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陆块上的成矿地质环境

如题所述

1.古陆核边缘裂陷环境

主要见于华北地台上,以太古宙为主。在古陆核经过拼合初具规模后,由于地壳较薄,活动性大,其边缘常发生裂陷,并伴有一定规模的基性岩浆喷发,形成绿岩带,并因岩浆分异欠佳,使其金属矿化或背景较高,从而构成了该成矿地质环境的主体。其中有两种情况与成矿关系极为密切。

1)在后期GGT岩系侵入时将绿岩呈残留体包裹其中,如我国华北地区零星出露的绿岩带,遭受改造后,特别在圈闭较好部位,有用组分可能进一步规模富集,如吉林夹皮沟。

2)晚期或后期当有较大规模以钾质为主的碱-偏碱性岩将侵入,使其处于碱质状况下,亦有可能使金属进一步富集成矿,或直接形成金、稀有稀土金属等矿床,如华北北部地区与碱性岩有关的金矿。

该环境中成矿作用可能在其形成初期火山喷发时就开始了,只不过矿化范围较广,富集程度较低,除个别在产状变化部位产生局部富集,形成小矿外,一般难于形成规模矿床,只有绿岩带受后期改造方可进一步富集形成工业矿床,所以其成矿高峰期无疑地在该环境演化的晚期或后期。矿床以海相火山岩型为主,火山-沉积型次之。海相火山岩型矿床由于绿岩带遭受后期改造程度不同,其矿体形态与富集程度变化较大,一般有Cu-Zn和Au-Ag两种矿床,前者如辽宁红透山,后者如吉林夹皮沟,不过这两种矿床间经常有过渡情况。火山沉积型矿床产出层位一般比海相火山岩型矿床高,以Fe为主,规模不大,经变质作用将形成沉积变质型矿床。这两种矿床在绿岩带中比较普遍,并且在空间上有一定分带,通常铁矿于铜锌矿之上,而金矿于铜锌矿外围。

2.裂谷或裂陷槽环境

这种成矿环境往往由于裂解程度与性质不同将出现如下三种与成矿密切关系的情况:

1)当裂解速度较大而深度不大时,通常基本上没有或极少火山喷发,以陆源沉积为主。在海湾或陆缘地带,因物理化学条件(如pH值)变化将促使沉积成矿作用,如宣龙地区铁矿床。

2)当裂解速度不十分快,而深度较大时,常有一定规模的间歇性火山喷发活动,如内蒙古狼山地区,在深海滞流状态下,硫逸度较高,为金属硫化物分异与沉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规模矿床。

3)裂谷或裂陷槽发育晚期,沿裂谷边缘断裂常有脉动式镁铁质岩浆侵入,如四川攀西地区在其相对稳定状态下,经过岩浆分异作用,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岩浆矿床和热液矿床。

该成矿环境中成矿作用大致可分前后两期。早期据内蒙古狼山、河北宣龙、辽宁辽河等成矿剖面分析,矿体或含矿层多于沉积层序的中部,火山岩层之上,显然成矿的高潮期出现于裂谷或裂陷槽发育的中期。它主要有火山沉积型、沉积型矿床。前者产于裂谷中央坳陷中,以Cu、Pb、Zn、Ag为主,往往由于受火山喷发强度、距喷源距离远近以及裂谷发育深度等因素影响,容矿围岩及其结构变化较大。如内蒙古狼山地区黑色岩系中铅、锌、铜、银矿床,辽宁辽河浅变质岩系中铅、锌、银矿床。沉积型矿床,以铁为主,规模不大,在该成矿环境中不占主要地位,如河北宣龙铁矿。在后期裂谷闭合之后经常还有一次成矿高峰期,主要是基性岩浆沿其边缘断裂上侵,于断裂带侧旁或次级断裂交叉处形成了岩浆型矿床,如攀西地区钒钛磁铁矿床、白云鄂博铁-铌-稀土金属矿床。裂谷或裂陷槽环境中矿床类型比较多样,赋存与富集程度较高,成矿标志也比较明显,具有较高工业价值。

3.活动陆缘环境

该成矿地质环境在中国东部地区以及西南地区最发育。它实质上是由于碰撞后使被动大陆发生断裂构造与岩浆活动,从而构成一次热事件,其中有三种形式与成矿关系极密切。

1)韧性剪切带,尤其是发生在有用组分地球化学背景值较高的地层中,如浙江陈蔡群、江西双桥山群等,经韧性剪切作用使成矿物质在热事件中释放,并在动力作用转换过程中富集成矿,如江西金山金矿等。

2)区域性断裂活动,包括原先大断裂受碰撞作用影响而再度活动。断裂一般与碰撞带平行。当其由压扭性向张扭性的动力转换过程中常在断裂带与其次一级断裂交叉附近伴随有深源基性侵入体,形成非造山型的铜镍硫化物矿床,如华北地台北缘的金川、红旗岭等矿床。

3)S型(重溶型)花岗岩形成及其侵位活动,其中以中浅成异地侵入就位的小岩体对成矿最有利。我国湖南、江西、广东等地有色金属矿几乎都与这类岩体侵入有关,并且随着就位方式与条件不同可形成不同类型与规模的矿床,如湖南柿竹园夕卡岩-云英岩型钨锡矿床、江西西华山石英脉型钨钼矿等。

在活动陆缘成矿环境中成矿作用可在环境形成过程中出现,如因韧性剪切作用而富集的蚀变型金矿,但大多数矿床的成矿高潮期是在环境形成之后,特别是与S型花岗岩类有关的矿床。矿床类型有夕卡岩型、热液型与斑岩型,以夕卡岩型最主要。矿床产出在空间上与小侵入体十分密切,基本围绕其周围产出。涉及矿种基本上可分三个端员:铁铜-铅锌-钨锡,自然它们之间常有过渡情况。在活动陆缘成矿环境中的夕卡岩型、热液型与斑岩型矿床分布十分广,矿床集中,组分较多,成矿标志明显,是目前工业利用的主要对象。

4.断陷盆地环境

这种成矿环境理应归属于上述活动陆缘环境中,但由于它分布广,形成特殊,所以将它分列出来。

该成矿地质环境以中生代以来最常见。主要广布在我国东部地区,其规模大小不一,盆地内部结构形式多样,其中以断陷式火山盆地意义最大,通常在两个部位上与成矿最密切:

1)在火山机构附近韵律性间歇式喷发的火山岩层中,岩性变换的层间构造部位。

2)在盆地边缘处于压性状态的边缘断裂上或与次级断裂交叉部位。当岩浆侵入到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下的环境中时,其分异作用与爆破作用都比较强烈。

断陷盆地环境中成矿作用与断陷盆地形成过程中所引发的火山活动或侵入作用有关,所以它成矿类型主要为陆相火山岩型与斑岩(玢岩)型。陆相火山岩型矿床从成矿剖面分析,含矿层或矿体多于火山岩层序的中下部,显见,成矿高潮期出现在火山活动的中早期。矿体多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以铜、铅、锌为主,如粤东丘A洋铜矿、闽东银坑铅锌矿。斑岩(玢岩)型矿床,常与火山岩层呈侵入关系,它的成矿时期可能比陆相火山岩型矿床还要晚,并且有时还伴有热液型或夕卡岩型矿床,以铁(长江中下游)和锡钼(东南沿海)为主。在断陷盆地环境中上述两类型矿床比较常见,但在空间上很少重叠或相伴出现。矿床规模中等但比较富。

5.沉积盆地环境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中部地区,其中以中新生代为主。盆地规模不一,其含矿性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盆地周边有不断供给的物质来源和盆地内部有相对稳定的存储场所,并且在形成中受季节与纬度影响很大。通常有两种状况:

1)在较低纬度地区,气候温润潮湿,雨水充沛,盆地中河流湖泊相沉积发育。成矿作用主要出现于湖缘和河流三角洲,并通过物理-化学沉积作用成矿,如四川、云南等地含铜砂岩矿床就是在这种状况下形成的。

2)在纬度较高或中纬度地区,气候干旱,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盆地中雨季为泛湖,旱季则干枯为咸湖。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这种季节性湖泊中,并通过化学沉积作用成矿,使从湖底向湖面有分层现象。在我国青海、西藏北部盐湖中,沉积盆地环境中成矿作用基本上随盆地发展而同步进行,但从成矿剖面分析其高峰期往往出现在盆地发育的中晚期,并且由于成矿作用受季节、纬度与地势影响,成矿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与周期性。在低纬度地区矿床以陆相盆地中河流湖泊相沉积型为主,它多出现于河流三角洲、湖泊周缘的砂岩与杂色泥岩变换层附近的砂岩中,主要为铜、铁矿,呈层状与透镜状,变化较大,如云南、四川以及青海等地的含铜砂岩矿床。在纬度较高地区以陆相盆地中湖泊相沉积型为主,有的成矿作用至今还在延续,主要为铷、锟健��蟠玻�涠嘁园樯�绞接诮��魏�已位蚵彼�小�

6.陆表海扩张环境

分布于我国华南、华北与西南等地,它是在地壳强烈变动之后,而另一次构造变动发生之前,地壳处于震荡运动时的产物,并以不断扩大的海侵及其超覆现象为标志。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陆缘,并且由于不断海侵使其沉积相以及海水动力学系统发生变换,导致了有用组分沉积与堆积及其在空间上形成分带,如华南中泥盆世陆表海。

在陆表海扩张中陆缘将受挤压,其局部地段将发生断裂活动以及与其相伴随的火山喷发,有的地方,将发生成矿作用如广东大宝山、玉水。

在陆表海环境中成矿作用范围较广,并与海侵活动有密切关系。从成矿剖面看,不同矿种的含矿层或矿体虽然在层位上有所差异,但总体均位于沉积层序的中下部。显见成矿作用是在海侵的中早期掀起高潮的,形成了沉积型与热液型矿床以及部分火山岩型矿床。沉积型矿床主要产出在滨浅海部位,多于海滩相至台地相之间,以铁为主,伴有锰、磷等。随着海侵发展,其沉积层位也将愈来愈高,如湖南宁乡式铁矿自南向北沉积层位将由中泥盆统过渡到上泥盆统,容矿围岩相应地由砂页岩演变为砂页岩夹碳酸盐岩。海侵过程中在隆升的碳酸盐岩台地上将可产生富含贱金属的热(卤)水,并受构造变动影响在有关的碳酸盐岩层中赋存和富集沉淀,形成层状、似层状热液型铅锌矿床,如粤北的凡口铅锌矿床、湘中董家河铅锌矿床等(由于不同学者认识不一致,将有不同冠名:有的认为是层控型,有的认为是热卤水型,有的则认为是热液型)。通常沉积型铁矿比铅锌矿层位低。火山岩型矿床分布比较局限,多位于陆表海边缘断裂带上,形成时间比较晚,甚至在陆表海闭合之后。其矿石品位较高,如广东大宝山铅锌铜矿、玉水铜矿等。陆表海环境中形成的沉积型、热液型与火山岩型矿床,三者之中以前两者规模较大,在我国铁、铅、锌储量上都占有一定位置,其赋矿部位与找矿标志都比较清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