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运动给苏州造成了什么影响

如题所述

太平天国运动从1851年开始到1864年覆灭经过了十几年,这恰好是在鸦片战争开始十年之后,天朝上国遇到了亘古未有的变局,太平天国运动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内耗,使清政府的力量遭到极大削弱,更加有利于列强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而且天平天国烧杀抢掠特别是长江三角洲中国最富庶的地区遭受了灭顶之灾,是人间浩劫。如果没有天平天国清朝可以继红力量抵御外侮,甚至可能比日本明治维新更早的进行改革。太平天国运动也给汉族地主武装发展提供了机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都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后来的北洋军阀也都是这些汉族地主武装发展起来的,袁世凯就是李鸿章的系统。
而北洋军阀对时局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亲英亲美或者亲日经常都是狗仗人势,但是与太平天国相比他们还是名义上再中央政府统治之下,就历史影响的根源性和深远性来讲,太平天国运动队中国历史的影响更为突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2-05-20
留下了很多收钱的景点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5
1860年(咸丰十年),太平天国李秀成率领部队东征,攻下苏州,到了拙政园甚是喜欢,即将拙政园及园西潘宅、汪宅归并一起,建为自己的忠王府,工匠数百,终年不缀……
据说,李秀成在忠王府时,喜欢在后花园见山楼办公,此楼依山而筑,临水而建,楼上楼下互不相通,比较安全,公务之余,放眼窗外,可远眺西部群山,近观则园中景色尽收眼底,所以有了导游向客人讲解时“忠王办公,白天在藕香榭,夜里在见山楼”之说。
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曾国藩围天(南)京,李鸿章围苏州,左宗裳围杭州,太平天国危在旦夕,天(南)京告急,天王洪秀全紧急召调忠王李秀成保驾防守京城。忠王李秀成眼见大势已去,在修复尚末竣的拙政园(忠王府)里埋下不少黄金;同时与隐约有了投降意思的部将郜永宽、汪安均、周文嘉等交心“主上蒙尘,其势不久。尔是两湖之人,此事由尔便,尔我不必相害,现今之势,我亦不能留尔。若有他心,我乃国中有名之将,有何人敢包我投乎?”。意思:爽快人说话就是痛快。熬不下去,你们尽可或走或降,两不“相害”就好。但我是扑克牌上的黑桃A(洪氏父子当是大小王),和敌军是你死我活的关系,各位就没必要拉着我一块投降了。众人大表忠心:“忠王宽心。我等万不能负义,自幼蒙带至今,谁敢有他心?如有他心,不与忠王共苦数年”。众将如出一口。李秀成审时度势,察言观色,当然知道他们言不由中。可是反状未露,不能“严其法。同时忠王李秀成面对大势已去实际,不忍苏州百姓生灵涂炭,提出弃苏州城而撤退,但慕王谭绍光不从,李秀成见无法说服谭绍光,于10月20日夜出胥门,经光福灵岩,挥泪出城黯然作别苏州向西援天(南)京。
其实,太平军苏州守军将领中除了谭绍光以外,几乎都觉得战局无望,且控制着四分之三的兵力和六个城门中的“四王”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嘉、比王王任贵和“四将”张大洲、汪花班、汪有为、范起发八人与主帅谭绍光都不和,尤其是纳王郜永宽,多次与谭绍光发生激烈冲突。
早在9月10初,李鹤章部(太平军降将)程学启攻占黄埭、浒墅关,直逼阊门。围苏州城势成,10月中旬太平军娄、齐、葑、盘四门外的十余里营垒俱被淮军攻破。时苏州城中纳王郜永宽等诸将亦觉大势已去,早已暗底里通过与原是熟人且有旧情谊的原太平军降将、淮军水师副将郑国魁秘密联络搭上了线。10月20日,郜永宽单骑相会苏州城外阳澄湖与郑国魁及其上司程学启、英国人戈登(常胜军统领)等密会磋谈献城投降条件,程学启要求郜永宽杀李秀成、谭绍光,事成许他二品官职。郜永宽曾受李秀成的提拔,受恩于李秀成而不忍杀,只允图谋把兄弟谭绍光。当即,程学启与郜永宽拜了把子,焚香设誓,如果背盟,程学启赌咒,必死于炮,郜永宽赌咒,死于乱兵之中。盟约中列名的,除了郜永宽以外,还有七个人:“康王”汪安钧;“比王”伍贵文;“宁王”周文佳;“天将”汪有为、范起发、张大洲、汪怀武。这份盟约,而且由戈登签字作证。
11 月28日郜永宽正式派康王汪安均潜入清军大营,与戈登、李鸿章正式谈判商约投降具体事宜,约定由郜永宽谋杀谭绍光,取其首级并献苏州城以降大清;而戈登和李鸿章则具保划押,保证郜及其部下性命,并给太平军副将以上的降将一定官职,赏赐郜本人二品武职,为打消郜永宽的担心,洋人戈登拍着胸脯作担保人。
12月4日,郜永宽等八人趁在慕王府议事的机会,突然出手刺杀了谭绍光,残忍割下谭的首级。郜等八人率自己的部下对谭绍光的人马痛下杀手,苏州城内上演了一场太平军自相残杀的惨剧。第二天,郜永宽将谭绍光的头颅送达程学启处,打开城门,迎接清军入城。李鸿章率淮军入城,命投降的太平军集中于军营中,不得随意行动,然后召集八位降将前来淮军大营领赏。当以郜永宽为首的八名降将来到李鸿章营中,满怀希望地准备接受顶戴花翎时,埋伏在帐外的刀斧手冲了进来,将八人斩杀于李鸿章的面前。与此同时,清军在城内大开杀戒,苏州一带口音者被“放归”,而南京以外口音者“不分良莠尽杀”。城内数万太平军在毫无戒备的情况下,尽数被诛杀。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2-05-20
死了很多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