写下来。那么,指导看什么、听什么、问什么、品尝什么、触到什么、想到什么,非常老师用对称的方法把他们串联起来,让习作有了结构和层次。对称,其实也类似于我们老师强调的围绕一个中心从多个角度来写。而非常老师之所以非常,就善于提炼平常,把平常的要求转化成一个易教易学的方法。当然这种转化,需要我们去多实践,多思考,多动笔,就像非常老师在文中以多篇名家之作加以分析说明,以此帮助家长和孩子解决习作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让更多的孩子感受到作文,其实就这么点事儿。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0-28
这两天一直都在看《作文,多大点事儿》,内容很吸引人,可是脑子却越看越乱。一直以来有个习惯,每次看到有关“作文”俩字的书都会毫不犹豫地买回来,于是书橱里存货不少。可是对于作文究竟该怎样教还是没有摸出一条切实可行的路。
暑假虽然过得忙乱,但还是抽空整理了这学期八个单元的作文,收集了一些资料。但是真正教起来,还是觉得困难。这几天一直纠结在一单元作文上,所以教学进度自然就慢了下来。病急乱投医,忙不迭地一头扎进书里,恨不得能立马找到好的办法。可是这毕竟不是速成的事。上周四的作文课指导了“课余生活”的写作,周末将作文带回家,可是一篇一篇看下去,心也一点一点地沉了下去。提起笔来修改了两篇就改不下去了,篇篇都有问题,逐一修改,工作量得多大,挫败感重重袭来。
虽然三年级正式作文,但是一二年级我们一直坚持小练笔,凡是课文中出现的读写结合点都一一指导,一一练习。之前这些铺垫难道都白费了吗?我一直在不断地问自己。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必须承认,作文教学一直都是自己的弱项。
沉下心来,将问题一条条列出来,静静地思考,认真地琢磨。对于三年级的孩子,对于这些刚刚开始作文的孩子,究竟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一上来就文思泉涌,出口成章,笔下成文,那么我的作用又在哪里?这样一想又释然了。因为不会,所以要学,所以要指导。一开始标准得低着点。
今天两节课,继续作文。从基本结构开始,开头、经过、结尾。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经过就是讲这件事究竟怎样做的写清楚,怎么做就怎么写。结尾与开头呼应,再次点题。并以我们周五的竞选为例,一起讨论怎样写具体,列出了结构提纲。然后挑选了几篇作文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满满当当又是一节课。告诉自己一定不要贪多,一次讲一点,练一点,循序渐进,这样一定能写好。下午就让孩子们开始再次打草稿,我告诉他们自己的脑海中一定要有一个清楚的思路,然后再下笔。如果中途遇到瓶颈,写不下去,一定要举手告诉我,我们一起商量。大多数孩子很认真地开始了第二遍习作,我不时在下面走着,看着。有进步,虽然这个进步并不大,但仍是欣慰,就这样慢慢练下去,总会好的。本想收上来,可是考虑了一下,决定带回家读给家长听一听,寻求一下家长们的意见。又发了飞信强调一定要保证原汁原味,看看结构,修改病句,改正错别字就好。
完成了这项任务,心情明朗了不少。作文这件事儿就得悠着点,慢慢来,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