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文化的人受人爱戴,历史上知识分子为何称为臭老九?

如题所述

因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起,就有“地(主)、富(农)、反革命(革命)、坏(人)、权(派)”的争论。这五类人,都是专政和改造的对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也有“汉奸、特务、资本家”也成为专政和改造的对象。

随着文化大革命的深入,知识分子也成为变革的对象。于是,知识分子排在“地、富、反、右、汉奸、特务、资本家”之后,称为“臭老九”。

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极右思想的人把知识分子排在地主、富农、反革命、恶分子、右派、特务、汉奸、资本家之后,排在第九位。流入民间,对知识分子谑称“臭老九”。

扩展资料:

详细释义:

臭字人们容易理解,就是不光彩令人讨厌的意思。

9这个词很令人困惑。这始于蒙古和元朝的等级社会。明元是一个等级社会。从一开始到结束,蒙元政府按照其社会地位的不同,被人为地分为高低等级,就像印度的种姓制度一样。顾名思义,老九是第九级,也就是说,在社会等级中分为第九级。

在“文化大革命”时,认为仅此不足以表达他对知识分子的蔑视和厌恶。这个早已被淘汰的概念被复兴和升级,并在“老九”之前加上了一个“臭”。是更绝望的等待。

对于70年代以前出生的中国人来说,“臭老九”一词并不陌生,它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名词。这顶文革时期发明的“桂冠”,中国知识分子戴了近20年之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臭老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9-28

文革时,知识分子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成为第九位改造对象,因此被称作“臭老九”。

“臭老九”是历史形成的民间说法。建国初期起,“地(主)、富(农)、反(革命)、坏(人)、右(派)”这五类人是国家要进行改造的对象。而文革开始后,又有“叛徒、特务、走资派”也加入改造对象的类别中。

随着文革影响的扩大,知识分子也成为改造对象。因此知识分子也就排在了“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八类改造对象之后,作为第九类需要进行批判改造的对象,所以就把知识分子称为“臭老九”了。

扩展资料

知识分子被称作“臭老九”的历史溯源

知识分子被称为“第九种人”,最早可以追溯到13世纪的元帝国时期。中国虽然是一个等级制社会,但历朝历代的政府并没有象印度那样明文划定公民的社会等次。由政府出面用文件形式界定帝国公民社会等次则是元帝国的独创。

蒙古蛮族入主中国后,依据和蒙古人亲疏关系的远近及当亡国奴的“资历”,把帝国臣民分为四等:

第一等是蒙古人;

第二等是色目人(中亚细亚人);

第三等是“汉人”,即金帝国所属的中国人;

第四等是“南人”,即南宋帝国所属的中国人。

上述的等级划分是粗线条的,元政府又依职业的性质,把帝国臣民更细致地划分为10级:

一、官(政府官员);

二、吏(不能擢升为官员的政府雇员);

三、僧(佛教僧侣);

四、道(道教道士);

五、医(医生);

六、工(高级工程技术人员);

七、匠(低级手工技术人员);

八、娼(妓女);

九、儒(知识分子);

十、丐(乞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臭老九

第2个回答  2019-12-09
历史上知识分子是被封建统治者打压的对象,有文化的人不容易被领导,所以被污蔑成臭老九
第3个回答  2019-09-28
元朝的时候,政府按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把被征服的臣民详细划分为十个等级,即“十流”:一官、二吏、三僧、四盗、五医、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元朝统治者是骑在马背上的征服者,敌视知识分子,儒被列在娼妓之后,排在第九位,所以就有了后来的臭老九。
而在红色年代,也是最讲究阶级出身,人分三六九等的,其中最吃香的人是“红五类”,工人、革命军人、革命干部、贫农、下中农。红五类享受各种最好的福利和待遇,包括招工提干当官参军上大学等等。最倒霉的是叫做“黑九类”,其中知识分子排第9类,前面8类是地主、富农、反动派、坏分子、右派(最黑的这五类又独立叫黑五类,简称“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知识分子排黑九类的第9,所以叫臭老九。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