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功德给冤亲债主有用吗

如题所述

冤亲债主这样的提法是不恰当的。

从无尽的轮回来看,他们都曾经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怎么能把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当做来讨债的呢?怎么能把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当做冤家?
这样想的时候,出发点已经不对了,心里已经对他们有怨气了,所以这样的心思是有问题的。

不过,回向给过去世的亲属,是有作用的,具体请看缅甸帕奥禅师的回答:
《帕奥禅师问答》:
在《增支部》(Avguttara Nikaya)的《生闻婆罗门经》(Janussonibrahmana Sutta)中提到,除了阿罗汉之外,每一个众生死亡之后都会投生到五趣当中的某一趣。五趣就是天趣、人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阿修罗则是饿鬼趣里的一种。在这五趣当中,只有饿鬼趣里的一种饿鬼能因为他人回向功德而获得利益,其它的都不能。这种饿鬼称为「他施活命饿鬼」(paradattupajivika-peta),意即他们依靠别人回向功德而生活。
如果一个人死后投生于天趣或人趣,他会依照自己过去所造而已经成熟的善业力而享受那一趣的乐报;如果一个人死后投生于畜生趣、地狱趣或投生作「他施活命饿鬼」以外的其它种饿鬼,他会依照自己过去所造而已经成熟的恶业力而遭受苦报。在这些情况下,他都无法由于前世的亲朋好友回向功德给他而获得利益。该功德的利益只有行善者自己能受用而已。
「他施活命饿鬼」获得别人回向的功德之后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在饿鬼趣中享受快乐;另一种是脱离饿鬼趣。会得到那一种结果决定于他自己的业及所受到功德的强弱。我将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在古时候,难提迦(Nandaka)是频伽罗王(King Pivgala)的将军,他持有断见,死亡后投生为「他施活命饿鬼」。他的女儿优陀罗(Uttara)是须陀洹,布施前来托钵的阿罗汉比丘食物,并且将功德回向给父亲难提迦。已转世为「他施活命饿鬼」的难提迦呼唤出「善哉!」(sadhu)来随喜优陀罗的功德。由于此善业的力量,他在饿鬼趣中享受犹如天界一般的快乐达到六个月之久。六个月之后他在饿鬼趣的生命结束,由于断见的缘故,接着他投生到地狱去。
另一个例子是频毗娑罗王(King Bimbisara)过去世的亲戚。他们在毗婆尸佛(Vipassi Buddha)的时代是国王御厨里的厨师,负责调理供养毗婆尸佛与十万位比丘的食物。然而,他们自己先享用了那些食物,然后才供养给佛陀与僧团。由于这项恶业的缘故,死后他们投生于地狱[11]。在地狱经过一段长久的时间之后,他们投生为「他施活命饿鬼」。
当拘楼孙佛(Kakusandha Buddha)出现于世间时,他们来请问佛陀何时他们才能脱离饿鬼趣。拘楼孙佛要他们问下一尊佛──拘那含牟尼佛(Konagama Buddha)。他们等待了一段很长久的时间,直到拘那含牟尼佛出现于世间,就去请问同样这个问题。拘那含牟尼佛要他们请问下一尊佛──迦叶佛(Kassapa)。他们又等待了一段很长久的时间,直到迦叶佛出现于世间,他们就来请问同一个问题。迦叶佛告诉他们说:他们将在乔达摩佛(Gotama Buddha)的时代脱离饿鬼趣。于是他们等待乔达摩佛出世,又经过了一段很长久的时间。
到了我们的佛陀──乔达摩佛──的时代,这些饿鬼过去世的亲戚频毗娑罗王供养竹林精舍(Veluvana)给佛陀与僧团,但是他并没有将功德回向给他的亲戚。这些饿鬼得不到他们长久以来期盼的功德,由于热切盼望早日脱离饿鬼趣的痛苦,他们夜晚时就在频毗娑罗王的御花园里发出恐怖的大声哀嚎。频毗娑罗王感到非常恐惧,第二天早晨就去请问佛陀这件事情。佛陀告诉他这些饿鬼的故事以及帮助他们的方法。于是频毗娑罗王供养佛陀与僧团食物与资具,并且将功德回向给那些饿鬼。为什么他需要再做新的善业然后才回向呢?因为只有造完善业后立刻做的回向才对「他施活命饿鬼」有帮助。当频毗娑罗王回向功德给他们时,这些饿鬼非常欢喜,并且呼唤出「善哉」(sadhu)以表达随喜。由于他们的恶业力已经即将穷尽,所以在随喜之后他们就脱离饿鬼趣而投生到天趣去了。
了解回向功德能造成这两种结果之后,我们都应当布施、持戒、修行止禅与观禅,并且将这些善业的功德回向给已经过世的亲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3-10
当然有用了,你到网上搜索一些真实的感应例子来看,关键词:读地藏经感应。有效果说明就有用。
第2个回答  2014-03-10
有用,需要真下功夫落实解行。
祝愿您六时吉祥!阿弥陀佛!
第3个回答  2014-03-10
如果有用的话,地狱早就空了。如果有用的话,因果报应就如同儿戏了。回向之事纯属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自我安慰。
第4个回答  2024-03-21
千万不要回向给冤亲债主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在佛教中,回向是一种修行的方法,旨在将所修的功德分享给他人或一切众生。回向的过程本身并不会惊动或激活冤亲债主,也不会介入因果业力,导致倒霉或关系恶化。相反,回向是一种慈悲的表现,可以帮助消除自己的业障,同时也能帮助他人,包括冤亲债主。
正确的理解是,回向是一种扩大心量的行为,不应该有界限或分别心。在佛教教义中,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没有所谓的冤亲债主。因此,回向给冤亲债主并不符合佛教的精神。回向应该是无分别的,将功德普遍回向给一切众生,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佛教的慈悲和平等精神。
总结来说,回向给冤亲债主不仅不是错误的,而且是一种积极的修行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扩大心量,理解佛教的平等观。因此,不应该有“千万不要回向给冤亲债主”的观点,而应该理解和实践佛教的回向精神。

起名改名

孩子起名,成人改名

¥1000

择日吉时

结婚吉日,开业吉时

¥2000

预测

婚姻,事业,财运

¥600

环境布场

企业环境,家居环境

¥5000

    官方电话在线客服官方服务
      官方网站学之道国学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