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第八十四篇:怎样理解文笔的稚嫩与老练?

如题所述

人有年龄大小,文笔也有稚嫩与老练一说,实际就是个技术问题,比如老师布置写作文,题目规定后,再强调些要点,然后让学生自由发挥,相同情况下,有的作业以结构工整见长,有的重视突出局部细节,这些都是常见现象,无所谓好坏,但用词和衔接是处处存在的东西,文笔老练与否,就在此中表现。 先看用词方面。对于初学杂文创作的朋友说,不能一味的做码字搬运工,最好要进行一些基本的炼句实习,当然这是一种自学性质的操练,范文就是各种文学著作或一些优秀作品,只要肯花功夫,也不算什么特别难的事。估计朋友要问了:啥叫炼句?这个问题很简单,无非把一句话多推敲推敲,看看还有什么更精确简练的表达罢了,比如诗词类作品都需要炼句,古今诗人希望一字千金,实际就是追求质量的表现。寻常杂谈似乎没必要弄的刻意勉强,但必须懂得这里面的道理,许多时候,文章块面需要疏密和份量把握,基本功就在于此,换句话说,一篇好的作品中,同样字数所反映的实际内容落差会相当大,甚至出现大段文字为少量语言作铺垫的情况,这是一种比重分配技术,能够做到如此,说明手笔已经比较老练了。 炼句是一种技术本领,属于内在的东西,不能集中亮出来表现,也就是说,一些浓缩用词肚子里要清楚,积累多了就能恰倒好处的点缀,让作品在不经意中出采,但切忌堆积使用,其中最明显的要数成熟词语,成语是先人提炼的精华,大家都知道,倘若与作品的内容匹配,关键的地方穿插一下,肯定能增色不少,不过对于杂谈来说,还是不宜多用,因为成语本身具有故事,不小心的话,很容易造成引喻失义的笑话,如果作为修饰来看,也不太适合议论文的说理性质,我们看学生作文出现的成语往往比较多,这是由于记叙文或散文游记类的体裁所决定的,当然一些歌颂赞美的经典语句同样属于这个范围,以此寄托情感,达到一定的升华效果,应该讲还是不错的, 再说说中途衔接。不论什么文章,过渡语言肯定是少不了的,这方面是否弄的光滑和顺,将直接关系到阅读和理解的质量,所谓的文笔稚嫩,多在这里出现,比如我们要说个具体观点,如果光忙于就事论事洋洋洒洒,就容易给人罗嗦拖沓或迁强的感觉,事实上,多数读者只是冲着标题而来,无非随意浏览浏览,也不一定要听什么唠叨,因此作品的“由头”就显的特别重要。朋友要问了:啥叫由头?实际就是个全文引子,或者说带有导向作用的开场白,至于文章为什么要用由头?这个问题更简单,只要去瞧瞧一些高手的作品,几乎篇篇都有它的存在,表面看,由头都非常简单,有的甚至一句话带过,事实上,由头是很有讲究的,最好选择人人都知道的一些简明事物或寻常道理,并利用这个过渡,顺利进入到自己真正要谈的正题,表面看似不经意的一点小零碎,其实就是一种轻灵的老练。 文字衔接方面的内容比较多,由头只是一个导向,如果用了由头,却不能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这就说明构思选材有问题,如此不但失去了作用,还显的多余累赘,所以这个事情是有点难度的技术活,怎样才能熟练掌握?这事没有现成的诀窍,一句话:多看多学多比较,无非实践出真知罢了。能经常注意到这方面,实际已经踏上了台阶,一段时间后,回头再看这些东西,就会觉得是个很普通的事情了,有句话叫“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另外还有句老话叫“城墙万丈高,挡的是不来之人”。学习也是这么个道理,有的困难也许微不足道,但在不肯努力的浮躁者面前,也许永远强大的不得了。事实上,由头也不是规定要有的东西,倘若开门见山的笔法好,直奔主题也不失为一种干脆利落的表达方式。因此,相对蜻蜓点水的由头来说,杂文的段落衔接才是必须训练的地方,每次领头句是需要认真斟酌的,包括与上段的关系是延续还是转折?是同一观点的配套内容,还是另寻视角的反向论述?此处应体现鲜明的观点。 其实文笔老练不老练就是引导力的反映,作者就是文字编剧加导演,其中包含了创作的技术和风格,能够在自然平衡的状态下举重若轻,让读者看文字如同与您对话,这就不算稚嫩了。 学习体会,欢迎交流。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