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使动与意动用法的使用规律?

如题所述

一、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简单地说就是“使宾语动”。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动词的使动用法不是以宾语作为动作行为的对象,而是使宾语作出这一动作行为。
例如:
《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

1、动词的使动用法。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宾语。
例如: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②《石钟山记》:“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③《扁鹊仓公列传》: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④《韩非子 十过》:吾欲辅重耳而入之晋,何如?

有时候,及物动词也用为使动,但这种情况极为少见,例如:
①《左传》:将战,华元杀羊食士 (“食士”是“使士食”)
②《史记秦始皇本纪》:(王翦)降越君,置会稽郡。 (“降越君”
是“使越君”降)
③《左传》:晋侯饮赵盾酒。 (“饮赵盾酒”是“使赵盾饮酒”)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古汉语里,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
①《促织》: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直,居为奇货。”
②《论语》: 君子正其衣冠。
③《战国策》:今媪尊长安君之位。
④《史记》: 能富贵将军者,上也
⑤《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
3.名词使动用法。
A.普通名词活用为动词。
①《中山狼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②《廉颇蔺相如列传》:“舍相如广成传舍。”
③《项羽本纪》: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④《韩非子》: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
⑤《史记》:齐威王欲将孙膑。
B.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这个方位名词所表示的方位行动。
例如:
①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而不信苏子矣。

二、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如意动,就是“觉得宾语动”,“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如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词有时也活用为意动。动词一般不用如意动。用如意动的词可以译成“以……为……”、“认为……是……”或“把……当做……”等等。

1.形容词意动。
例如:
①《促织》: 成以其小,劣之。
②《伤仲永》:邑人奇之
③《桃花源记》:渔人甚异之
④《邹忌讽齐王纳谏》: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⑤《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
⑥《论语》: 不耻下问
⑦《汉书 奇货志》: 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⑧《史记 项羽本纪》: 项梁然其言
⑨《汉书》: 时充国年七十余,上老之
⑩《文子 微明》: 人之将疾,必先不甘粱肉之味
2.名词意动。
①《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②《伤仲永》: 稍稍宾客其父
③《赤壁赋》: 侣鱼虾而友麋鹿
④《师说》: 孔子师郯子、师襄、老聃
⑤《荀子 赋篇》:(云)友风而子雨
⑥《与元九书》: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
⑦《孟子 离娄上》:今也小国师大国,而耻受命焉
⑧ 鱼肉百姓
⑨《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

附:使动用法与意动用法比较。

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是什么(实际上不一定这样),而后者是客观上即事实上使宾语发生了某种变化,或者使宾语将要发生某种变化。

比较“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和“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两句中的“小”字,就可以知道:前者只是主观上的认识(这种认识也可能符合事实,也可能不符合事实),而后者则是实际上把木头弄小了,使它客观上发生了某种变化。

三、为动用法。“为动用法”是动词(包括活用为动词的形容词、名词)的一种特殊用法,即这个动词所表达的内容含有“替”“为”或“对”宾语怎样的意义。主要有三种情况:

例:先请看一道文言翻译题:

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

译文:马患肥胖症而死,让群臣为它治丧,要用内棺外椁的大夫礼制安葬它。左右群臣对此直言规劝,认为不可以。

上题为2005年高考语文全国卷II(黑龙江、吉林、广西等地)第11题中的第(1)小题。题中“使群臣丧之”的“丧”是动词的为动用法,解释为“为……治丧”。

第一种情况: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相当于“为人民服务”中的“为”;这种宾语的为动用法,宾语大都指人。可译为“给”“替”等。
例如:
1《秦晋肴之战》: .文嬴请三帅 。“请三帅”:替三帅请求。
2.《三国志·华佗传》:广陵太守陈登得病……佗脉之。佗脉之:华佗给他切脉。
3.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1980年高考语文试题)
“履我”:给我穿上(鞋子)。为取履:替(他)取了鞋。履之:替他穿上(鞋子)。(分析:句中的“履我”“履之”和“为取履”交错使用,结构相同,用法也相同。)
4、《左传》: 邴夏御齐侯。(御:驾车)

第二种情况: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可译为“为了”,与“为革命学习”的“为”字相当.
例如:
1.《史记·陈涉世家》:等死,死国可乎?(死国:为了国家大事而死。)
2.《庄子骈拇》:伯夷死名于首阳之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 (死名:为了名而死。死利:为了利而死。)
3. 《病梅馆记》: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泣之:为了病残的梅花而哭泣。)
4. 《咏荆柯》:君子死知己。 (死知己:为知己而死。)
5. 《蜀道难》:猿猱欲度愁攀援 (愁:为动用法,译为“为……发愁”)
6、柳宗元《辩鹖冠子》:贪夫殉财(殉财:为财而死)
这种用法也可直接用“为”表示,如: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史记·报任安书》

第三种情况:表示“对”、“向”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如:

1. 《秦晋肴之战》: 蹇叔哭之。(哭之:对着秦国军队哭泣。)
2. 《汉书·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谢汉使。(谢汉使:向汉使道歉。)
3. 《左传·襄公二十二年》:君三泣臣矣,敢问谁之罪也?
(泣臣:对着我哭泣。)
4. 《左传·隐公元年》: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誓之:对她发誓。)
5、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解之:对之解,向他们解释。)
有些成语中也保留了这种用法,如:捐生殉国(为国家而死);啼饥号寒(为饥饿寒冷而哭号),形容生活极端贫困。
又,现代汉语也继承了这种用法。如:
服务顾客(为顾客服务) 献身四化(为四化献身)造福后代(为后代造福)
又:形容词用如动词,也常常有这种用法。可视为形容词用如为动。
例如:1、武安侯新用事欲为相,卑下宾客 (对宾客卑下)
2、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下士:对士人谦下;骄士:对士人骄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