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李儋元锡创作背景

如题所述

这首七律诗,是韦应物在其晚年担任滁州刺史时的创作,大约创作于公元784年春天,即唐德宗兴元元年。这一年,韦应物离开了尚书比部员外郎的职位,被调任至滁州,他在暮春到夏初的时节离开长安,于秋季到达了他的新任所。李儋,字元锡,是韦应物的挚友,当时担任殿中侍御史,他们分别后,李曾托人向韦应物传递问候。第二年春天,韦应物以此诗作为回应,寄给远方的李儋。


这一年,韦应物在滁州任职期间,亲身经历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对当时的朝政混乱、军阀跋扈、国家衰弱以及百姓生活的困苦有了深切的体会,他的内心充满了感慨和忧虑。就在这一年冬天,长安发生了朱泚的叛乱,他自立为秦帝,唐德宗被迫逃亡,直到次年五月才重夺长安。这段时间,韦应物还派遣使者北上打探消息,但直到写这首诗时,使者仍未返回滁州,这无疑加剧了诗人内心的焦急和忧虑。这就是这首诗背后的政治背景,反映了那个动荡时代的深刻印记。[3-4]


扩展资料

《寄李儋元锡》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作品。此诗描述了诗人与友人分别之后的思念。开首二句即景生情,花开花落,引起对茫茫世事的感叹。接着直抒情怀,写因多病而想辞官归田,反映内心的矛盾。“邑有流亡愧俸钱”,不仅是仁人自叹未能尽责,也流露进退两难的苦闷。结尾道出寄诗的用意,是极需友情的慰勉,渴望和友人畅叙。全诗起于分别,终于相约,体现了朋友间的深挚友谊,感情细腻动人,同时章法严密,对仗工整,用语婉转,堪为七律名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