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其调控

最好能论述充分些。谢谢!

2007年8月中国商业政策研究会先后组织了三次《中国商品流通论坛》小座谈会,就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及对策进行了讨论。

一、明确宏观调控概念,认清宏观经济形势

(一)关于“宏观调控”的概念
1、宏观调控的主体
第一,实施宏观调控的主体,必须是中央政府,而不能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只能是执行者。但要考虑地方积极性。

第二,实施宏观调控的主体,必须拥有绝对的权威,宏观调控必须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归口部委只负责具体执行。建议由政治局常委和国务院副总理一级的领导来主持这项工作,就像建国初期有陈云主持中财委一样。这样才具有权威性。

第三,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中央政府必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实行全国一盘棋,坚决反对诸侯经济,反对地方“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行为,反对地方政府在经济建设中自成独立体系。

2、宏观调控的对象
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概念是宏观经济政策而不是宏观调控。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相对应的概念是微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价格支持或限制政策、促进竞争政策等。因此,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我国目前在土地、环保和价格方面所采取的干预政策,是微观干预。但在我国目前的语境中,在各种媒体上和政府文件中,这些领域统统被看成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讨论中,部分学者认为应该严格区分宏观调控和微观干预。认为在土地、环保和价格方面的干预一般应看作微观干预。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干预(包括农产品价格支持和平抑农产品价格的制度)则例外,由于能在市场经济中发挥“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在西方国家一般被看成财政政策的重要内容。

3、宏观调控的手段
国家对国民经济的宏观调控,主要运用经济手段,辅以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主要是实现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即财政(收支)平衡,金融(信贷)平衡,外汇平衡,物资平衡,以及它们之间的综合平衡。
财政收支平衡。不能容忍“财政赤字无害论”。财政税收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用以调整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从微观经济的层面说,国民收入按三要素分配;但从宏观经济层面说,国家要对国民收入通过财政税收政策进行再分配。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由国家掌握,用于社会保障体系以及增加社会主义因素。同时,财政税收政策还是指导经济和企业的发展方针的指针。
金融信贷平衡。不能容忍“通货膨胀无害论”,也要反对“轻微的通货膨胀有利论”。金融信贷政策尤其是利率政策,则是国家指导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指针和工具。

外汇平衡。外汇储备不可缺少,但并非“越多越好论”。考虑到我国日益扩大的外贸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外汇储备,以及汇率、利率、税率、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经济增长之间日益复杂的关系,外汇政策越来越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物资平衡,这是物价稳定的重要保证。

4、我国宏观调控的基本背景
中国实行的不是自由市场经济,而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中国目前的经济,既不同于计划经济,也不同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而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的转型经济。转型经济是我国当前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背景。不能将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市场经济必须有宏观调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需要宏观调控。

(二)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认识

1、目前宏观经济有过热的趋势
经济有过热的趋势主要表现在:(1)与历史比,今年上半年的GDP增长速度是10多年来最高的。(2)与计划比,计划为8%,今年上半年的实际增速远高于计划数。(3)物价在持续上涨,从CPI月度环比数据看,每月都在上涨。生产资料价格的涨幅也达到4%,其中,生铁、铁矿石、有色金属、饲料等重要的生产资料的涨幅都在10%以上。(4)结构失调。主要表现在投资与消费之间的比例日益失调,投资占GDP的比例日益提高达45%;内外贸结构失调,外贸依存度高达67%;货币信贷结构与社会需求也有脱节的趋势,广义货币增长率高达17.1%,而且,高增长速度已维持多年。(5)股市、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日益严重。(6)经济增长速度快是以资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为代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净出口依然呈现出非常强劲增长的同时,消费也出现了高速的增长(2007年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的增长率高达15.4%),政府购买性支出的增长率也居高不下。这样必然造成总需求的过分膨胀,加上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供给冲击因素,从而造成混合型通货膨胀局面。

2、对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持续上涨应引起高度警惕
对中国当前的宏观经济而言,消费品市场出现的价格上涨,相对好办得多,比较难以处理的是持续高涨的资产价格,尤其是房地产和股市持续上涨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系统性风险。更重要的事,很多地方政府不愿看到房地产市场的下跌,有关部门不愿看到股市向下适当调整。总之,我国政府在不断膨胀的资产价格面前处于骑虎难下的尴尬,而且,价格越高将会越尴尬。必须承认,无论是我国的普通民众,还是企业界人士,或是学者和政府官员,对于房地产和股市这些相对新兴的市场仍然是知之甚少。至于调控的经验,就更为欠缺。由此就容易出现号错脉、开错方,从而误导市场发展的局面。如果在金融风险的浪尖上麻痹大意,其后果不堪设想。

3、不应误读农产品价格上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近几个月来,包括粮食在内的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于是有人担忧食品价格上涨有可能拉动通货膨胀。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几次通货膨胀,多是从物价上涨开始的。因而人们对粮食与食品价格上涨异常敏感,往往视作引起“通货膨胀”的源头,而实际上却是GDP过快增长。在拉动GDP增长的三大因素(投资、出口、消费)中,占第一位的仍然是投资,今年上半年投资GDP的比重仍高达45%,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5%。如此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在投资总额中,自筹资金占相当大的比重,必然会增加信贷的压力。但是,不能以粮食与食品价格上涨作影响“通货膨胀”的主要依据,不能“本末倒置”。

食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上游产品即农用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引起的。如果为控制“通胀”而人为地压低粮食与食品价格,势必会影响农民收入从而使农产品生产下降,导致市场供应紧张,引起价格更大波动,形成恶性循环。对此我们必须加以防范。目前中央采取对城市低收入户的补贴与对农民投入物的补贴是一种有效的调控方法,是可取的。

农用生产资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主要是成本拉动,也就是它的上游产品,包括煤、油、电、气等原料的价格大幅上涨引起的。而这些原料价格的上涨又同大规模的基建投资,特别是重化工业以及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有直接关系。这些工业项目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消耗大量的能源与原材料,有些还带来环境的污染,致使“降耗低排”指标难以实现。因此“源头”在于基建规模超过目前市场与环境的承受能力,不从“源头”上控制,容易“缘木求鱼”,不会收治本之效。

(三)对宏观调控的基本看法
当前的宏观调控,面临着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货币流动性过剩超出了调控范围——人民银行的政策措施难以解决;第二,财税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专家普遍认为,当前的大多数宏观调控措施基本失灵。

宏观调控有严重失灵的趋势,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十多年来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的扩大内需、降低投资率、缩小收入差距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目标不仅没有实现,反而又不断恶化之势;第二,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未能顺利实现,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发展速度居高不下,节能降耗减排的目标难以达到,环境保护形势也日趋严峻——根据环保总局水系检测中心披露的信息,全国九大水系中水质能达到3级的几乎没有,有几大水系的水质为劣5级;第三,贸易顺差和外汇储备日益增长,且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也并未改变这一趋势;第

四,房地产、股市价格持续上升。
我国目前宏观调控,既不同于计划经济时代的行政命令和控制,也不同于成熟的西方市场经济中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其带有典型的转轨经济特征,存在诸多突出的矛盾:

第一,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矛盾。这一矛盾由来已久,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深刻和广泛,中央政府的很多方针和思想没能在地方和基层得到贯彻,科学发展观仍然停留在文件上。地方政府官员考核体系仍然存在片面强调GDP、税收、招商引资等指标的倾向。

第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这一矛盾也是建国以来少有的。沿海地区工人的实际工资长期得不到提高,经济增长的好处没有惠及普通民众,尤其是一线工人。

第三,对内平衡与对外平衡的问题。对内主要是消费和投资之间未能达到平衡,对外则是国际收支未能达到平衡。而对外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内不平衡的结果。

第四,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作者:整理人:徐振宇

参考资料:http://www.cngrain114.com/specialsite/econ-stage/article/article_detail.php?articletype=1&id=216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