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如皋朱氏

江苏如皋朱氏(现在主要是集中在江苏海安的新生乡一带)是从哪一支演变而来啊?只听说是从江苏如东马塘迁来,再往上就不知道了,字辈是:“天.....元明汉,永昌崇德广(怀),宗荣兴久远”。
不要再在网上拷贝有关如皋范湖州朱希周的族谱,我能知道的线索是我们这一支朱氏是从 江苏如东县马塘镇迁来,一世祖为“天”字辈朱天寿,后迁入江苏如皋海安两县,主要在海安县新生乡(旧属如皋县)、葛桥、西场一带。因为前两期族谱已佚,所以只能从上往下推,如果能考证到有迁入江苏如东一带的朱氏就基本上能确定。

2007年7月6日《凤凰资讯报·如皋新生活》C3版,刘聪泉同志的文章,文云:“明代状元、尚书朱希周,字懋忠,号玉峰,原籍如皋,后迁昆山,再迁吴县”。2006年2月24日,《江海晚报》B5版刊登了沈恒希、仲彩燕的文章:《如皋历代状元何止一人》。文曰:“笔者查阅《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发现如皋历史上还有一位未能载入地方志的状元,即朱希周。”为了弄清朱希周是不是如皋人,笔者反复查阅了《如皋范湖州朱氏族谱》(以下简称《谱》)、《明史·朱希周传》(以下简称《传》)、《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如皋县志》、昆山网站等有关朱希周的所有资料。原来,在《谱》的“世表述”、“世录述”、“迁居地址表”上确有三处关于朱希周的记载,然而,这些记载的内容大部分与《传》和昆山网站上的资料不一致,在《如皋县志》上也根本找不到有关朱希周的只言片语。
&n
bsp; 首先,《谱》与《传》不一致。《谱》载:朱希周,原名璞,字懋中,号玉峰,寄籍常州府昆山县,中弘治丙辰科状元,累官至吏部尚书,赠太子太保,谥恭靖,寿六十有二。高祖茂五,讳元寿,邑庠生。父肇,字光启,号进十五,貌魁伟,性豪迈,明生员,成化二年(1466)饥,赈谷300石,议叙授七品职。《传》载:朱希周,字懋忠,昆山人,徙吴县。高祖吉,户部给事中。父文云,按察副使,希周举弘治九年(1496)进士。孝宗喜其姓名,擢为第一。累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性恭谨,不妄取予。卒年八十有四,赠太子少保,避讳"文",谥恭靖。剖析《谱》与《传》有七处不一致:一是《谱》说朱希周“原名璞”,而《传》无此原名。二是朱希周的字,《谱》说“懋中”;《传》说“懋忠”,“中”与“忠”不一致。三是朱希周的享年,《谱》说“寿六十有二”;《传》说“卒年八十有四”相差22岁。四是《谱》说:“赠太子太保”;《传》说:“赠太子少保”,“太”与“少”不一致。五是朱希周高祖的名字、官职不一致,《谱》说:高祖茂五,讳元寿,邑庠生(秀才);《传》说:高祖吉,户部给事中(从五品官)。六是朱希周父亲的名字、官职不一致,《谱》说:父肇,字光启,明生员(秀才)、议叙授七品职;《传》说:父文云,按察副使(正四品官)。七是《谱》说:“寄籍常州府昆山县”,也不对,明代昆山县隶属苏州府而不是常州府。
其次,《朱氏族谱》有关朱希周的祖籍、祖茔记载与昆山网站资料不一致。《谱》云:如皋范湖洲朱氏,原籍安徽婺源县。宋高宗(1127--1162)时,朱宝明从安徽迁徙泰兴城南朱家巷,是为泰兴朱氏一世始祖。至元代,六世朱尚四从泰兴迁徙如皋芹湖(今如皋市搬经镇芹界村)。元末,七世朱端五,自芹湖迁徙如皋范湖洲(今如皋市郭元镇范刘村),明代,十一世朱肇从范湖洲迁徙到如皋朱盘庄(今如皋市袁桥镇陆姚村)。七世至十世朱氏的祖茔均在如皋范湖洲,十一世朱肇,安葬在朱盘庄。昆山网站登录的资料云:朱希周,祖籍在河南商丘,后迁昆山,再迁吴县(今苏州吴中区)。晚年,结庐祖茔侧(吴县阳山),以文史自娱。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春,病逝于寓舍,墓葬在吴县横泾宝华山(今属苏州吴中区)。
两种说法,谁更有可信度?笔者以为,应从昆山网站资料说,即朱希周的祖籍是河南商丘,而不是如皋;其祖茔在吴县阳山,也不在如皋。
再次,《朱氏族谱·世表述》有关朱希周兄弟四人的记载,也有矛盾之处。《谱》载,朱希周兄弟四人,老大朱琥,字宗本,配冯氏,葬光启公(父亲肇)昭;子钦,字世忠,配阮氏。老二朱希周,原名璞,字懋中,号玉峰,寄籍常州府昆山县,中弘治丙辰科状元。老三珀,字宗朝,配王氏,葬光启公穆;子乔,字世通,配缪氏。老四璁,字宗碧,配夏氏,葬光启公昭二;子磐,字世坚,号西庄,配何氏,具享高年,家素丰。这里有两点值得推敲,一是朱琥、朱珀、朱璁三人均是宗字排行,唯独朱希周的字是“懋”,这不符合古代亲兄弟之间取字的习俗。二是其他兄弟三人均有配偶姓氏、安葬地点及其儿子的名字、配偶姓氏记载,而对大名鼎鼎、族人倍感荣耀的状元朱希周,却既无配偶及安葬茔地的记载,又无儿子名字及配偶的记载。
此外,还有两则费解之谜令人困惑:
谜一,朱氏是如皋的一大望族,早在明代隆庆三年(1569)就首创了《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至民国10年(1921)共修谱7次。首次创修族谱时,距朱希周考中状元只有73年,距朱希周辞世仅仅12年,而且朱希周寄籍昆山的时间又不久远。既然朱氏家族中出了一位新科状元,理应在族谱中大书特书,可是,首创的《朱氏族谱》却没有朱希周的记载。令人惊奇的是,直到朱希周辞世242年之后,即清嘉庆十六年(1811)五修族谱时,才将朱希周增补到《朱氏族谱》中,并请同里诸生(秀才)周步瀛补写了一篇《十二世懋中公寄籍昆山说》。此《说》既没有叙述朱希周寄籍昆山的时间和原因,亦没有介绍朱希周的生平事迹。
谜二,如皋为吴中巨县,名人辈出。历任知县都非常重视《如皋县志》的纂修工作。据记载,明代如皋共出进士23人,其中有9人寄籍他乡(本省2人,外省7人),都一一收篇在《如皋县志·选举志》中。明嘉靖十五年(1536)二修县志时,距朱希周考中状元只不过4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四修县志时,距朱希周故去仅3年,况且如皋与昆山又同属南直隶省管辖,原籍如皋的朱希周考中状元,也是如皋人的一大幸事,理应在《如皋县志》中有详细记载,可是,为什么这两部县志及以后的所有县志,却偏偏没有朱希周的任何记载呢?
综上所述,言说朱希周出生在如皋,而后迁徙到昆山寄籍并考中状元的,仅是《如皋范湖洲朱氏族谱》的独家之言,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找到任何一种史籍资料可以印证这种说法。据此,笔者拙见,在没有找到新的证据之前,还不能认定明代状元朱希周是如皋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