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中国)

一条一条的写,每写一条写一下简介!!!!!!!!!!!!!!!!
全国各地的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然而,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外,还有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年的传说也很多。古代的春节叫“元日”、“元旦”、“新年”。辛亥革命后,才将农历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漫长的历史岁月使年俗活动内容变得异常丰富多彩。其中,那些敬天祭神的迷信内容,已逐渐被淘汰,而那些富有生活情趣的内容,像贴春联、贴年画、贴“福”字、剪窗花、蒸年糕、包饺子、燃爆竹、除夕守夜、拜年等习俗至今仍很盛行。
  我国最早的春联,是五代时期孟昶写在桃木板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用红纸写春联始于明朝。年画源于唐朝的门神,它和燃爆竹一样,在古代都是用来驱鬼避邪的,现在却成了专为增加喜庆气氛的习俗了。贴“福”字在宋朝以前就有了,人们把写在红方纸上的“福”字,故意倒贴在门、窗、家俱上,取其“福到(倒)了”之意。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

  中国年俗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独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右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8-02-26
春节无疑是中国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年画、剪纸、春联、鞭炮等年俗,一直是过年不可分割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变迁,一些传统年俗开始式微,一些新的“年俗”正在产生。年俗正在新与旧之中嬗变。

专家说,对于优秀的传统年俗,我们需要保护和传承;对于新的"年俗",我们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我们的年才更有活力,更加灿烂。

从年画到春晚:新旧“年俗”的传承

“每逢春节,最先给家乡带来欢乐气氛的是武强年画。年画在这里铺天盖地,争奇斗艳,直至每一个村子里每一户有购买力的人家对年画的需求达到饱和为止。少了年画,这些黄土平原的年节,会变得多么难耐和凋零。”这是著名作家铁凝对儿时春节的回忆。

最早的年画可以追溯到汉代,千百年来,年画是春节必不可少的。

河北武强县年画博物馆中有一座典型的北方民居模型,从这一模型中可以发现,年画在春节中占的分量。在这座民居中,年画无处不在:院门有门神,家门有财神,堂屋有中堂,墙上有墙画,床上有床画,灶上有灶王爷的画,牛廊马厩都不能拉下。各类年画各就各位,绝不含糊。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说,在农耕社会中尤为重视年的意义,作为张扬生活理想并可视的年画必不可少。年画行家将旧时年画形容为“贴在墙上的电视机”,因为长期以来,年画不仅仅是装饰喜庆的作用,更多时候,它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一种媒介。

这种“贴在墙上的电视机”度过了千年之久的辉煌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年画经历了这个世纪初最后的鼎盛时代,然后走向衰亡期。也许是巧合,从这个时候开始,真正的电视机开始普及,电视远比年画富有更多的娱乐和教化功能,因此人们很快接受了它,并越来越喜欢它。

将春节和电视直接联系起来的是春节联欢晚会。1983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春节联欢晚会,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20多年来,春晚每年一次,尽管人们对它的议论越来越多,不可否认的是,春晚仍是大多数老百姓除夕夜不可或缺的一道“大餐”。

年画的衰落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产物。

网络时代:数字化年俗

年近七十的爷爷常常会向十多岁的孙子讲过去的事情,尤其会津津有味地回忆自己小时候过春节的情景:一进腊月,就闻见了年的气息。腊月初八吃腊八粥,腊月二十三祭灶神,“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到二十八采购年货,二十九祭祖先,大年三十放鞭炮,吃年夜饭,守岁。大年初一穿新衣服,拜年讨压岁钱。一直到正月十六,年才进入尾声。

十多岁的孙子对这些年俗,有的清楚,有的似懂非懂,有的没经历过。长在“E时代”的人,很多事情在网络上就完成了。科技使得年俗有了新的载体,年俗从现实中转移到了虚拟的网络中。

20年前,12岁的王卫拉着父亲的手,从家里一直走到年货市场,挤进人群。置办年货,是中国人过年的大事。在那个时候,中国各地的腊月市场,都是一派喧嚣热闹的场面。王卫说,那次,拥挤的人群将他和父亲冲散了,他吓得哭了。

2007年2月10日,已过而立的王卫坐在电脑前,上了一家购物网站,发现了他想要的所有东西:大米、花生油、速冻水饺等等,货到付款,不需要支付送货费用。王卫说,网上购物失去了实地购买的许多乐趣,但有失必有得,网上年货品种丰富,有的还是本地市场上没有的,最让他满意地是网上购物使他节省了很多时间。

拜年的方式也在改变。许多人还记得小时候被父母带着,走家串户,“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视频拜年、电子邮件和贺卡拜年、短信彩信拜年、博客拜年,多种多样的网络拜年方式使远在天边的人变得近在咫尺,你可以看到他的样子,也可以听到他的声音。通过网络传达彼此的思念和问候,即使在10年前,这种事情还是想都不敢想。

数字化时代,年俗也越来越数字化。在网上,你甚至可以包虚拟的饺子、放虚拟的鞭炮,你能想出的事情网上基本能实现。传统的春节与现代的科技融合在一起,网络为春节增添了新活力。

面临消逝的和需要挽留的

鞭炮、春联、剪纸、年画,多少年来,这些东西是春节不能缺少的。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传统的春节道具逐渐走向了没落。

年画的境遇是显而易见的,它面临的不仅是市场萎缩的问题,更是年画艺人的断代。天津杨柳青年画传人霍庆顺说,年画看似简单,其实分为勾描、刻版、套印、彩绘、裱画等几道工序,以前的艺人只要能熟练掌握其中的一到两门,就可称为民间艺术大家。2003年,天津市摸底调查时发现,当时能熟练掌握年画工序的老艺人已所剩无几。另一个年画之乡河北省武强县,刻版、印刷的老艺人只有80多人,平均年龄40岁以上,许多老艺人在年画凋敝的时候转行。

30年前的中国北方,家家户户不是现在的玻璃窗户,而是下半格是玻璃,上半格是麻纸。为了美观,人们在麻纸上贴上剪纸,称为“窗花”。在以黄灰色为主调的北方冬天,窗花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独特亮丽的风景。每年一到腊月二十四,撕掉旧的窗花,贴上新的窗花,是这一天的头等大事。人们通过张贴窗花来表示“辞旧迎新”。

如同年画一般,剪纸内容无所不包,在老艺人的手下,剪纸包括了花鸟鱼虫、深化传说、历史故事……但和年画的命运一样,现在寻常百姓家难以看到它的身影,成了博物馆和收藏家的至爱。

许多传统的年俗正在消逝。无论是年画、剪纸还是春联,它们作为中国“年文化”的产物,承载着民间信仰、哲学、道德、娱乐、教育等内容。面对优秀年俗文化的衰落,保护和传承,倡导和宏扬,尤为重要。
第2个回答  2008-02-18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