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如题所述

《第一书记动态》:★刊发扶贫政策信息 ★报道第一书记动态★宣传扶贫工作典型★反映扶贫工作问题

一、当前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教育缺位问题。

当前,农村家长为生计纷纷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现象严重,孩子多由祖辈代管,或溺爱有加,或放任过度。留守儿童的现状要求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责任心。目前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较差,主要原因是这些孩子在留守期间是和年迈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生活在一起的,这些老人年龄普遍偏大,身体不好,文盲的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二是性格缺陷,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中的比例要高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外出父母则管不到,留守学生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形成了自私自利,霸道等性格特点;三是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这些都是留守儿童教育缺位所导致的。

(二)、农村中小学学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师教学任务繁重问题。

目前农村小学教师年龄普遍较大,精力不足,学校教师编制不足,很多老师不得不承担多学科教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要素,没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就不可能有一个好的学校,但由于历史、地理环境、教育发展不均衡等因素,造成了当前农村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

1、由于当前农村小学大部分教师都居住在县城,几乎是每天都要往返县城,导致部分教师工作精力不够。例如,有些乡镇小学的教师上午九十点才到达学校上课,中午午饭后下午一点钟又接着给孩子上课,然后下午两三点就回县城休息,工作缺乏激情,养成松散习惯,难以专心教学。个别教师甚至由于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在谋“第二职业”。

2、因信息闭塞,学习、见识的机会少,造成教师观念落后,教法传统、简单。

3、因现行管理体制、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因素,较难贯彻落实有效的激励机制,干好干坏一个样,教师缺乏竞争意识,没有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从而安于现状,不注重学习,不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水平。

4、因教师整体素质和教研水平不高,教师间的传帮带流于形式,效果差,教师成长的外部条件受到限制。

5、因教师流动的单向性、教师分配政策等因素造成农村学校一些新教师难留住,特别是部分有一技之长优秀青年教师不断流向城区学校,使得农村学校教师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失衡,中老年教师占多数,非语数学科教师难以专业化。

二、对策建议

(一)、教育方面: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优化农村教育资源。

1、改革现行

弊端。要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必须打破制度的壁垒,为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的合理配置扫清障碍。改革教育制度,一是要取消与户籍制度相关的教育配套政策,让广大随迁农民工子女也能在城市中小学中就读,并享受与当地儿童一样的教育免费和低收费政策,降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就读门槛。二是尽快出台异地升学考试的政策,解除因户籍和生源地问题造成农民工子女不能在异地参加中考、高考的问题。三是加强城市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建设,不断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不断扩大的局面,实现教育的公平化。

2、进一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教育投资所产生的效果不能立竿见影。在以政绩为导向的执政理念影响下,一些地方党委政府的主要领导在有限的任期内,一般不愿意把资金投向农村教育事业,而是投向能较快显示出政绩的投资领域。要加大投入必须做到:一是通过立法规定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由上级政府或同级人大对政府的教育投资进行严格监督,对教育投入不足地方政府和相关责任人,实行行政问责。二是把教育项目纳入城乡统筹项目,并在统筹城乡项目中设置一定比例的教育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领导绩效考核范围。三是以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为导向,规范教育投资的范围,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居住和办公条件,不断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水平。四是建议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拿出专项资金,为困难家庭学生购买毛巾、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和进一步提高农村学生的“营养计划”水平。

3、不断加强农村中小学学校的师资建设。教师是决定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优劣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农村交通不便,条件相对大城市艰苦,高校应届毕业生和其他人才不愿意下乡任教。即使他们能够去农村执教,也只是为“编制”之需一时落脚,日后也会通过各种途径不断流入城市,这就导致农村优质师资极度匮乏。为此,强烈建议建立补偿机制,让农村的孩子也能得到好老师的教育。一是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提高人才下乡支教的积极性。把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与当地公务员收入水平接轨,增强农村教师岗位的吸引力,使人才愿意去农村任教,并能留下来。二是扩大高校定向培养农村教师的规模,形成高校应届毕业生支农支教的长效机制,源源不断地为农村师资注入新的活力。三是不断提高农村学校教师素质。设立农村教师培训的专项资金,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多的在职培训机会,使农村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能够紧跟城市教育技术的进步,实现与时俱进。四是建立城乡教师交流机制。建立城市优秀教师以及体育、艺术等课程的老师的支教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缺乏,体育、艺术课程开设不足的状况。

(二)、管理方面:创新管理模式,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

1、开设家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进行分类指导和定期培训。首先是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教育。留守儿童监护人一般只是关注孩子吃饱穿暖、保障人身安全等问题,而忽视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人格教育,造成孩子心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缺失。为此,可以通过开办培训班、建立家访制度、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对留守儿童监护人的培训和指导,传授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方式和方法,提高其监护能力。其次,通过各种途径对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教育。父母外出务工,弱化了家庭教育对留守儿童的作用。要利用节假日留守儿童父母回家过节的时间对外出家长进行教育,通过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微信群、QQ群、通讯录等方式,加强对留守儿童家长的指导、教育和规劝,让他们认识到父母外出对对留守儿童的诸多不利影响,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引导外出家长加强与子女之间的联系,通过沟通和交流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发挥父母亲情在子女教育中的独特作用。

2、建立健全导师制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进一步构建全面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体系,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优秀学生的育人目标,建议各级教育部门要求农村每个学校全面实行导师制,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学业上的指导者,学习生活上的启导者,学生心理上的辅导者,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建议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学校以教学部门为主导,各科室紧密配合,以家庭贫困学生为主,具体包括:家庭贫困、学习困难、家庭优越、思想波动、心理障碍等五类学生。学校要求各班建立“学情台账”,每周班主任与学生成长导师研究一次“学情”,使每位任课教师都熟悉班内每位学生的思想、学习、家庭背景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工作。校长每月至少主持召开一次专题研究学生工作的办公会议,研究学生思想教育措施,逐班排查需要特别关注的学生情况,并逐人落实校级领导包靠责任制,切实做好教育转化工作。

二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引导各类学生积极进步。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特别是要促进责任感、诚信与感恩等优秀品质的形成。定期与学生谈心,了解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长中的烦恼、挫折等问题。对结对学生反映的问题,要及时与各相关教师、家长联系,为学生排忧解难。

三是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导师认真倾听受导学生的心声,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成长中遇到的困难和疑惑。

四是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导师不定期与学生交流,与学生家长沟通。每周必须与受导学生谈心一次,每月总结谈话情况记录汇总一次,每月与学生家长电话或当面联系一次。帮助和指导学生每天洗脸、涮牙、穿衣和就餐等,努力帮助受导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

五是对学生进行追踪辅导。导师要经常了解和分析受导学生情况,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分析试卷等,查找学生学习上的不足,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习信心,经常督促、检查、指导各科知识掌握情况。当学生取得成绩、进步时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或麻烦时给予热情帮助。

(三)、职责方面:发挥自身力量,幸福留守儿童生活学习环境。

1、进一步推进农村“流动青少年宫”工作。青少年活动中心可以充分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自身特有的丰富教育资源,将校外教育的优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为农村留守儿童搭建起一个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活动平台,让各乡镇的农村青少年,特别是偏远山村留守儿童、困难家庭子女也能享受到“流动少年宫”带给他们无穷乐趣,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接受到体育、艺术等方面的课外辅导,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促进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一些县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流动青少年宫”工作已经启动多年,在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增长见识,促进全面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留守儿童青少年宫”仅仅在少数乡镇开展,且活动次数较少。在以后的工作中,建议要不断扩大“流动青少年宫”的活动规模,进一步推动“流动少年宫”进乡村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以不断丰富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

2、大力推进面向留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24
 一、目前农村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1.重“智”轻“德”使孩子思想畸形发展。从目前的情况看,有不少家庭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心理,特别是农村家庭更是如此,认为只有学习优秀才能跳出农门,吃皇粮,为此,父母往往把一生的赌注都押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不惜一切代价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只盼孩子将来出人头地,并以孩子学习成绩高低为评价标准。他们忽视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训练,或者对孩子这方面要求很低。由于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孩子上学后,就把“第一任老师的教诲”带到学校,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别的都是次要的”。这就使学生容易忽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对自己放松要求,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不便与困惑。
  2.重“课本”学习,轻“课外”学习,使孩子变成“书呆子”。有的家长认为知识都是在书本上,因此只注重孩子读书识字,而置社会生活与社会实践不顾。在他们看来,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主要把课本知识弄清楚就行了,不必去抓课外知识学习。家长存在这种理念,在家庭教育中只注重孩子读有字的书,读书本的书,无形中就使孩子养成读“死”书的习惯,而学习中的意志力、兴趣、心理等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很好的培养,更谈不上参加家庭或社会的实践活动。家庭教育培养出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对学校教育的影响可想而知。
  3.重“特长”轻“全面”,影响孩子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由于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对学生“个性教育”的培养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有些家长却片面地理解素质教育,认为孩子只要有一个特长就行了,就能立足于这个社会,就能有一碗饭吃。这种现象在农村、个体户或经济暴发户的家庭里尤为突出,这些父母在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上,认定有一门特长就是“个性发展”了。于是他们不惜重金,要孩子进各种特长班,学“功夫”,孩子放学回家后,父母只关注他们的“特长”如何,却忽视了孩子的全面培养,特别是忽视对孩子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或者是对这方面要求很低。试想,孩子在这种家庭教育下能学到什么?会变成什么样?
  4.重“生理”轻“心理”,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这些家长对孩子只重视“生理”健康,忽视“心理”健康。大家知道,基础教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心理素质教育。可从目前情况看,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居多,农村家庭的独生子女也不断增多,一方面,孩子受祖辈宠爱有加,有的父母把孩子视为“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一天到晚围着孩子转,过分溺爱,对孩子有求必应,惟命是从,导致子女产生逆反心理或出现代沟,甚至导致家庭教育失控;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家庭家长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心理知识缺乏或认识不足,认为孩子只要身体强壮就是健康,对孩子早期出现的心理问题视而不见或无从疏导教育,导致孩子产生心理偏差或心理障碍,甚至出现各种家庭悲剧,可见家庭心理教育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5.农村家庭教育的缺失给学校教育带来影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学校是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场所,教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教书育人是我们人民教师的天职与神圣使命。实施素质教育,学校是重要途径,但是家庭教育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途径。家庭教育的缺失或片面性,给我们学校教育带来诸多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大学校的管理难度,削弱学校德育工作,影响学校安全工作,影响学校教学质量等等,这极大影响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
  
第2个回答  2020-10-24
家庭关系抽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09份,其中被调查母亲44人,父亲65人,被调查母亲与被调查父亲的文化程度都是以初中及以下居多,占74.3%,其中母亲占75%,父亲占73.4%;家庭年人均收入在5000元及以上占12.8%,在4000—3000元的占53.2%,在3000—1000元27.5%,在1000元以下的占0.64%;认为家庭人际关系情况是相处愉快,互相关心的占80%,其中母亲是75%,父亲是80%,有20%的父亲认为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不够,有11.4%的母亲认为家庭成员互相关心不够;在业余爱好上,父亲读书看报的比例是50.7%,母亲只是43%,所有调查的母亲都不关注时事政治,关注家庭教育的母亲占34.1%,父亲占30.7%;父亲与母亲所了解的涉及保护未成年法律相差无几,了解1部的占54%,1部也不了解除的父亲占27.6%,母亲占18.8%。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分析,现在的家庭关系比较和谐,但关注家庭教育的只占到32.1%,普遍存在对家庭教育重视不够的问题,多数父母只了解和听说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但对其内容了解的甚少,《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知之甚少,有33%的父母不知国家有保护未成人权利的法律。

2、对孩子的教育情况   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让孩子与同学一起克服5.5%;对当孩子提出的要求,合理就满足,不合理就不满足占50%,与孩子分析要求的合理性、再决定是否满足的占55%,无条件满足的只占1%;当孩子与伙伴闹矛盾,有95%的家长与孩子分析原因,找自身不足;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注重过程管理的占87.1%,注重结果管理的占9.1%,出现问题后再管教的占2.8%;在孩子的培养、教育方面花费精力较多的事情依次是孩子良好的个性培养、孩子的日常起居、孩子的学习与智力开发、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的兴趣、爱好、特长培养;在关心孩子成长方面,有97.2%的父母认为要以身作则;有60.5%的的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基本了解,安排小学英语家教 、小学数学家教 有23.9%;家长对孩子在学校里的情况了解的有35%;15.6%的家长对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不太了解。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主要是通过家长会、老师家访,只有16.5%的家长主动与教师联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在乎的占88.1%,认为孩子已经尽力了,任其自然的有10.1%; 有88%的家长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成才, 只有12%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人。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家长在认识教育孩子问题上还存在较大的功利主义,对孩子的期望值偏高,这样在教育孩子上可能会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兴趣和爱好,培训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出现高分低能,或缺乏创造性;在家长与孩子关于教育问题的面对面沟通上,每周时间在1小时的占36.7%,2小时的占29.6%,3小时的占9.2%,4小时的占7.3%,有5.5%的父母没有和孩子进行教育沟通,这就可以看出我们的农村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依赖学校的过多,有很大一部分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特别是学习只是学校的事;在对孩子习惯的培养上,我们的家长还是比较理智的,99%的家长都认为应从小事抓起,注意细节教育,在孩子面前,意见一致达到94.5%,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鼓励孩子自己克服的占94.5%,孩子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与孩子分析原因并制定措施的已占到57.8%,训斥、打骂孩子的只有4.6%,看来我们的家长已比较理智;通过调查,我们的家长在素质教育方面知之甚少,有18.3%的家长不知道素质教育,有47.8%的家长听说过素质教育,但对素质教育是怎么回事不知道,自己认为了解素质教育的只占到13.9%,看来我们还应加大对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只有让家长了解了素质教育,才有可能推广素质教育,让孩子享受素质教育;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有98.1%的家长,愿意在家庭教育上有更多的投入,有99.1%的家长愿意在孩子兴趣、特长培养上有更多的投入;在孩子自立能力的培养上,让孩子从小是做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占50.5%,在做完作业的基础上,让其做一点力所能力的家务活的有46.8%。由上可以看出,我们农村的家长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已较成熟,但还应该不断学习,加强对素质教育的认识,使我们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3、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方面 通过调查,认为是教孩子怎样取得好成绩的11%,在现在的家庭教育问题上,有45.9%的家长认为现在的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有26.6%的家长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缺少共同语言,缺乏沟通,有22.9%的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越来越不好管,有11.9%的家长认为孩子自私,什么事都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有2.8%的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大的问题;认为家庭教育以集体方式好的有51.3%,有59.6%的家长认为家庭教育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类进行指导为主;在家庭教育中,有60.5%的家长希望得到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知识 , 有92.7%的家长认为进行家庭教育指导是一项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活动,认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学生,认为学校与家庭在全面培养的基础上各有侧重的占56.9%,认为以学校教育为主,家庭协助的有37.6%,有5.5%的家长认为主要由学校来完成或学校负责教育,家庭负责养育,这部分家长的教育观念还需要改进;认为家庭教育有很多学问,需要学习培训的有76.4%,有5.5%的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困惑;被调查家长参加过家庭教育培训的只占30.3%,主要是通过电视光碟、专题讲座和家长会接受的教育,认为培训效果非常好的有57.6%,也有6%的家长认为培训效果不好;认为家庭教育的重点是教孩子怎样做人的有89%,,有55%的家长希望得到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有56%的家长希望得到与孩子沟通方面的指导,有21.1%的家长希望得到对孩子心理指导方面的指导,有3.7%的家长希望得到缓解两代人关系方面的指导;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希望通过加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全面了解孩子,并通过发放报纸、刊物、电视节目、举办报告会等形式进行家庭教育知识普及,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和理念。

通过对以上调查结果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现在的农村小学生家长在家庭教育的理念上已经比较科学,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也已基本到位,但存在家长整体素质不高,不注重学习,对身边出现的新鲜事物不留心,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了解不够,在孩子的教育上还较多的依赖学校;存在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超出孩子自身的能力, 容易出现现实与期望落差大的问题;存在家长与孩子在教育上沟通不够,使得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欠妥当的问题。 所以我们还得对农民进行素质教育 。

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建议

(一)问题

1、问题之一:家庭教育方法有失偏颇

我们通过深入分析、研究家长的心态和行为后不难发现,当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期望过高”型。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典型的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占有相当的比重。家长们因为历史的原因,常常把自身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许多家长因为自己没有机会读书、上大学,于是拼命要让孩子得到补偿,想让他们“出人头地”。因而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具体表现在:

1、分数第一。孩子不好好学习,是家长最棘手的问题;孩子的功课分数,是家长最关心、最敏感的话题。“学”而优则“奖”,已成为许多家长鼓励子女学习的常用手段,“学习至上,成绩至上”是孩子的唯一目标。为了让孩子能够专心致志地学习;我们的多数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为的是让出更多的时间来给孩子提供学习的时间。于是,家长包办代替了孩子的家务劳动,一是心疼孩子,不肯过早地把责任加在孩子身上;二是不屑于让孩子干“杂活”,怕影响孩子的学习。据了解,有好多家长要在孩子身边看着孩子学习,当孩子考出好成绩时,就高兴,家里便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当孩子考不好时,家长会把孩子狠狠的教训一顿,几天都没有笑容。

2、舍得投资。不少家长为子女请过家庭教师,经济条件较宽裕的想方设法让孩子学到更多的东西,买《参考》、或者亲自辅导,有很多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进特长班,心甘情愿地吃苦受累,目的只有一个--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为了孩子的分数。除了叮嘱孩子学好学课余时间又陪孩子去参加作文班、书法班、英语班、美术班、音乐班……在家长的心目中,这完全是一种“责任”。

二、“过度溺爱”型。

调查显示,有大多数的家长在培育孩子上不惜代价,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每月给孩子的零花钱数目也有所增加,有的家长到饭店为孩子举行“生日宴会”。为了让孩子吃好穿好,不让他们参加任何家庭的劳动,多数学生不会洗衣,不会做饭,更有甚者,为了孩子能“讲卫生”代孩子洗这洗那,这种爱是对孩子的成长的一种不负责任做法。特别是小学教育阶段正是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至关重要的时期,家长无微不至的关爱和越俎代庖,不仅造就了任性,懒惰,自我中心的性格,而且会耽误孩子动手能力的发展,形成奢侈浪费的作风。

三、“顺其自然”型。这是独生子女现象出现后,家长因为自身的价值观的认同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可否认,有的家长是因为懂得遵循教育规律而理智地采取的这种教育方式。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忙事业而无暇顾及,或因为自身的局限而无赖放弃。具体表现为:

1、“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才。然而,强烈的“希望”和教育“方法”之间差距实在太大。在家长的眼里,孩子成了“熟悉的面孔陌生的心”。在现实生活中,一个可以领导成千上万人的企业家,不能说服家里的一个“宝贝”而找老师“告状”、“述苦”的现象绝非个别。家长常常感叹在子女面前,教育“无从下手”、“伤脑筋”。

2、“代理家长”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家长把教育子女的重任让位于爷爷、奶奶等隔代人。于是,长辈们的晚年生活都以孩子为“重心”、“中心”、“轴心”。“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时时刻刻牵动着老人们的心。长辈们那“特别的爱”,使得孩子普遍缺乏生活经验,自我服务能力差;热衷于自我设计,缺乏责任感。孩子许多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就在长辈们无微不至的“关爱”中滋生。

问题之二: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

现实生活中的孩子,由于受家庭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了种种令人担忧的“怪圈”。

一、唯我独尊。有的学生在家里对父母的称谓已用“喂”来代替。不能不说他不爱自己的父母,不能不说他不尊敬自己的长辈,也许,在他(她)的心目中,或许他(她)更爱的是自己,更看重的是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别人。缺少互爱精神,对别人、集体的事漠不关心;缺乏平等、公正的意识,对损害别人的利益的事无动于衷,他们心中只有“我”的利益。

二、崇拜金钱。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学生对金钱已越来越渴望。在学生的口袋里,或多或少装有零花钱。据调查,半数以上的学生拥有个人存款,少则几百,多则几千。学生手中有了钱,请吃零食、赠送礼物、请打台球、玩游戏机的现象随之出现;用钱请人做作业、做清洁的现象也不是什么新闻;特别是“下暴”现象更是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不良现象的产生与“崇拜金钱”的社会思潮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流行享乐。有的学生对生活十分挑剔:吃的要精细营养,穿的要新潮高档,用的要新奇漂亮。男孩玩的是四驱车、电子游戏机、变形金刚……女孩拎的是精致的小包,戴的是精巧的发卡,看的是精美的卡通书……有的学生上学、放学还要请人接送;有的学生干脆用钱雇佣“棒棒”背书包;有的学生懒得走路,打的回家让父母下楼给钱。在家里过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四、浪费钱物。我们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经济收益的主要来源渠道有:

(1)亲戚朋友赠送的钱物。

(2)家长每天给孩子的早餐费和车费;

(3)测验考试成绩“达标”后的“奖金”;

(4)替家长买东西时剩余的“零钞碎票”;

(5)个体经营者的孩子还有“帮工钱”……在学生眼里,这一切全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因而浪费钱物的现象十分严重。他们可以随意浪费食物,可以随心所欲地更换文具,衣服鞋帽不时髦新潮就打入“冷宫”。学校门口的地摊,其热闹程度并不亚于集贸市场。在校园内拾到的各种衣物及其他物品,极少有学生前去认领。

在小学生中出现的种种怪圈,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中的一些不良意识正在潜移默化地污染着学生的心灵。消除怪圈,亟待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帮助。
第3个回答  2020-10-24
第一个就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很多父母为了省钱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看,爷爷奶奶毕竟老了,不能事事关心,事事了解到,很多事情都力不从心。
其次就是农村家庭的父母家长收到的教育并不高,并不能很好的以及及时的发现孩子的心理问题,并且解决孩子在学校发生的问题。
上面说到了孩子的心理问题,除了学校是一方面,在家庭教育里也是很关键的一点。父母在孩子面前的争吵,以及对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大声训斥,都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心理阴影但父母不知道。因为农村父母受到的教育并不高,所以不能理解这些行为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伤害。
其次就是资源问题在农村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资源不好,因为家庭条件的原因,他们没有太多的条件去开阔眼界什么的。
第4个回答  2020-10-24
1.农村教师队伍素养不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

教师在小学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目前大多农村教师虽然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但在专业知识方面仍然存在诸多不足。有的教师教学方法观念落后,只能依靠简单的生硬照搬,机械僵硬的进行教学。在品德方面,有许多农村教师只将教师这个职业当作谋生的工具,谈不上对教学的真正热爱。有些教师不同程度的存在严重的应试教育思想,只注重考试成绩的提升,忽视了对小学生个人能力、道德情操及文学艺术修养等方面的培养。这些种种现象表明,教师的综合素养存在欠缺,教师自身存在的这些不足必然影响教学质量,影响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全面发展。[2]

2.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差,满足不了小学教育的需要。我国许多农村所在小学,特别是西部偏僻山区,严重缺乏良好的基础设施,学校校舍破旧不堪,学生们拥挤在狭窄的校舍里,教学条件异常艰苦。用于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阅览室、实验室、电教设备、美术器材、操场等严重缺乏,甚至有的小学根本就没有这些设施,这些问题的出现将无法全面实现素质教育提高的需要。

3.农村地区小学教师待遇差,工作积极性不高。广大偏僻的农村地区,教师工作量大、待遇差,付出的工作量与收入报酬严重失衡,体现不出自己价值所在,没有满足感,严重的影响了教师的教学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势必会导致农村广大地区教学质量的下降,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非常不利。

4.学生总体素质偏低,教育观念普遍不高。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总体来说教育质量水平偏低,学生素质整体不高,思想道德水平、知识面、对新知识的接收程度方面与城市学生相比明显落后。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