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9-16
汉朝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426年,分为“西汉”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汉唐”,代表著中国帝制时代中最强盛的年代。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书法,上承秦篆、秦隶,下开魏晋南北朝,隋唐行、楷风范,并且是草书风起之发端,因此,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此时篆书体字渐渐减少,多在碑额、印铭、瓦当、铜镜和少量的刻石上得见之,而笔法亦受隶书影响。隶书是两汉通行书体,以大量的简牍和刻石为主要流传方式,产生了高度艺术化和风格化的汉碑书法。
一.隶书的定型
汉代书法艺术的最大贡献在于东汉隶书的定型化,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小篆以前汉字结构造型的“六书”法则,成为法度森严的官定标准书体。因其书写特征在于用笔的波磔与体势上的左右开张,故称为“八分书”。
从书写笔画上看,定型后的隶书中宫笔画收紧,由中心向左右舒展,有了最能体现隶书标准体的波磔笔画,点画间开始有粗细明显的变化,在左为平弯,逆而不顺,后楷书中变为撇;在右为后人误称为燕尾的磔,后楷书中变为捺或钩挑,“左右分别,若相背然”。运笔强调有轻重缓急、有提按转折,突出笔画精神的丰富与有节奏的韵律,使平稳宽博的字体增添了舞动逸放的灵气。
从布局上看,在横势上展开,字距较疏,行距较密,掠、挑左右分展相连,在端正庄重之中显得飘动欲飞。其体势,由纵势长方的小篆渐次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总之,从用笔、结体到布局,形成了上套完整的规矩,既庄重严整,义具变化之妙,上承篆书、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于行、草,所以有人主张学书必先学隶。
二.汉碑的突出表现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成为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东汉隶书的成就突出表现在碑刻上.传世碑版达一百七十余种,风格多样,笔法各异,大致可分为四类:
其一,茂密雄强,浑穆厚重。如《西峡颂》、《裴岑纪功碑》、《夏承碑》等;甘肃《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它刻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宽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正文阴刻20行,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纵观全篇,汉代隶书真迹清晰可辨。碑文除记述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主要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西峡颂》碑刻字体清晰,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其二,方整劲挺,斩截爽利。如《张迁碑》、《衡方碑》、《鲜于璜碑》等。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碑刻。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立,在今山东东平县。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浑穆刚劲,茂密丰伟、力气雄健。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历代书家所称道。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建宁元年(公...... 汉朝从公元前二零六年到公元二二零年426年,分为“西汉”与“东汉”(25年—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合称两汉。汉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和之后的唐朝合称为“汉唐”,代表著中国帝制时代中最强盛的年代。汉帝国和同时期的罗马帝国与印度的孔雀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汉朝统治时期所确立的社会与制度,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到现在,中国人仍然称呼自己为“汉人”,而中华民族中以华夏族为主的中原部族集团亦慢慢被统称为“汉族”,其文字系统亦称为“汉字”。
汉代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关键性的一代。汉代书法,上承秦篆、秦隶,下开魏晋南北朝,隋唐行、楷风范,并且是草书风起之发端,因此,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
此时篆书体字渐渐减少,多在碑额、印铭、瓦当、铜镜和少量的刻石上得见之,而笔法亦受隶书影响。隶书是两汉通行书体,以大量的简牍和刻石为主要流传方式,产生了高度艺术化和风格化的汉碑书法。
一.隶书的定型
汉代书法艺术的最大贡献在于东汉隶书的定型化,进而从根本上改变了小篆以前汉字结构造型的“六书”法则,成为法度森严的官定标准书体。因其书写特征在于用笔的波磔与体势上的左右开张,故称为“八分书”。
从书写笔画上看,定型后的隶书中宫笔画收紧,由中心向左右舒展,有了最能体现隶书标准体的波磔笔画,点画间开始有粗细明显的变化,在左为平弯,逆而不顺,后楷书中变为撇;在右为后人误称为燕尾的磔,后楷书中变为捺或钩挑,“左右分别,若相背然”。运笔强调有轻重缓急、有提按转折,突出笔画精神的丰富与有节奏的韵律,使平稳宽博的字体增添了舞动逸放的灵气。
从布局上看,在横势上展开,字距较疏,行距较密,掠、挑左右分展相连,在端正庄重之中显得飘动欲飞。其体势,由纵势长方的小篆渐次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总之,从用笔、结体到布局,形成了上套完整的规矩,既庄重严整,义具变化之妙,上承篆书、古隶,下启楷书,用笔通行于行、草,所以有人主张学书必先学隶。
二.汉碑的突出表现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特色的,莫过于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成为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
东汉隶书的成就突出表现在碑刻上.传世碑版达一百七十余种,风格多样,笔法各异,大致可分为四类:
其一,茂密雄强,浑穆厚重。如《西峡颂》、《裴岑纪功碑》、《夏承碑》等;甘肃《西狭颂》与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略阳的《郙阁颂》同列为汉代书法“三颂”。是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摩崖刻石。它刻在一块崖体凹进,表面平整的石壁上,宽340厘米,高220厘米,上有“惠安西表”四字篆额,正文阴刻20行,385字。每字约4厘米见方。纵观全篇,汉代隶书真迹清晰可辨。碑文除记述东汉武都太守李翕的生平和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主要颂扬了他率领民众开通西狭道路、为民造福之德政。《西峡颂》碑刻字体清晰,简洁古质,结构美观,刀法有力,是书法艺术的瑰宝。
其二,方整劲挺,斩截爽利。如《张迁碑》、《衡方碑》、《鲜于璜碑》等。张迁碑全称《汉故谷城长荡阴令张君表颂》。东汉碑刻。灵帝中平三年(公元186 年)立,在今山东东平县。字体严密方整而多变化,于朴厚中见劲媚。用笔以方笔为主,方劲沉着、浑穆刚劲,茂密丰伟、力气雄健。碑阴的题名,书法更是流畅自然,为历代书家所称道。是汉隶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衡方碑》也是汉代隶书成熟时期的作品。用笔极为有力,笔画丰润,在转折和撇、捺处尤见功力,形成外方内圆的效果。其结体方正,波、磔、撇、捺皆不张扬外露,字体方整严峻,有下紧上松之感。整篇章法紧凑,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留白很少,但又毫无局促壅塞之感。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说:“足碑书体宽绰,而阔密处不甚留隙地,似开后来颜鲁公正书之渐矣。”清姚华《弗堂类稿》跋此碑说:“《景君》高古,惟势甚严整,不若《衡方》之变化于平正,从严整中出险峻。”何绍基称其“方古中有倔强气”。此碑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杨守敬说它“古健丰腴,北齐人书多从此出,当不在《华山碑》之下”。
《衡方碑》全称《汉故卫尉卿衡府君之碑》碑高2.40米,宽1.10米,厚0.25米。原在山东汶上县西南十五里郭家楼前,现在山东泰安岱庙东碑廊。