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具体意思,例如这条论语让我们在生活当中体会到了什么,

如题所述

这句话意思是说,孔子温和而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安详。
有人在诠释“温而厉”时说:与人交谈,应该语气温和而有礼貌。在温和而礼貌的同时,还必须做到严厉。这个“严厉”,不是语气和用语的严厉,而是对原则问题的坚持。不徇情枉法,不营私舞弊,正气凛然,自然让人肃然起敬。
关于“威严”和“凶猛”的区别,有人说,“不怒而令人敬畏”可谓“威严”,“怒而令人生畏”算是“凶猛”。“凶猛”往往抛却对对方的尊重,令人害怕而厌恶。“威严”则是自信、稳定和修养的体现与流露。
“庄重而安详”是人的内心状态,心无主见、遇事慌张的人怎么能做到庄重和安详?有内涵、有责任、有信念的人才能庄重,有气度、有历练、有献身精神的人才会安详。
总之,要多读书,修身养性,多历练,没有一定年纪是不可能做到的,也不需要做到,年轻人就该敢想敢冲.所谓年轻创业,年老守业是之也追问

这则论语当中的 “厉” 我还是不太明白, 能否请您再给解析解析。

追答

厉行,厉禁。对自己要求很严格,严格的意思

追问

我是名公司的职员,这则论语,怎么能用到我的工作当中呢

追答

你是想激励自己,还是说要做标语、放到文章里什么的。整句话是一种肯定句式,就是已成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8-23
这句话是教导人们,为人要心厉而面和,即外圆内方的意思;威武而不给人压迫感;恭顺而内心泰然,即恭顺不是阿谀,言而简之做人要哟扑原则懂得变通
第2个回答  2012-08-23
昨天成双君讲到《论语》中的这一则,感觉是上苍在冥冥中启迪我。
看这则《论语》是关于自身修养的,不管是作为一个人、教师或者父亲,在这方面,我的功课做得不够。廿七年来,我只是随波逐流,没有像孔子那样有一定的道德操守,游离于道德的边缘而不自觉。现在家事、事业如此,到了重新整治自己的时候了。
儿子成长期的叛逆,家庭生活中温馨凝聚力的减少,时时在考验着我的爱心、毅力和觉悟智慧。以前,我从没有感觉到道德力量的作用,现在能够支撑我的只有道德的力量了。这种道德,不是一种死的知识和技能,而是一种协调沟通能力,是一种激励自己引导妻子儿女走出心理和情感的沼泽地的力量。
昨天晚上,我对妻子讲以前自己一个人对待儿子的时候,脾气多么的暴躁。儿子没有按时完成作业,自己上班还要照顾两人的生活,心里总有很大的火气,所以对于不完成作业的儿子非打即骂;或者过于迁就温和,对于行为习惯的问题放任纵容。
对照孔子,我感到自己莫大的差距。
温而厉
“温而厉”,就是温和而不缺乏严厉。当然,我觉得这里的厉,还可以理解为磨砺的励。我对于学生子女,有时温和而失去了规矩。
譬如和子女学生接触,往往缺乏对他们进行起码的礼仪指导,使他们不管在自己和他人面前都缺乏足够的礼仪修养,从而在各个方面给人一种缺乏修养的表现,当然实际上也造成了他们在道德品行上的一种缺失。
当自己意识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学生或者孩子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自己再从头要求改过,不管是自己还是孩子子女都觉得别扭。
很多年中,我都回避这个问题,钻到书中寻找自己心灵的安慰。直到阅读了《论语》、《金刚经》《坛经》等经典著作以后,才觉得自己品行上的差距。几十年积习所致,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更改的。但是我清醒的意识到,作为一家的男主人,回避这种性格上的缺陷,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记得妻子与大哥曾经有段非常有趣的对话。妻子说:“成峰,只适合教育那些听话的孩子或者学生。”大哥接过来说:“现在的孩子或者学生,哪有那么听话的。真正听话的孩子或者学生,还需要教育吗?”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感到自己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不仅学校教育中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就是家庭成员都在成长变化,也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我只能与没有问题的人交流,那么我将没有交流的对象。因为任何一个家庭成员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出现问题和困惑,都希望得到一种教育援助。作为以研究教育为己任的我来说,如果不能正视自己在以文化人方面的缺憾,那么不仅是我自己还是任何一个家庭成员、还是任何一个亲朋好友都会感到我的人生的无价值和无意义。
我觉得这个厉,就是严格,就是磨砺。记得刚参加工作时的老校长曾经用打比方的方法说明严格教育的意义。譬如,在地上画一条线,要学生立定跳远,跳过这条线就是合格,跳不过或者跳过了但是违反了规则则是不合格。即这种严格,要让受教育者明确具体的尺度,自己能够感觉和及时评判是否达标,从而严格训练自己尽最大努力达到自己提出的标准。如果达不到标准,我们就要帮助学生分析是心态还是思想言行习惯上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出原因来后,要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制定解决问题和完善自己道德行为的切实可行的方案!中国有句教育名言,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威而不猛
这里讲到孔子威严而不凶猛。作为老师家长如果没有威严,那么说出的话学生或者孩子是不会轻易听从的。
这种威严是什么呢?是老师装出的一副凶狠的样子吗?是教师装出的一脸严肃和深沉吗?都不是。因为这种凶狠和装出的深沉严肃,在学生面前很快就会露馅。
有威严,学生或者孩子,就不会轻易冒犯。这种威严,应该就是孔子倡导的礼仪。这种礼仪文化,让学生感到哪些是光荣的,哪些是应该感到耻辱的。这样有一种人人从心中认可的荣辱感,就是对于学生和孩子行为的一种最大的约束力。这比单纯靠法律制度制定的惩罚措施,更能长久的牢固的影响人的言行、思想乃至心态。
如果只是装出来的严肃深沉和凶狠,很快会被学生或者孩子识破。而真正的规矩学生并不明确,等这种凶狠和严肃深沉稍稍去掉,学生或者孩子马上就会放纵自己。由此可见,孔子的“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可以弗畔矣!”,其中,大有深意。
恭而安
恭敬而安分守己。
恭,是指对待他人的言行。当然孔子提倡的恭,包含着内心的敬重。
但是这种恭敬,不是没有原则的。不像《范进中举》中所描绘的范进那样,让他的老岳父说他是一个滥恭敬没有用的人。这就有些过了,就有些讨好别人的意思。孔子讲这样做也是不对的,讲究礼仪也要看对象和场合,不能一概而论。
孔子在《论语》中,表达这样一种安分守己的恭敬,可以作为对于“恭而安”的一种阐释。
对于佩戴孝服的人,对负载重要典籍的人,对残疾人,对老人或者长辈,对待老乡,对待君主和上级,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就要遵守相应的礼仪,不懂的或者拿不准的地方要虚心请教别人。对待上级要和悦,对于同事和平辈要从容不迫。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