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

如题所述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综合实力与竞争力的统一,包括区域资源优化配置能力、持续发展能力和产业、企业等多层次的竞争能力,可分为硬要素和软要素两大类。硬要素表现在以经济和科技为核心的竞争力,集中体现在产业竞争力,基础在于,企业竞争力和产品竞争力;软要素表现在发展原动力(体制机制)和环境吸引力(要素集聚能力),涵盖文化、人力资本、政府行为和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

一、 提升区域经济 综合竞争力的必要性

从更广、更深层次上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
1、产业结构竞争将不断升级。以结构论优势,以结构强实力,是未来区域发展的一大特征。
2、全方位的开放竞争将更趋激烈。我国“入世”标志着对外开放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按照WTO公开、透明、非歧视性的原则要求,区域之间政策各异的地方补贴、优惠措施等将被取消,而走向政策趋同,地方政府对外开放可依赖的政策优势将越来越少;加之大开放带来资本、技术、信息、人才的大流动,发展机会稍纵即逝,致使区域之间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竞争更趋激烈。因此,唯有通过提高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才能更多地参与国内外合作与竞争。
3、以城市经济为核心的竞争将全面展开。城市是吸引、集聚、辐射各种资源要素的主要载体,是区域经济资本、商品、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中心。随着短缺经济的结束,许多地区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按照这一时期的发展规律,城市经济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区域竞争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培植城市活力、动力和吸引力为内容的新一轮竞争将全面展开。
4、信息、人才资源竞争将不断深入。人类社会正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革命即信息技术革命,这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竞争方式和交易方式,区域的发展将越来越受到信息化的渗透和影响,以信息化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竞争将进一步加剧;同时,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当今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的竞争。哪个区域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集中,哪个区域经济发展就快,就有活力和竞争力。因此,现代经济社会,如何吸引集聚人才是区域发展面临的共同课题,加之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争夺人才资源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5、发展环境特别是软环境的竞争将更加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秩序的逐步规范和经济社会加速转型,加快区域发展地方政府可利用的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将越来越少,区域竞争更多地将在发展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上展开,可以说,谁的发展环境好,谁的区域竞争力就强。
面对新形势,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哪个地方抢先一步提升竞争力,它就能优先取得发展权;从更广、更深层次上研究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紧迫任务。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要正确选择提升的重点、着力点,考虑区域发展的特色和比较优势

二、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着力点

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从工业结构上提升竞争力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是基础。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不可逾越的阶段,一个地方工业上不去,就不可能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就难发挥工业的主导作用,提升综合竞争力就将无从谈起。提升工业化不能走过去遍地开花、低档次、低水平重复的老路,要在“集聚、扶优、创新、外向”8字上下功夫。
首先是集聚。要集中精力抓好工业园区建设,让分散的企业逐步向园区集聚,使工业园区成为体制创新的先导、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产业升级的基地。
其次是扶优。政府要充分运用“有形之手”,切实抓好扶优扶强,包括优秀企业家的培育。
三是创新。1、加快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唯一途径。2、要加快区域特色创新。以区域性的块状经济为基础,以小企业集群为载体,形成“小企业大产业”的经济格局,是区域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它弥补了单个企业规模偏小的不足,创出了一条中小企业做大的特有途径。3、要加快产业结构创新。产业结构创新是结构调整的核心和动力,也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转变增长方式,提高整体竞争能力的根本途径。
四是外向,即提高经济外向度,大力引进外资。这是提升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从要素集聚上提升竞争力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城市化就是载体。城市化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完成非农转移,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一方面顺应了工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又反过来为工业化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推进城市化,就要努力增强城市吸引、集聚各种资源要素的能力和辐射力,从“规划、功能、品位”着手,全面提高城市竞争力。
首先是搞好规划。城市规划是保证城市有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是城市各项工作的“龙头”,城市的建设、发展和管理都必须以规划为依据。城市的总体规划,要对城市的发展目标、性质、规模、总体布局、功能分区、重点建筑以及主要基础设施明确定位,坚持“适度超前、设施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对已建的一些基础设施连点成线成网,发挥整体效益。不仅要重视城市规划,还要按照构建中心城市、中等城市、中心镇、中心村的城镇体系要求,重视搞好中心镇、中心村的规划。特别要重视搞好城市供水、交通等基础设施规划。
其次是完善功能。城市集聚要素首先在于功能集聚。一个城市的实力、竞争力、形象都是通过城市所具有的各种功能来显现的。城市功能定位要有自己的特色,特色是区别于其它城市的魅力所在。城市功能要缺什么就补什么,什么弱就强什么,使功能的完备程度不断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三是提升品位。城市建设要有精品意识,一个城市品位越高,竞争力就越强,吸引和集聚资源要素的能力就越大。城市建设的特点是抹上一笔,就很难去掉,搞得不伦不类、不土不洋的建筑,后患无穷。有的暂没有能力改造,可以先保护,保护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责任。推进城市化,不仅要给城市以使用价值,而且要赋予城市以艺术气息。城市建设应立足于出精品,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好的艺术感受,努力提高建筑水准。提升城市品位,还要正确看待当前的旧城改造。实践已经证明,旧城改造不仅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提高城市品位,而且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努力提高市场化程度,从体制机制上提升竞争力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就要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在加快市场化、营造体制机制的优势上下功夫。改革对经济领域来说就是不断推进市场化,市场对配置资源起基础性作用,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市场化不仅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区域综合竞争力和体制机制优势的重要标志。
加快市场化,主要是针对过去传统的计划性、指令性而言的。就区域发展来说,尽管市场取向的改革已经多年,但由于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利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还很不够。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政企不分。一方面,企业还喜欢“找市长不找市场”;另一方面政府行为还有错位、越位、不到位的现象。所谓错位,就是不该政府做的事而我们却在做,政府本应当裁判员,现在是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所谓越位,就是政府干了不需要政府干的事,一些该由企业自主决定的事,政府却要拿来审批。所谓不到位,就是该政府履行的职责,政府没有履行好。当前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还难以使市场“无形之手”与政府“有形之手”协调作用。加快市场化,就必须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加快改革步伐,实现政企分开,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四、 努力推进信息化,从发展后劲上提升竞争力

信息是继物质、能源之后被人类发现利用的又一重要战略资源。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动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是覆盖全局的战略举措。信息化已经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首先要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其次要超前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三是要广泛利用信息技术;四是要加快开发信息资源。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创新,从发展环境上提升竞争力
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根本落脚点还在于加强环境建设,营造环境竞争优势,环境也是生产力。对地方政府来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入世”后按照公平、透明、非歧视性的要求,区域资源优势、政策优势的空间将越来越小,但是环境建设的潜力空间却很大。现阶段区域发展已由初始阶段主要依靠政策向主要依靠良好的投资环境、规范高效的管理体制以及优质的服务等方面转变。在一定程度上,新一轮的区域竞争就是投资软环境的竞争。从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上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这才是政府工作最根本的、长期的着力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