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听歌的时候,听的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因为地区版权限制,只好在YouTube上搜想听的歌,一首歌听完就自动播放起了《我想和你虚度时光》。因为看到留言栏内好多人说歌写的真好,打动人心,我就突然开始想,我们在听歌的时候,听的是什么?

这一句像是在抄袭村上春树的书名,我在跑步的时候我谈些什么。只能说我们总是好奇自己到底在想什么。真是恨不得写一句printf把脑中的杂乱无章的思维过程一点不落的输出分析。往往我在和朋友讨论类似的问题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觉得是我想太多。脑子里那些乱七八糟的还不是给闲出来的产物。如果每天早六晚八,换谁谁都是到家恨不得直接躺床上睡到天亮,哪有时间去关心这些?不过我还是想要表达我自己的思考,我在想,我们所感受到的那些忧伤,喜悦,放松,紧张,究竟是歌词带给我们的,旋律带给我们的,还是那本来就只是我们自身的情感?

不可否认《我想和你虚度时光》的歌词挺懒散,又很诱人,比如那一句“那些绝望的爱和赴死,为我们带来短暂的沉默,我想和你互相浪费,一起虚度短的沉默,长的无意义,一起消磨精致而苍老的宇宙”。和广袤的宇宙相比,任何长远的人生,都不过是太过短暂的一瞬。试想一下宇宙的孕育,生物的进化。也因此,再轰轰烈烈的事迹,激不起丁点儿水花。所以如果我们简单的浪费这一生又怎样?除了个人生活轨迹的不同,真的不会有更大区别了。从这个角度看来,这首歌不仅旋律轻松,而且歌词富含哲思,所构建出的那种天下与我无关我只想和你平静的天长地久的场景引人至深。所以歌词,旋律,才是我们所听的内容吗?

但是你拿任何一首歌的歌词来看,华丽也好,朴实也好,甚至粗糙也好。除了那些主打着非主流根本不能让人理解的歌词,大多数的词作者写的都是他们想要表达的故事,道理。有时候会有官方的解读,会有歌手或者词作者来描述词,这些旋律背后的故事。但是更多的时候,每个听歌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对于不同的旋律,节拍,也是如此。这就和语文里的阅读理解一样,有时候作者想表达的,和出题者所理解的,和我们所理解的,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关的事情。有时候蓝色的窗帘并非是指代犹豫的心情。有时候静止的水面,也不能代表平静的内心。但是我们为什么又这样去理解?因为我们看到蓝色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阴郁感?因为我们看到水面自己觉得宁静?还是因为我们被教育如此?我想很大层面上,我们并不否认是因为我们内心确实有那样的感受,我们的教育只是告诉我们了这种情绪被称作什么。我相信如果一个未经世事的婴孩从小被教育说,那种难过的感觉叫做快乐。那么他对于难过、快乐的表述和理解,和其他人的正好是相反的。但是那种情绪,并不会因为它的名称的不同而消失不见。能够感知并且表达,是一种造物主的恩赐,也是我们和机器所不同的地方。《机器姬》里的女孩让我们后背发凉的原因,无非也就是到最后我们开始怀疑她是真的有了感情,还是她在学习过程中知道可以利用这样的模式来愚弄人类。在我个人的理解里,如果她的情绪是真的,那么她就不会忍心杀害人类,至少不会伤害她爱上的男子。我不知道动物是否有感情,我相信它们有,只是和我们的表达方式不同。

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听歌的时候泪流满面,真的只是单纯因为歌词写的感人至深吗?多少我们还是想起了自己吧。也许会有人反问说,我都没有谈过恋爱,我怎么就会听着情歌感动呢?我认为个体没有这样的经历,不代表没有对应的感情。不管我们是否承认,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有理想型。这个理想型的构建就是基于我们从小经历的一切,接受的信息,自身的性格、喜好所构建出来的一个高标准模板。就算是一见钟情,对方的某些特质也一定符合你对另一半的预期。也因此,即使你没有谈过恋爱,那些你所理解的爱情里的浪漫,挫折,求之不得等等的情绪,早就在你心中所形成。当你看到那些歌词,听到那些旋律,那些和你自身所契合的片段,被打动也再正常不过了。而个人的感知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也很好解释了为什么几年前听着毫无情绪的歌,突然能让我们驻足停留,思考良久了。

所以我说,与其感慨于歌词的深情,旋律的动人,不如好好体味自己的生活,去感受自己的精神世界。因为纵使蒙娜丽莎的微笑再神秘,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再震撼人心,没有了你,这一切都是假象。任何歌曲如何被定义,就是在于创作者表达他们的内心,在接收者感悟自己的内心。

下一次听歌,我们又能否听到自己真实的情绪?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